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解密青銅】 穿越三千年,見證大禹治水的傳奇

【解密青銅】 穿越三千年,見證大禹治水的傳奇

原標題:【解密青銅】 穿越三千年,見證大禹治水的傳奇


有人懷疑大禹治水是假的。


假的?


那個我們從小聽到大


並為之欽佩驕傲的大禹只是神話傳說?


大禹治水存疑,華夏文明待正名


大禹治水來自於《山海經》,以及大家熟知的 「精衛填海」「夸父逐日」「女媧補天」等傳說皆出自於此。


然而《山海經》奇幻的寫作風格,讓中外許多學者不相信其中的內容是真實的。有如西漢的司馬遷,認為《山海經》內容過於荒誕無稽,不可作為歷史資料來參考。清朝的《四庫全書》更是把此書列入了小說類。美國研究古代中國的歷史學家莎拉認為,4000多年前可能爆發過多次洪水,但《山海經》中描述的大洪水是一個神話,而不是一個歷史事件。



堯舜禹,自古被認為是華夏文明的開篇先導。大禹的存在有疑,我們華夏五千年文明的存在豈不也有疑。那我們華夏起源該何去何從?


「大禹治水」究竟是史實,還是傳說?


遂公盨的發現,還原史實


就在眾專家學者爭論猜疑的時候,一件青銅器躍入眾人面前,證實了大禹及夏朝的確存在,不是假的!


這件約2900年前鑄造的青銅器底部刻有98字銘文,記述大禹採用削平一些山崗堵塞洪水和疏道河流的方法平息了水患,並劃定九州,還根據各地土地條件規定各自的貢獻。在洪水退後,那些逃避到丘陵山崗上的民眾下山,重新定居於平原。由於有功於民眾,大禹得以成為民眾之王、民眾之「父母」。銘文並以大段文字闡述德與德政,教誨民眾以德行事。


相關專家表示,銘文中所述「禹」是夏王朝的奠基人。沒有大禹,便沒有夏,更沒有「華夏」。但大禹是否真有其人,夏王朝是否存在,長期以來廣受爭議。遂公盨的發現,將大禹治水的文獻記載提早了六七百年,是目前所知年代最早也最為詳實的關於大禹的可靠文字記錄,表明早在2900年前人們就廣泛傳頌大禹的功績。夏為夏、商、周「三代」之首的觀念早在西周時期就已經深入人心。


遂公盨發現之路曲折坎坷


遂公盨是2002年春保利藝術博物館的專家在香港古董市場上偶然發現的。


當時香港古董市場上,這件古時王公貴族用來盛黍稷的青銅器,並沒有引起人們的關注。青銅器的外表鏽蝕得很厲害,器內的銘文多被銹土掩蓋,露出若干文字又古奧難懂,還缺蓋少環,真的「很不起眼」。台灣的業內人士曾光顧過,但沒有購意。



作為國內首家由中央企業創辦的博物館,一直承擔著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搶救保護流失海外的祖國珍貴文物重任的中國保利集團公司所屬保利藝術博物館,預感到這其中可能蘊藏著「大文章」,遂努力徵得貨主同意,在未付款的情況下將盨帶回北京邀請專家鑒定。


最後各方學者鑒定結果驚人的一致:這件盨是西周中期的青銅珍品,上所鑄九十八字長篇銘文,敘述了大禹治水和為政以德等內容,實乃前所未見!立即在學術界引起巨大反響。


改寫中國古代思想史


遂公盨銘文還有中有大量關於德的內容,證明早在兩千八九百年前中國關於「德」的思想已相當系統,「德治」的觀念已經形成。孔子提出的「為政以德」的主張,其實只是對周人思想的總結與概括。所謂「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等思想,都可以在遂公盨銘中找到源頭。

遂公盨的發現,對探討中國古書及思想體系的淵源有十分重要的價值。學者更把遂公盨的98字銘文稱譽為「兩周金文之最」。至今國際上已先後召開4次遂公盨研討會,可見其歷史價值非比尋常。



時代遷移,世事易變


多少璀璨文化在時光流傳中漸漸消散


多少國寶文物輾轉流亡損毀


現存世每一件國寶文物又是多麼幸運與可貴!


同樣幸運的還有


這件西周青銅器遂公盨,即將亮相常德!


4月14日-4月22日


弘揚中華文化傳承暨2018年國韻保利青銅器國寶大型藝術展

公益開展


展覽地點:保利中央公園銷售中心



保利·中央公園二期傳世湖墅


超越而來



詳情請到售樓部諮詢


項目電話:0736-7186666


營銷中心地址:柳葉湖度假區柳葉大道與環湖路交匯處北側


↓↓閱讀原文,立刻報名領取門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常德微友會mp 的精彩文章:

TAG:常德微友會m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