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門還能再出貴子嗎?
這是Hugo的第16篇原創文章
前幾天爸爸在家庭微信群里轉發了一篇公號文章,開頭是2014年《超級演說家》總決賽上北大才女劉媛媛的演說《寒門貴子》的視頻。
演說里劉媛媛以自己為例,出身寒門,父母都是沒怎麼讀過書的農村夫婦,但是意識到讀書的重要性,吃盡苦頭供三個子女考上大學、讀研究生。她沒有富裕家庭小孩的優越條件,也沒有富裕家庭小孩的那些捷徑,她鼓勵自己:「你在這個城市裡面真的是一無所依,你有的只是你自己,你什麼都沒有,你現在能做的就是單槍匹馬在這個社會上殺出一條路來。」
她鼓勵大家:「我們大部分人都不是出身豪門的,我們都要靠自己!所以你要相信:命運給你一個比別人低的起點是想告訴你,讓你用你的一生去奮鬥出一個絕地反擊的故事。」
說實話,看完覺得很燃,整個內心都被震撼了。整個演說邏輯清晰,有理有據,擲地有聲,確實很精彩。
嗯,我一直都是那種很容易被說服被感動的人。
但現實並不總是這樣。
英國獨立電視台有一檔非常有名的紀錄片,叫《人生七年》(《7 up》),拍攝組挑選了14位7歲孩子,訪問、記錄他們的生活。從1964年開始,每隔7年進行進行一次回訪,直到最近一期《56 up》(2012年)。
這14位孩子,有來自精英家庭,有來自中產階級家庭,還有來自社會底層家庭。導演預設了一個假定:這些孩子的家庭出身,將最終決定這些孩子未來的社會階層。這個紀錄片的原意,就是為了抨擊英國的階級固化現象的。
當紀錄片來到2012年時,我們最終不得不承認,導演預設的假定是基本成立的。
片中富家三公子里的安德魯和約翰,自幼就很明確自己的人生道路:入讀私立學校,進入牛津大學學習,畢業後擔任律師。直到56歲時,他們的人生一直都順風順水,生活優渥、工作受人尊敬。他們的孩子也同樣重複著他們曾經的路徑。
中產階級的孩子們懷著各自的夢想長大,有的孩子希望日後可以幫助窮人,有的女孩子則期盼著長大後嫁人生子。幾十年後,大多數人都穩穩噹噹地活在7歲那一年的社會階層,生活恬淡安靜。
而活在底層的孩子,他們的還不能叫夢想:有人希望當馴馬師賺錢養家,有人希望能見到生身父親,有人只求吃飽飯、少挨打挨罰。在他們長大後,依然過得不順心,時常與失業為伴,更讓人揪心的是,他們的子孫們還在重複走著他們的老路。
然而這裡面還是有例外的:尼克,他是約克郡遠郊一個農場主的兒子,後來如願進入牛津大學就讀,畢業後進入美國威斯康星大學任教,成為一名教授,他是14個孩子中唯一向上打破階級壁壘、成功晉陞精英階層的人。
劉媛媛的演說中也提到這個紀錄片,但是她舉著個例子是為了證明她的觀點:個人命運是可以通過自身的努力而改變的。這一點我並不反對,事實上,很多最終實現人生逆襲的人莫不在上升過程中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可是,這個例子也反映了另一個現象,在階級固化的社會,要實現人生逆襲極其困難。14個孩子裡面,只有1個孩子實現了向上打破階級壁壘;縮小一下範圍,這14個孩子里,有11個孩子出身自非上流社會家庭,只有1個孩子最終躋身上流社會;再縮小一下範圍,這14個孩子里,有7個孩子來自中產階層,也就只有一個孩子成功晉陞精英階層。
把以上文字轉化為數字:7%,9%,14%。14%已經是最樂觀的情況了,現實中能否實現還是一個未知之數。
要實現人生逆襲,除了個人努力,還需要有利的客觀環境、關鍵時刻能指點迷津的人脈關係、願意為你指明方向的貴人、助你一飛衝天的寶貴時機,等等。這些因素,幾乎是缺一不可的,這簡直比集齊七顆龍珠還要困難好嗎?
