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工作真的可以結合興趣嗎?
「三不」女青年
學習不能停掉 工作不可低效生活不要單調
GIF
?
我聽到的大學生向我傾訴最多的職業困惑就是,不知道自己想做什麼,好像都行,又好像都不行,所以找工作的時候很茫然,漫無目的的投簡歷,最後不是自己去選擇工作,而是等待著被工作選擇。已經步入職場的人,在職場中的困惑往往是現在的工作不開心,沒有價值感,但是還能做什麼方向不清楚。
職業生涯諮詢需要對來詢者進行興趣的梳理,有時候確實可以找到來詢者自己很明確的興趣所在,由於來詢者礙於各種各樣外界因素或者是自己的限制性信念,不敢去想可以從事一份自己喜歡的工作,從而把自己的興趣人為的屏蔽了,又加上對外部世界的不了解,不知道有什麼行業或崗位可以結合自己的興趣。
當諮詢師幫助來詢者將潛在的興趣顯現化,最重要的是將這種興趣與現實的可能性職業相關聯的時候,來詢者常常都表現的更有目標、更有力量,這便是職業生涯諮詢的意義所在。因此,職業諮詢師不僅要學習職業諮詢的相關專業知識,同時也要對外部世界非常了解,在諮詢的過程中輔以指導和建議,為來詢者打開一扇窗,不僅僅是職業通道上的,更是心理的,一份職業對一個人生活和心理狀態的影響遠比我們想像的要巨大。
但更多數的情況下,當人們不知道自己的興趣時,就是真的沒有興趣,或者說這種從來沒有客觀實踐只是處於「感知」上的興趣,對職業發展的價值也不是很大。
1、 興趣是什麼?
心理學上,對於興趣的解釋是從你做這件事的狀態來判定的,當你做一件事情,覺得時間過的很快,你忘記了吃飯睡覺、忘記了身邊的一切,完全沉浸其中,甚至忘記了自我的時候,這種狀態我們稱為「心流」。人們可以通過回顧這樣的時刻,來找尋自己的興趣。但如果你沒有經歷過這樣的狀態或者回憶不起來,可能是你沒有關注過自己的興趣,所以即使經歷過這樣的狀態短暫的時間,可能也不會被記住。這麼說,你關心自己對什麼感興趣,常常比興趣本身更重要,這種意識應該要貫穿你的一生。
既然發現興趣的能力這麼重要,那麼這種能力受什麼影響呢?社會價值、家庭教育的影響較大,你一直處在一個需要學習「有用」的東西的價值觀中,這種「有用」是指有可預期的結果的,但是你的興趣在起初常常都沒有可預期的結果,漸漸地,不僅沒有培養出興趣,連發現興趣的能力都沒有了。
2、 興趣是與生俱來的嗎?
常常有人會說:「好羨慕你這種會畫畫的人呀!」「好羨慕你們這種會彈鋼琴、會跳舞的人呀!」「真羨慕你有那麼多興趣。」這些話背後的意思好像是說這些興趣都是與生俱來的。
先舉我自己的例子,我培養興趣的萌芽就很晚,因為我一樣生活在需要做「有用」的事情的社會價值觀中,從小的「使命」便是考大學,以至於考上大學後我都不知道應該怎麼辦了,於是我想那就繼續讀書吧,不得不說這是一種逃避的選擇。可是我漸漸地意識到這樣的人生真TMD沒趣,當你覺得你的生活很無趣的時候,便是興趣培養最好的開始了,有些人雖也羨慕別人有趣的人生,但同時也能忍受自己過無聊的生活,這樣的人想要改變的動力不會太大。
但興趣的培養並不總是被光環籠罩的,或者說它常常不是這樣。所以那些停留在直觀的感官刺激而產生的興趣,很容易被現實、被困難吞沒。這就是為什麼在對高校畢業生的就業諮詢中必須輔以指導,諮詢是一個尊重對方的想法的過程,通過「引導式的提問」讓來詢者對自己有更多的思考;但就業指導更多的是告訴你這個事情的客觀情況,告訴你這個客觀情況其實並不符合你的預期,如果不展現給他們,就很容易走彎路。所以對話經常是這樣的:
學生:「我找工作想找...行業,和...崗位」
老師:「你有過相關的了解或者實習經歷嗎?」
學生:「沒有」
老師:「那你怎麼覺得自己喜歡?」
學生:「就是一種感覺吧,感覺這個行業(崗位)...."(常常不符合現實情況)
老師:「這個行業的情況是....這個崗位大概的工作內容是..."
學生:「啊?是這樣的呀?那我不想去了。我覺得我可能更適合...."
