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學習的天賦:為什麼別人總比我們學得快?

學習的天賦:為什麼別人總比我們學得快?

「努力」絕對是我們傳統文化的一大特點,我們是聽「鐵柱磨成針」的故事長大的 ,也都明白有志者事竟成這個道理。我們文化如此強調努力的重要性一個原因是國家經歷了多次的改朝換代,每一次戰爭帶來的毀滅都需要老百姓來承擔,他們不得不從頭開始建設自己的生活。因此,在那些內憂外患的年代,努力是寶貴的品質,需要格外強調和宣傳,這樣個人乃至國家才能富強起來。

改革開放前,中國的經濟一直處於較低水平,很多人連基本的溫飽都無法滿足,因此那時候普遍的需求就是生存下去。改革開放初期,面對百廢待興的市場,很多普通人有了改變命運的機會:那時,他們只要能生產出能用的東西就可以,解決消費者對功能性的需求即可。當人們諸如衣食住行這類顯性需求還沒有被滿足的時候,努力的重要性就突顯出來了,敢於抓與機遇並努力實踐的人都獲得了很好的回報。

改革開放的持續發展帶動了人們整體收入水平的持續提高,進而也帶動了越來越多的人從事傳統經濟來滿足我們的顯性需求。很快我們的顯性需求基本被滿足了,根據馬斯洛需求理論,一旦基本的安全和生存需求滿足後,人們就開始追求精神方面的享受了——人們希望感到有價值、感到被重視、感到快樂、感到幸福,這就是人們的隱性需求。

而這些隱形需求往往不是直接能問到的,甚至消費者自己都不清楚,只能等到一個善於觀察、感情細膩的人把產品放在他們眼前,他們才會驚嘆:「原來這才是我想要的。」

福特汽車和蘋果手機都是如此,當時已經存在交通工具和通訊設備,如果福特和喬布斯提前做市場調研的話,他們一定會生產更好的馬車和更靈敏的鍵盤手機。

那麼什麼才是滿足人類隱性需求更好的手段呢?自然是科技:科技的去中心化的性質,註定了市場才是決定技術成敗的唯一標準。如果技術不能更好的解決人們遇到的問題,它就註定被能更好解決問題的技術替代。換句話說,只有同時滿足顯性需求(功能)和隱性需求(體驗)的技術才能存在。因此,技術和隱性需求天生一對。

然而技術也有自己的特點,科技的發展遵循下面這條曲線:

萌芽期的技術只在極客和技術專家群體中流動(邊緣地帶),隨著技術的成熟慢慢會達到一個期望的熱潮,彷彿這項技術擁有改變世界的力量。但人的慾望的增長速度總是高過科技的發展速度,人們過高的期望和科技發展的緩慢讓人們熱情消退,這時候它開始淡出人們的視野。最後,當技術發展更成熟並且找到了更合適的商業模式時,這項技術正式進入高速發展期。

所以,當我們普通大眾注意到某個技術的時候,該技術實際上已經進入了高速發展期——指數型發展曲線。根據曲線,我們可以總結出科技發展的兩大特點:

①一旦進入大眾市場,這項技術已經成熟,並以指數型曲線發展;

②科技創新來自於我們視野之外的邊緣處,因此未來的世界充滿了不確定性。

而這兩者特點決定了未來社會殘酷的現實:我們必須以極快的速度學習,同時需要掌握更多的科學原則以應對這種不確定性。

馬太效應

在互聯網普及前,一本小說只能通過渠道和店鋪進行實體銷售,因此排名前幾的暢銷書作家收入差距不會很大。互聯網出現後,電子書開始在網路中蔓延,好的書籍擁有了更好的口碑,更好的口碑帶來更多的讀者,於是馬太效應就出現了。排名前幾的暢銷書作家佔據了圖書市場80%的收入,而剩下的那麼多作家只能擁有20%。

而且伴隨著娛樂業的發展,出色的暢銷書的擁有被改編成電視劇、電影或遊戲的機會,這進一步拉大了收入差距,一位作家的收入甚至能佔領這個市場99%!哈利波特系列的作者JK羅琳就是這樣。

尤其是即將全面發展的弱人工智慧技術,它會把人類工作中所有的機械系工作取代,從而讓人類的創造力和想像力變得更高效。因此,未來一定是極端馬太效應的世界,你無法佔領一個細分領域的前兩名,你就註定失敗。

綜上,現在已經不是努力決定未來的時代,而是天賦決定未來的時代,你不能僅僅比別人做得更好,而是你必須比別人出彩十倍甚至百倍。這篇文章討論的就是天賦。

天賦與刻意練習

要想在未來獲得足夠的競爭優勢,我們就必須終身學習,由於未來的發展實在太快,我們必須確保自己學的也足夠快,那麼天賦的重要性就凸顯出來了:它可以讓我們更高效更省力的學習。

