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社會為何不斷湧現戕害身體的時尚潮流?

社會為何不斷湧現戕害身體的時尚潮流?

中國的纏足習俗在12世紀出現,而歐洲14世紀則有了束腰的風俗,兩者都是到了20世紀初期消亡(部分地區兩項習俗分別消亡時間甚至被延續到了20世紀中期)。這兩項習俗,都是對於女性身體的極大戕害,使得很長時間以內,大量女性接近成年開始甚至還在孩童階段,還開始主動或被動的纏束自己身體的一部分,忍受著持續劇烈的疼痛,以病態畸形的軀體取悅所謂的社會主流人群。

當然,纏足與束腰也有所不同,前者一定程度上是當時的中國社會的道德倫理、政治文化推動下的結果,覆蓋面更廣,受害女性更多;而後者則是時尚潮流的產物,只有一部分女性主動或被動捲入其中。束腰作為時尚傳統式微之後,而今,歐美國家以及受到歐美文化影響的其他大洲的一些國家和地區,仍然流行著對人體的各種劇烈的改造,如扭曲變形、穿孔、刻痕等,還有就是穿著高跟鞋。

美國著名的文化歷史學家、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藝術史教授戴維·孔茲所著的《時尚與戀物主義》一書,近日由三聯書店引進出版。這本書深入分析了自古希臘文明以來,不同歷史時期社會文化對於性感、時尚的理解,深入評析了緊身衣等旨在人為塑造身體的時尚方式帶來的深刻影響。書作者撰寫此書,不僅大量查閱史料和醫學文獻,而且還發掘了文學、戲劇和電影等現代傳媒的資料,清楚的揭示出古往今來的(歐美)女性為了贏得美麗、性感的社會評價,是如何以健康為代價進行堪稱殘酷的自我規訓。

書中開篇即提到,根據考古學家的發掘發現,約公元前2000-前1400年,克里特島上的米諾斯文化繁榮昌盛,當時的克里特島人就繫上了又緊又厚的卷腰帶。這種裝束的用途,跟很多個世紀以後的用法是完全一致的,旨在人為增進苗條,並凸顯女性性徵。中世紀後期,在經歷蒙古西侵所帶來的衝擊後,歐洲又迎來了黑死病危機,這場危機被歸結為當時的歐洲人道德墮落,其中突出的象徵就是當時的女性將衣裙領口開得非常低。教廷和歐洲城邦國家試圖就此採取管束政策,但收效並不理想。

文藝復興後期,即15世紀起,法國開始流行所謂的「巴斯克條」和鯨鬚裙。這種裝束可以很好的顯露出女性腰肢的纖細感,所以儘管穿著體驗感很差,所以當時的法國和其他一些國家的貴族和平民家庭的女性仍爭相恐後選擇「巴斯克條」和鯨鬚裙。《時尚與戀物主義》書中寫道,雖然當時法國最為著名的社會評論家米歇爾·蒙田在其作品中抨擊指出,束腰是愚蠢行為,甚至會讓人減壽,但人們並沒有聽他的半分規勸。而在英格蘭,清教主義的評論家舉出了濫用緊身衣的危險後果,其言辭與21世紀抨擊過度減肥、節食的醫生的話毫無二致,即指出乳腺癌、流產、肺結核、癆病、肝破裂,還有死亡等危險後果……但為了獲得美麗和性感,女士們似乎也還是沒把威脅話語當回事。

到了18世紀,啟蒙運動的主要哲學先驅約翰·洛克,也來趟緊身衣的渾水了。他希望不要讓兒童束腰,要讓兒童擺脫相應的身體、精神和心理壓迫。洛克也清楚的指出,束腰跟當時中國的纏足野蠻程度相當。盧梭強調,女性對於束腰的痴迷,其實是因為社會文化中女性的地位不高,所以女性必須要塑造自己的風姿美貌,而這與啟蒙運動的主旨是相悖的。受此影響,醫學界不斷有反對束腰的論著出版,向大眾宣揚從解剖學和生理學視角得出的束腰有害的證據。儘管如此,在法國等國家,因為政府越來越注重避免干預公民私生活,所以思想家和醫學界的呼籲努力在奧匈帝國以外的其他國家並沒有轉化為法律禁令。