那些能將興趣持續一生的人,其實常常都不是源於感官刺激上的興趣。一名世界冠軍要重複無數次的訓練才能達到高手的境界;巴菲特讀了50多年的年報;愛迪生試驗失敗幾千次上萬次才成功了1次,試驗筆記有150多本,這些人都遵循了「一萬小時定律」甚至遠遠超過。
但他們堅持的動力來源往往更有趣,李雲迪是因為受到了媽媽的刺激「彈不好,就把鋼琴賣了」,於是他每天彈琴,而且很享受別人聽他彈琴(我覺得是為了在小夥伴面前炫耀,這符合孩子們的心理);蔣方舟的媽媽說,「每個學生在小學畢業的時候必須出一本書,不然就無法畢業」於是她打小就每天刻苦的寫作;在梅姨主演的《弦動我心》這部電影中,一群住在美國貧民區的黑人孩子們,因為教育資源的極其有限,所以點燃了每個孩子的鬥志...這些事例中,沒有一個是憑藉著感官上的刺激將興趣堅持下來的。這麼看來,現在很多家長培養孩子興趣的思路是錯誤的,你丟給他一台琴、一支畫筆、一本書,然後找個老師、要求她每天練習,他往往都不會就此產生興趣的,因為孩子根本不知道他為啥要去做這個事兒。
其實成年人也一樣,而且成人的目標性更強,不知道做這個事情的動力在哪,遇到一點兒困難就很容易退縮,畢竟在成年人的世界裡,有「更重要」或者「更有用」的事情要去做。
所以,現在有一個好消息,一個壞消息。好消息是:在你看來別人那閃閃發光的興趣,你也可以做到的;壞消息是:一旦你覺得要去做,先做好吃苦的準備吧。
3、 怎樣尋找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句話我們都聽過,所以有了興趣便有了前進的動力。但可惜的是,能讓你產生興趣的事情,往往都不是你很容易就做得到的事情。你可以試著體會一下,那些你輕易就得到或做到的,一份美食、一件你能力範圍內的衣服包包、一個你很容易就追到的美女,這些事物帶給你的,不是有趣,是愉悅。
愉悅是一種和確定性相關度很高的情緒,科學研究表明,當人們做自己能力範圍內的、可控的事情時,體內會釋放胺多酚。這種成分會讓你覺得很平靜、安寧,但不會讓你覺得有趣。
而有趣是和一種不確定性相關的情緒,當人們做一些複雜、新奇和不確定的事情時身體產生的是多巴胺,這種成分也會在熱戀中、運動中產生,他會讓人上癮,同時讓人產生渴望,這種渴望會讓你有進一步的行動。所以,培養良好興趣的重要性就在這裡了,你要對那些有益身心健康的事情上癮。
你會對那些你開始感興趣的事情有熱情的投入,這種投入是一種用行為來加強自己對這件事的確認。比如熱戀中的人,多巴胺使他們產生的其實是一種幻覺,這種幻覺就是兩個人以為只要在一起,沒有什麼是做不到的。所以從心理學上來說,這是一種心理狀態的退化,理智的人懂得控制這種幻覺,但是這種幻覺會讓兩個人願意為彼此投入,這種投入其實也是一種逐漸確定對方的行為。
當你對某件不那麼確定、有些挑戰、但是卻對你有著強烈吸引力的事物上癮的時候,多巴胺會推動你去佔有它,了解它的全貌,甚至細節,想要知道有關它的一切。另外,不僅僅是意識可以指導行為,反過來你的行為也在強化你的某種意識,比如每天對著鏡子里的自己微笑,這便是典型的靠行為來強化意識的行為。所以,在對那些你起初有一些感興趣的事情漸漸地、持續地投入的時候,這種行為也在強化一種意識:這就是我要找的興趣,我願意畢生從事它。
4、 如何養大一個興趣?
既然興趣這樣美好,又不是天然存在的,該如何去培養一個興趣呢?其實,不是你對自己想做的事情或者正在做的事情不感興趣,而是你沒有能力把它做好,幾乎沒有人會喜歡自己做不好的事情,但是天生就能做好的事情又有幾件呢?
所以在你確定對什麼不感興趣之前要問自己一個問題:我不喜歡這件事是純碎不喜歡,還是能力不夠?如果是能力不夠,那還要問自己一個問題,我必須做嗎?如果又是必須做,那把那些對你來說並不是很容易,卻必須要做的事情培養成為興趣,這確實是一項技能呀。
發現自己對什麼感興趣時,不要用「有用沒用」這件標準來衡量它,也不要置之不理,你要趁著自己感興趣的時候多去實踐,有時候這種興趣來得快去的也快,當它稍縱即逝的時候,可能你永遠都和它失之交臂了,這就是為什麼很多人會給自己準備「靈感筆記」,當自己有一個想法,想要去嘗試的時候,就會馬上記錄在本子上,提醒自己去做這件事情,不放過自己任何一個想要嘗試的可能性。但同時也要做好克服各種困難的準備。
5、 尋找你的職業興趣?
有些人說我對某些行業感興趣的時候,其實他常常都不知道這個行業到底是什麼樣的,而且也看不到這個行業背後辛苦的一面。面試中,如果問你,你為什麼願意來我們公司?你可以說我對你們公司感興趣,說說你是怎麼感興趣的,然後你說了一堆不符合人家公司實際情況的,不是戴高帽、捧臭腳就行的,會讓人覺得不夠真誠。
你的興趣需要建立在實踐基礎上的,也就是他不可能是你一下子產生的。比如,諮詢師要先做20個案例,再說自己是不是對這個職業感興趣吧。你想要從事的行業也要去了解、去實踐,否則你所謂的喜歡很容易被現實挫敗。只有建立在自己親身經歷基礎上的主觀感受才是最可靠的。
如果你覺得我值得關注
你會試圖去找任何一個途徑來關注我
如果你有求職或職業困惑,可以點這裡關於我找到我,也許我可以幫助你。
TAG:我們的保衛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