每個人的時間和精力有限,用自己擅長的智能框架學習,在符合自己天賦的領域發展,會讓我們更容易獲得成功。很多人看過《絕非天賦》、《刻意練習》和《異類》這類強調刻意練習重要性的書籍,因此就有人認為天賦不如刻意練習重要。

可既然刻意練習這麼有效,為什麼很多人做不到?因為有太多限制:

1、資源限制:因為人的時間有限、金錢有限;

2、努力限制:因為刻意練習很累,按照邊際遞減效應,練習2小時和練習4小時,可能效果一樣了;

3、動機限制:因為刻意練習並不快樂,需要時刻自我激勵。

仔細想想看,我們為何會對一件事情產生興趣?一方面它確實有趣,但更重要的一個原因是我們能比其他人做得更好,也更輕鬆。暢銷書作家古典老師對天賦和刻意練習有自己的見解,他得出以下幾個結論:

1、天賦把人領進門;

2、積極的態度促使刻意練習,讓人成為這個領域的愛好者,但還達不到專業;

3、自主自發以及內在驅動地刻意練習,使得達到專業級別;

4、天賦使人突破專業,從專業到卓越;

所以古典老師說在啟蒙階段和卓越階段靠天賦,愛好者和專家都需要刻意練習。當然最後能成為大師級人物,需要再靠一點點運氣。

綜上,刻意練習和天賦相輔相成,天賦需要刻意練習才能最大化價值,而刻意練習需要由天賦帶來的多次成功所驅動,最終堅持下去。

多元智能

我們人類的負責記憶的海馬體在13歲的時候達到最高峰,之後就逐漸停止發育。如果把人類大腦比作電腦的話,就相當於13歲的時候我們大腦的CPU性能就被固定了,為何人類這麼複雜的大腦13歲就要把海馬體限制住呢?難道記憶能力不是越高越好?

原因就在於人類大腦的優勢從來不是存儲信息(記憶),而是運用信息創造性解決問題。人類13歲時發育成的海馬體已經足夠我們存儲必要的信息了,而我們人類最該做的也是最擅長做的就是——利用現有知識通過想像力和創造力更好的解決某一個問題。

記憶知識從來不是大腦擅長的,計算機甚至鉛筆都比人類做得好。利用現有知識更好的行動意味著我們需要對我們認為重要的知識擁有足夠的理解,這也是「為理解而教」的原則。

我們的智能框架註定了我們總是傾向於更好更快的理解一類知識(數字、音樂、圖片),也就是說我們的大腦在處理某類信息的時候會更高效和節能。根據哈佛大學教授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目前已知的智能框架有9種:

1. 語言 (Verbal/Linguistic)

2.數理邏輯 (Logical/Mathematical)

3.空間 (Visual/Spatial)

4.身體-運動 (Bodily/Kinesthetic)

5.音樂 (Musical/Rhythmic)

6.人際 (Inter-personal/Social)

7.內省 (Intra-personal/Introspective)

8.自然探索 (Naturalist,加德納在1995年補充)

9.存在(Existentialist Intelligence,加德納後來又補充)

這是我在網上找的圖,實際上這張圖容易讓人產生誤解,誤以為我們可以每個人都能擅長這所有的智能,實際上每個人真實的智能天賦是這樣的:

根據上圖我們知道,大多數人只擅長1-2個天賦智能,當然對於達芬奇這種曠世奇才,我認為他擁有以上所有的智能,如果那時候有NBA的話,估計球技和喬丹不相上下。

每個人不同的智能組合決定了他有專屬於自己的擅長領域,也只有在這個領域內,他才能取得最大的成功。比如下圖中,甲最適合當歌唱家,而乙最適合當數學家。

最重要的觀點來了:當難度水平較低時,人們的智能水平看起來完全一樣!比如這時候你以下圖中的難度水平考察孩子在語言、數學或音樂方面的智能時,你會發現每個孩子都很優秀和聰慧。如果這時候你的孩在某一智能領域表現的很差,那就說明你孩子完全不用心。

我們常聽到的「你的努力還沒有到拼天賦的時候」,就體現在這裡,這個階段的難度,只要孩子用心學就一定能學好,所以你會發現這時候找外教啊,上輔導班很有效。

但一旦難度上升,天賦的優勢逐步顯現,到了下圖中的位置,你會發現比拼的不是努力而是天賦了。我們可以知道乙同學更容易在數學考試中取得好成績,而甲同學甚至老師說的數學內容都無法理解,更別提取得好成績了。

現在讓我們回到學校內的應試教育,老師灌輸式的授課方式和試卷這種考核形式註定了擅長應試教育的學生都擅長語言智能和數學邏輯智能。我們以數學學習為例:

小學階段數學的知識難度很低,完全達不到比拼天賦的時候,這時候稍微用點心就能提高成績。但一旦到了初三和高中階段,此時的數學難度已經進入了比拼天賦的時候,孩子會感到一種挫敗感——即使再怎麼努力成績也無法提高。

因此,此時提高孩子數學成績最好的辦法就是給孩子嘗試其他智能天賦的學習方式,比如可以給孩子看看卡通教學視頻了來激活孩子音樂智能、給孩子看一些圖像的動態圖來刺激視覺空間智能。。。可我們很多家長採取了完全錯誤的方法——給孩子報補習班。補習班老師和學校老師用的教學方法都是一樣的,仍然是刺激孩子的語言和數學邏輯智能,自然不會有效果。

「多元智能理論」的本質是一種更恰當的處理信息的能力,仍然用計算器的處理器來類比,比如一款處理器可以高效、低耗能的處理圖片信息,那麼我們可以把文字信息、音頻信息轉變成圖片信息再輸入進去。因此,當我們利用擅長的智能學習其他智能領域的東西時,我們需要把其他智能的東西處理成符合你智能領域的元素:

比如一個擅長畫面空間智能的孩子可以在實驗室里更好地理解化學原理和公式而不是在課堂里;

一個擅長運動智能的女孩無法被送出字母表,但卻可以用舞蹈自由地表現出這26個字母,而且還能用舞蹈表達一些短語。

因此,我們可以把擅長的智能看做智能天賦+(類似於互聯網+的概念)——將你的智能天賦應用於其他領域的學習,不僅可以更高效,也可以形成自己的特色。

我偶爾能看到一些揭露家長焦慮原因的文章,大意就是大部分孩子實際上都很平庸,可每個家長都認為自己的孩子非常優秀。這之間的矛盾很痛苦,不僅讓孩子倍感挫折,也讓家長深感焦慮。實際上這個觀點本身也是錯誤的——每個孩子都具備1到2個優勢天賦,關鍵是家長能不能幫忙探索到孩子的天賦。

如何應對自己不擅長的智能?

世界是複雜的,我們在做人做事的過程中一定會遇到一些超出自己智能天賦的事情,就拿學術圈來說,現在要想在學術圈有一席之地不僅僅需要科研成果還需要通過參加各種學術論壇建立人脈關係,這就需要一些人際智能。

因此,一方面我們可以和擁有該智能優勢的人合作,畢竟自我了解的過程也是找合伙人的過程——找到和你既能互補和天賦互補的人。其次,天賦的目的是在某些方面擁有獨一無二的技能,但很多其他的技能我們只要做到不被它拖累即可——很多技能的訓練完全沒有到達比拼天賦的地步,只要努力訓練達到普通水平即可。

所以,適當的放棄是很明智的選擇,我們的目的是儘快找到自己的智能天賦而不是糾結於那些自己本身就不擅長的東西,了解自身能力的過程也是一種知道自己能力邊界的過程:我們需要的是在邊界里行走而不是超出邊界!

如何了解自身的天賦?

天賦主要分為智能天賦和性格天賦,前者目的是讓我們找到自己的學習模式,後者則是讓我們找到自己擅長的職能:比如擅長音樂智能的你會從事和音樂相關的工作,你可以當歌手、作曲家、編曲者、或者學校的映月老師等等。

為了明確知道自己到底從事什麼職業,我們就需要藉助性格天賦了。接下來我會分別談下兩類天賦挖掘的辦法,由於自身能力原因,只知道下面這幾個方法,歡迎補充。

多元智能框架

發掘天賦的方法可以總結為一句話:「一件事情你有熱情並為之努力了,但結果卻不盡人意,那就說明你在這件事情上沒天賦。」

不過,我們如何衡量一件事情的結果呢?我們長大走入工作崗位後,如果希望了解自己的天賦,就需要確定一件事情我們做得比大多數人更好。但每份工作都不相同,哪怕行業相同,崗位相同,也可能因為公司文化、辦公環境和運氣的不同導致結果不同。所以走入工作崗位後發現自己天賦是比較困難的,需要機遇——你有機會接手一個其他員工嘗試了很多次都無法解決的難題,而你解決的很好。

因此,為了控制影響結果的變數同時得出客觀的結果,HR在招聘和培訓員工的時候可以根據多元智能理論設計一些題目,然後以相同的考核標準來找出誰做的最好最優秀,但即使這樣樣本總量還是太小了。