有趣的是,19世紀開始,男士佩戴領帶也開始成為一種時尚潮流,而這也經常導致領導束縛過緊而造成的嚴重問題。至於女性束腰的風尚,在19世紀的歐洲,仍然有教育界和醫學界的人士提出反對,逐漸流行的大眾媒體經常會報道束腰會造成女性嚴重的健康問題。然而,讓人始料未及的是,儘管束腰的嚴重後果,可謂人皆共知,媒體上經常有具體事例提供證明,還出現專門的諷刺漫畫,但隨著大眾消費的流行,所以束腰作為時尚傳統並沒有被徹底禁絕,歐洲19世紀還出現了頗似於緊身褡的高立領,而高立領在20世紀初期傳入中國,與滿族傳統服裝結合成為了旗袍,被認為是中國傳統服裝的一種。

可以說,束腰作為時尚傳統,經歷了幾個世紀,與之同時也一直遭遇思想界、醫學界、教育界甚至如拿破崙那樣的執政者的強烈譴責,卻沒有消弭。緊身褡退出時尚用品的體系,一直被延遲到了20世紀初期,主要是因為19世紀後期至20世紀初期在歐美國家發生的民主社會主義運動,推動了女權主義的復興,重塑了時尚美學的觀念,而這又刺激了服裝改革——換句話說,通過觀念的變遷,讓廣大的男性和女性都接受了緊身褡塑造的纖細腰肢並不美觀、也不性感的觀點,才讓幾個世紀以來戕害了無數女性的束腰風尚被送進入了故紙堆。

正如《時尚與戀物主義》書中所談到的,近代社會以後,戀物主義和消費主義又在塑造新的流行方式。19世紀60年代,英國大眾媒體捧紅了手套、皮靴。而19世紀70年代,許多大眾媒體開設的讀者來信專欄,簡直成了討論時尚玩意兒的園地。書中介紹說,受到時尚風氣的影響,肇始於19世紀後期的英國和法國,歐美國家當時的很多男性也加入到包括穿著緊身褡在內的行列之中。

20世紀40年代,緊身褡開始復興。其時代背景是,好萊塢以及美國的主流媒體開始自此成為了全世界時尚和社會文化的塑造者,這背後是強有力的美國資本以及美國發達的廣告業和時尚業企業體系。1954年,美國時裝業的一場巡演中,模特兒展示了17英寸(43.18厘米,1尺3寸)的細腰,而這有賴於設計師的傑作:「把襯骨明顯地製作進套裝里,將內衣的效果轉換到外衣上」。由此開啟一場新的、更加危險的連續冒險,之後的幾十年里,要想成為國際大牌模特,或者說要想在電影和廣告代言領域贏得美名,女孩必須像幾個世紀以前用繩子或衣帶把自己腰肢困緊的同齡人那樣,罔顧醫生出於健康的建議,服從於病態化的大眾審美。

被複興的,不僅是緊身褡,還有高跟鞋,時尚產業成功的推出了尖細高跟鞋,雖然這造成了近半數穿著者患上了雞眼、老繭、拇囊炎等足疾,動物保護者都不禁感慨說,動物都不曾像婦女那樣,忍受高跟鞋那樣的苛待。當然,也不能把尖細高跟鞋說得一無是處,書作者一本正經的感慨說,因為尖細高跟鞋以極小的區域傳遞女士全身的重量,所以迫使歐美國家的地毯、地板生產商提高了質量,避免自己的產品不經踩。

近年來,時尚潮流中還不斷加入了過去在亞文化圈內時興的文化符號,比如臉部、鼻部及身體其他部位的穿孔;也促成了旨在勸說女士瘦身的健身運動行業的勃興,從印度傳到世界各地的瑜伽因為有助於塑形,因而同樣成了香餑餑。全書結語部分中,書作者感慨說,考證評述束腰為代表的時尚傳統的歷史,「人類為什麼會具有一種將身體痛苦轉化為心理愉悅的能力呢?……這種轉化的掙扎同特定歷史時期內爭取社會自由和性解放的鬥爭聯繫在一起。」除此之外,消費主義的力量,也讓那些從社會和文化中獲得了平等、獨立地位的女性,重新回歸戀物者的角色,讓人感慨。

讀起來!

書名:《時尚和戀物主義》

作者:(美)戴維·孔茲

譯者:珍櫟

出版社:三聯書店

出版日期:2018年2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IT經理世界 的精彩文章:

巨頭都想搶智能家居「入口」,智能音箱帶個屏就會不一樣嗎?
金錢是最好的僕人

TAG:IT經理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