2013年天涯社區上有一篇很火的帖子,叫《寒門再難出貴子》,作者是一家商業銀行的HR,這篇長文記錄下了他接待過的一批大學實習生的一段人生軌跡。有的孩子出身寒門,有的孩子來自經商家庭,有的孩子的父母是城市工薪階層,還有一個孩子是根正苗紅的官三代。
這其中有個小女孩周周,媽媽是市物價局副局長,輾轉通過各種關係讓女兒得到了留在銀行工作的名額。男孩齊小胖,爸爸是一個老闆,雖然沒有人脈關係讓小胖拿到名額,但是勝在有眼光、會來事,通過請客吃飯幫小胖獲得了跟銀行合作的機會。而那個來自農村的孩子治國,是個優秀的學生,然而卻在一次接待中偷偷拿走兩盒中華煙被部門老大徹底否定,錯失了留在銀行的機會,拿走接待用煙的原因僅僅是為了給買不起中華煙的爸爸抽抽好煙。
治國為什麼要偷拿走中華煙?因為愛抽煙的爸爸抽不起這麼貴的煙。難道治國不知道偷拿煙是不好的行為嗎?作為大學生他肯定知道,但是家庭環境沒有對這類行為作出事前引導,甚至默許這類行為,是家庭教育在這方面的缺失。這個缺失,讓一個優等生失去了在銀行工作的機會。
為什麼是這個窮學生偷拿了中華煙?為什麼其他家庭環境較好的學生就不會伸手去拿?難道是因為那些學生品質更高尚嗎?並不見得。原因更有可能是因為家庭環境好的學生對這些東西見慣不怪,想要的話大可以自己去買,不必去貪那個小便宜。
貧窮讓那個孩子被一盒煙沖昏了頭腦,實屬可惜。更可怕的是,貧窮會影響人的思維格局,這是延續一生、甚至是延續後代事情。
美國哈佛大學經濟學終身教授穆來納森和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心理學教授沙菲爾合著了一本書,叫《稀缺:我們是如何陷入貧窮與忙碌的》。作者發現了一個驚人的真相:貧窮之人會永遠缺錢。即便給窮人一筆錢,他們也無法變得富足。
這是因為在長期性的資源(例如錢、時間等)稀缺中,人們已經形成了「管窺」之見,只能看到「管子」之中的事物,雖然這有可能為我們帶來「專註紅利」(短期的富裕或效率),但是從長遠來看,這種「專心致志」反而會讓我們產生「權衡式思維」,不斷增加我們的帶寬負擔。
用人話來舉個栗子,假如你給一個窮人10000元,你會指望他利用這筆「天降巨款」來發展事業嗎?不會的,他缺衣少食,他急需一頓飽飯、一身冬衣。他會用這筆錢買好吃好喝的,再買幾套溫暖舒適的衣物。就是不會按照你的期望用來增值自我。
這是環境對一個人的思維格局的影響。匱乏的物質條件,會讓人把專註力集中在生活物資上,由於專註力是帶有消耗性質的心智資源,當人對物質的關注多了,對別的事物的關注也就少了。
更令人擔憂的是,這種思維格局並不會隨著生活環境的改變而輕易改變。再舉一個栗子,一個原本月薪只有2000元的人,即便給他加薪到4000元,他還是會習慣性地把錢花在生活上,而不會考慮划出一部分錢用來提升自己。
但是富二代們不一樣,他們除了享有家人辛苦創業得來的財富與事業之外,更重要的是,他們還擁有傳承自父輩的商業頭腦、思維格局。這個思維格局,可是比金山銀山更加彌足珍貴。
劉媛媛很幸運,她獲得了當季《超級演說家》的總冠軍,去年2017年還出版了一本新書。從某種角度來看,她算是逆襲成功了。
但劉媛媛的成功並非偶然,當你為她的慷慨陳詞而感動時,不要忘了,她的華麗轉身背後,有她克服了諸多困難的努力,有一個重視讀書的家庭氛圍且通過高考考上了北京大學——有利的客觀條件,通過《超級演說家》這個平台向很多人表現了自己的才華——這是一個基於時代的難得機遇,並且得到了魯豫、樂嘉的點贊——這可以看作是一種貴人的背書。
所以,劉媛媛可以說是已經把所有要素都基本集齊了,她的階級逆襲是實至名歸的。
但又有多少人,能做到這些?
TAG:青年而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