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求你別再離家出走」,總向孩子妥協的父母有多可憐
孩子是父母的心頭肉,每個父母都深愛著孩子。可有的愛,能讓孩子在愛的滋潤中健康成長,有的愛卻像鴉片,把孩子養成了吸毒者。
昨晚突然接到前同事的尋子消息,嚇出一身冷汗,她兒子離家出走已13個小時,她給了我一篇尋人啟事的文章,幾乎用乞求的口氣跟我說:「親愛的,求你你丟下手上的工作,幫我轉發找找我兒子。」
看到孩子不見的消息,我立慌張起來,沒想太多立馬就把文章轉發出去了。
好在虛驚一場,孩子在幾個小時以後,主動回家了。
事後我問她兒子離家出走的原因,她說:「因為很平常的一件事,兒子想讓我給他買個新手機,我沒同意,孩子鬧脾氣就離家出走了。」
因為一件想要的東西沒得到,就離家出走?這是多麼可怕的行為。
接著,同事還說出了心中很多的擔憂,她說:「孩子前不久還逃學,被我訓斥了一頓也離家出走了5個小時。」
聽完同事的這番話,我似乎明白了這孩子的「良苦用心」,他其實是在用離家出走的方式,嚇唬大人,以此來達到自己想要的目的。
我又問:「你兒子小時候愛哭嗎?」
她敲了特別長一段話:
「他小時候就很難管,家裡沒一個人能管得住她,說一不二,不允許就哭,有時候還在地上亂摔,有一次為了要玩具,我不給買,還把自己的額頭磕出血,老公和婆婆還把我數落了一頓,為了十幾塊錢的玩具,把孩子弄成這樣,後來我也由著他了,想著大了應該會懂事的,結果現在都9歲了,還是那樣。說實話,我心裡特別害怕他有一天拿死來威脅我…」
總向孩子妥協的父母有多可憐。從同事的擔憂中,我解讀到了一種為人母的巨大壓力,那種壓力分分鐘能將她擊垮。
其實,很多媽媽都看不得孩子哭。
確實有些孩子哭起來會給人一種撕心裂肺的感覺,看著那麼小的小人兒,每個媽媽都會心軟下來,放棄原則暫時妥協。
但是這種妥協一兩次還好,如果長期如此,只要孩子哭的傷心欲絕,就讓步妥協,那孩子就會形成一個誤判——只要堅持哭下去,總能得到我想要的。
一旦孩子有了這種思維方式,那孩子在乖巧懂事的道路上就越走越遠了。越往後,孩子會越變本加厲,就像吸毒者剛開始吸鴉片一樣,成癮後就很難再擺脫掉了。
行為主義心理學家斯金納有個實驗很出名,叫斯金納箱,實驗是將一隻很餓的小白鼠放入一個有按鈕的箱中,每次按下按鈕,則掉落食物。實際上,剛被放入箱子的小白鼠不知道按鈕在那裡,它只能上躥下跳,慢慢的小白鼠在亂竄的過程發現有食物落下來,如此反覆幾次後,小白鼠只要餓了就會去按按鈕。
這個實驗跟孩子一哭就滿足要求有異曲同工之妙。
當孩子用哭來表達需求,我們的退讓和妥協是在強化孩子的誤判。久而久之孩子就會形成一個條件發射,只要得不到的東西哭下就可以了。
孩子還小,只會用哭一招來應對父母,那麼孩子大了呢?他的方法可以有很多種,離家出走、以死相逼、自殘、逃課、絕食…
孩子變得如此可怕,不是單純的難管教不聽話,是我們自己的教育方式出了差池。
對孩子的每次哭,父母做出正確的判斷和回應就很重要了。
李玫瑾教授曾在講座中這樣說:
「3-6歲是給孩子立規矩最好的時期,如果這個時候你讓孩子亂了規矩,那以後就難管教了。」
如果一個孩子在超市哭著鬧著要買一樣東西,而這樣東西家裡已經很多了,再買就是浪費錢。如果這時孩子跟你死磕,哭的死去活來,你心疼給買了,那麼這就是允許孩子亂了規矩。
怎麼樣立規矩?
用行動告訴孩子你的原則。
譬如,把孩子帶去安靜的角落,讓孩子任意發泄,這時候不批評不妥協,平靜的呆在孩子身邊,如果孩子哭的滿頭大汗,你就拿紙巾給擦擦,但不妥協。
我見過一位媽媽,在某超市因為孩子無理取鬧要買這買哪,孩子足足哭了四十分鐘,媽媽一直堅持原則不讓步,結果孩子苦累了自己停止了。
用「斯金納箱子」理論,這也是在強化孩子,讓他明白大人的原則和底線,反覆幾次後,孩子自然懂得,哭是得不到想要的。
孩子的許多問題,其實都是在3-6歲的時候形成的。等孩子出現問題的時候,再想補救措施,那時候已經很艱難了,就像醫生突然告訴你手上長了瘤子,實際上,這個瘤子從開始到惡化,已經潛伏在了你身體多年,惡化只是必然結果。
常言,三歲看大七歲看老,話里的精髓就在於此——孩子越小,越容易培養好的品行和習慣。
十分媽媽:一個有溫度的親子育兒公眾平台,在這裡,為你分享提升媽媽寶寶幸福指數的一切好文。
微信公眾號:shifenmama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