所以,已經工作的人想知道自己的智能天賦是比較困難的,我們只能指望我們自己:一方面可以通過分析過去所有成功和失敗的案例,總結出共性。但需要說明的是,由於我們的父母或朋友會主動記錄下我們成長過程中成功或失敗的案例,再加上由於存在「認知偏誤效應」,回憶本身就可能是錯誤的,所以這個並不是很靠譜的選擇,但至少可以幫我們減少一些選項;另一方面我們可以從頭開始,逐個天賦嘗試——去報名興趣班然後看看自己實力到底如何。

綜上,你會發現成人了解自身天賦的成本太高了,多少人有足夠的時間和金錢嘗試這些呢?所以說,智能天賦發掘的最好時間就是在中小學時期。

兒童的天賦挖掘需要靠老師和家長共同的努力,但是核心還是家長,畢竟老師那麼多孩子很難照顧到。那麼家長應該怎麼做呢?讓我們繼續回到原來的圖。

兼顧過程和結果

正如我說的,很多考核的難度水平很低,小學階段滿分也才100,考98分的人也許只是因為運氣好,考58分的人也許只是昨晚玩遊戲入魔了。。。那麼到底如何判斷孩子到底有沒有這方面天賦呢?其實,雖然任務一樣,結果一樣,但處理器更好地電腦用的時間會更少。

因此,我們需要觀察過程而不僅僅是結果,我們需要知道孩子在達到這一結果的過程中所用的時間和精力:他用了多長時間考了100分?他是輕鬆愉快還是眉頭緊鎖?

當然,為了更精確的找到孩子天賦,我們還可以提高考核的難度,讓他們可以去到更高的舞台接受檢驗。就拿數學而言,我們可以讓孩子接觸奧數知識,並看他奧數成績如何。

其他領域也一樣,遵循「試錯和反饋」循環:以100小時(1天2小時差不多就1個多月)為基礎,我們可以讓孩子參加每個領域下的興趣班,觀察他的表現並記錄下來。如果達不到專業評委的要求(為了保證效果,這個評委最好是第三方),就說明不具備這一領域天賦。

兒童博物館

兒童博物館也是一個檢測孩子多元智能的好辦法,國外的兒童博物館裡的每個項目都是依據多元智能理論而設計的。它秉承的一個想法是,孩子在沒學習某領域知識的前提下,具備該領域智能天賦的孩子會學的更快,並且表現的更好。每個項目結束後,項目的負責人會給你一個分數,你可以知道自己在所有參與過該項目的孩子中表現處於什麼水平。由於兒童博物館參觀的人數夠多,具備足夠的樣本量來支撐它的數據結果。

轉換知識點呈現形式

上面的兩種探索智能的思路是根據8個主要的智能框架依次嘗試,比較繁瑣。我個人認為還有另外一種解決思路:把同一知識用8個不同智能形式展現,然後考察哪種知識形式孩子最容易理解。為了提高精準度,你可以多選幾個知識進行測試。

性格天賦

所謂「江山易改本性難移」,性格確實很難改變,但每個人的性格在不同的場景下是有區別的,甚至截然相反:一個在親戚面前羞滴滴的孩子,在幾百人的講台上卻豪放自在。所以,這樣的孩子到底是內向還是外向呢?

一個人身上的某種性格50%由基因決定,50%有環境決定。因此,一個人如果在不同的情況下都顯示出同一種性格(比如:急躁),那就說明這個性格100%由基因引起。所以,我們可以設計一個調查問卷然後請父母、同事、朋友回答,然後把三種渠道下相同的性格全部記錄下來,這就是你難移的「秉性」。

但對於那些在不同場景下表現不同的性格就另當別論了。首先每個人都受到自己的經歷限制,很難知道自己隱藏的一些性格特質。所謂你不當將軍,你怎麼知道自己不能當將軍?這可不僅僅是雞湯,更本質的原因是你只有當了將軍,進入了這個環境,一些隱藏的性格才能顯現。當然,由於實際情況限制,我們沒辦法擔當任何職位。因此,一個很好的辦法就是做測試:比如大五人格、MBTI和蓋洛普優勢識別器。從這些測試題中找到一些共性,還是值得參考的。

所以,你會發現人的成長也需要數據支持。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事情,孩子會表現出不同的行為,我們可以記錄下這些行為作為孩子以後了解性格的資料庫;同時孩子成長中也會遇到各種新事物,他們熱愛學習也善於學習,在從0到1掌握新事物過程中,家長必須仔細觀察並記錄孩子表現出色和不足的地方,這些則是孩子以後了解自我天賦的資料庫。

當然上面所有的方法都是從理論推理出來的,但現實是如此複雜,個人是如此不一樣,我們更需要從實踐中不斷嘗試而不是糾結於高屋建瓴的理論。如果把我上面所有的內容總結成一句話,那就是:多嘗試、多記錄、多思考 ,僅此而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收藏:30種入門級鮮花養護技巧,養花的人更美
萬用擱板——收納神器拯救小戶型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