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知識經濟,其實是個偽命題?

知識經濟,其實是個偽命題?

知識經濟剛冒出來的時候,很多人想得很美好——知識包含狹義的書本知識和廣義的人生經驗閱歷,這些東西全部商品化之後是一個巨大的商品交易市場。

早幾年于丹講《論語》,易中天品三國,劉心武讀紅樓。無一不帶起了一股品讀經典的熱潮,幾位大師通過對於經典作品的深入理解和通俗易懂的點評,讓普羅大眾對於曾經的經典有了新的認識。

隨著手機付費習慣的不斷普及和願意為好產品付費意願的不斷提升,2016年甚至被很多人冠以「知識經濟元年」。而從實際效果看來呢?或許在某種程度上,知識經濟——根本就是偽命題。

昨天談到了好產品的標準是什麼?——好產品的特質是滿足「存在感」或抵禦「恐懼」——不妨思考一下,知識經濟解決了什麼呢?

滿足了「存在感」?或許某種程度上是的——我今天聽到一個觀點很新穎,講給其他小夥伴聽我會很加分。

但是,單純的愉悅是不足以讓人有強烈的付費意願的,而必須讓人「爽」,而怎麼樣才能「爽」?——「我的觀點」很新穎,小夥伴很崇拜我。請注意:把「我的觀點」分享給你和「我今天看了一篇文章觀點很好,推送這篇文章給你看一下」是兩回事,但凡具備一定認知的人,都不會因為後面一種行為而對「你」產生崇拜好嗎?

而前一種讓人產生崇拜的行為,通常並不會由「付費」產生,而大多數取決於其主體是否具備「深度思考」和「輸出」能力。

接著,願意為「知識」付費的人,通常是些什麼人?通常是不滿足於當前現狀並期待有所改變的人,其中大部分還是高知人群並具備一定的經濟基礎。

至於為什麼?滿足現狀的人通常不願改變,與其為知識付費,還不如為遊戲付費;另外,沒有一定的經濟基礎,他也為「知識」付不起費啊!

這樣的人,對於「性價比」是極為重視的,我付了錢,就需要得到我想得到的。在被收了一輪智商稅之後,或者在被收智商稅之前,他們通常想的是如何把之前的投入賺回來。

這就會導致兩種可能的結果:你的內容不足以讓我持續提升,或者所得與預期不相符,從而我喪失了付費意願;我有了一定的積累,也要通過收智商稅的方式把之前的投入賺回來。

要知道,「韭菜」是不甘心永遠當「韭菜」的,找到機會也要「割」一回。「知識經濟」中的「韭菜」,通常成長得要比「其他韭菜」更快一些(至於原因?前文提到了,因其大部分為高知人群),很快——「騙子太多,傻子不夠用了」。

事實上,不是每個人都適合當老師的,這玩意除了打磨,天賦也相當重要。名校、高社會地位的人,分享的內容也未必就一定高深,用戶就一定喜歡。有些自身實力很強的人,也未必有把東西講得引人入勝的能力。即便是水平很高,沒有專業團隊協助,準備不充分到最後也是白搭……

再者,一個人安身立命,無非就那幾板斧,你讓王石,任正非之類的成功企業家天天和你分享企業運營管理,半年一年之後,你會覺得繞來繞去無非就是那幾個點,我還付哪門子的費啊。

更何況隨著「韭菜」成長起來,阿貓阿狗都來開課,到最後內容匱乏了,女大V們繞進情感,男女那些事兒,男大V則是「終身學習」,「如何讀書」的雞湯,真正有專業建樹的,通常也很難把教材念出什麼花來……這種課聽聽就行了,錢太多才會去買。

為了讓你「付費」的意願更強,這些正兒八經的「知識」,通常還是經人「咀嚼」後餵給你的,這也就難免帶入大量的個人看法。看法全面客觀倒還好,萬一不幸,教你的人看法偏激或片面,情況豈不是更糟?

實際上,想要專業的知識,真正靠譜的方式是找幾個領域的入門教材,或是經典書籍,亦或是深度分析的文章讀一讀,並結合自己的「深度思考」,效果絕對碾壓所謂的「乾貨分享」,但偏偏沒有幾個人願意這麼做。

「知識」付費不行,為了大牛的人生閱歷和成功經驗付費,學會了也好啊。不好意思,這些東西通常不具備普適性。把小馬哥的閱歷和經驗分享給你,你能再造一個騰訊?聽懂了馬雲關於互聯網的理念,都趕上互聯網下半場了;強如董大姐,手機都做成那樣,你以為他沒看過雷軍的方法論?

所謂經驗閱歷,在沒有專業團隊打磨的情況下,根本不具備所謂持續輸出的能力;有些靈光一閃的想法,也未必見得能夠成系統地表達出來;就算萬事俱備了,時間點也不同了……

另外,這些東西通常帶有強烈的「個人觀點」,這在隋同學之前的文章不要讓互聯網代替你思考中提到過,當馬雲和雷軍的觀點衝突的時候,聽誰的?

至於幫助用戶抵禦「恐懼」,很顯然在知識付費前期,這一點是相當成功的。否則也不會有一大堆知識付費平台諸如「得到」「知乎」等應用前期的優異表現。

但是,在經過了一段時間後,之前所營造的「恐懼」並沒有消失,反而有放大的趨勢。原來指望買了《職場寶典》能升職加薪,現在卻還是老樣子;本以為聽了《人脈建設三十講》就能左右逢源,現在卻依然如故;想著學個《互聯網新經濟》就辭職創業,最後只能在現實的壓力下「苟且偷生」……

而隨著購買課程的增加,卻發現空餘時間被不斷擠占,越發難以系統性地學習一項真正的技能。不光沒有解決當下的問題,卻反倒是心力交瘁。

而你向之學習的那些「知識大牛」,則在用更靠譜的方式不斷學習新知識,你則感受到「與成功人士的差距不斷拉大」。對未來的不確定感進一步放大,但又沒有解決方案,從而內化為「焦慮」,進而演化為「恐懼」……

最後,說點個人感想。「知識經濟」這種形式,並不適合傳播真正的硬知識。事實上,真正為此付費的人,也大多不在乎所謂的硬知識,他們可能更願意為「有趣」買單——「有趣」的東西哪怕再不濟,用來吹個牛也好。

至於系統性的知識,還是老老實實按照「基礎概念——系統框架——邏輯輸出」的方式往下一步步走來得實際。

-END-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隋口一講 的精彩文章:

新年想要好身材?——默默練也許更合適

TAG:隋口一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