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錫博物院「家藏」寶玉集中展出
玉之美,如皎皎月華,不染纖塵。國人愛玉,不但起名愛用「玉」,還認為佩玉辟邪,就連形容一個人的品格美好也用「謙謙君子,溫潤如玉」。今天起至6月10日,「瓊 台 月華——無錫博物院、無錫市文物交流中心藏玉器聯展」在無錫博物院西區二層展出。150件玉器,以錫博院藏為主,時間跨度自新石器時代到民國,帶您走過中國歷代制玉史。
故事:無錫本地墓葬出土好玉
玉璧和玉佩是古裝劇中出鏡率較高的玉器。不管是勢力雙方的爭奪之物,還是才子佳人的定情信物,玉璧和玉佩總能引發人們的歷史遐想。這次展出的一件無錫博物院藏新石器時代崧澤文化玉璧,是2015年無錫錢橋朱巷遺址出土的。玉璧扁平,厚薄不勻,外壁有旋磨痕,器表光素無紋,兩面均有多道線切割痕,內孔壁兩面對鑽,並有台階痕,是先民制玉的時代印記。玉璧在中國古代玉文化中一直佔據著十分重要的地位,古人認為其象徵著上天,是十分重要的祭祀禮儀用器,即所謂的「蒼璧禮天」。玉璧也被視為重要的祥瑞之器,體現出先民獨到的自然觀與時空觀,充滿了神秘之美。
古代,有錢人家的很多生活器具都是由玉雕成的,而能常戴在身上的惟有玉佩。古人對玉佩的熱愛不光是因為玉的貴重,更在於玉的品格,所以古語有「君子無故,玉不去身」。無錫博物院藏唐圓雕人鹿圖青玉佩飾是該展中的精品。這件唐代玉佩於1976年在無錫市郊揚名鄉明顧林墓出土,呈扁橢圓形狀,玉質為新疆青白玉,器身布滿牛毛紋,色如甘栗。玉佩上是人、鹿、童子的造型,淺浮雕技法的使用讓這件玉佩立體感很強。工作人員介紹,顧林是收藏愛好者,收藏了很多精美玉器,唐代出土玉器數量較少,立形人物飾件更為少見,這件玉佩的發現,對於研究唐代的玉雕工藝與藝術,具有重要意義。
講究:明清如意盛行是陳設器
室有美玉,可以解憂。從隋唐開始,伴隨著玉器的世俗化傾向,出現了許多玉制文房、器皿等實用性器物。這些玉器選材精良,造型或高古或新穎或時尚,設計巧妙,雕琢精美,意境高雅。陳設之玉,可實用,亦可賞玩。玲瓏世界,別有一番景緻。明清兩代的陳設玉器十分盛行,主要以各式青銅器為祖型的仿古器物及如意、瑞獸等造型為代表。展廳里,四件製作精美的玉如意最為吸睛。如意,又稱「握君」「執友」或「談柄」。脊背有癢,手所不到,用以搔抓,可如人意,因而得名。明清兩代,它從實用品逐漸轉向為一種藝術陳設品,成為一種象徵祥瑞的器物,以示吉祥、順心,承載祈福納祥等美好願望。
玉壺、玉杯、玉鐲、玉梳、玉帶扣、玉扳指、玉花插……有錢人的生活喜歡與玉為伴。18世紀,清王朝征服回部,直接控制了和闐玉料的開採,加上緬甸翠玉的輸入、國外玉藝的影響,清代玉雕玉質之美,技藝之精,器形之豐,使用之廣,前所未有,創造了玉文化的鼎盛時期。展廳里,一件無錫市文物交流中心藏清翡翠扳指與眾不同。它通體碧綠,迎光瑩透,溫潤精美,通體光素。扳指,古稱韘,是扣弓弦的器具,套於拇指之上,為射箭時勾弦的用具以保護拇指不被弓弦勒傷,最初多用骨或象牙製作。清代逐漸成為豪官顯貴手上的一種裝飾品,原料多樣,玉、翡翠或金銀為貴重材料作品,有的還飾有紋飾或鐫刻詩句。
科普:古代制玉要用這些工具
玉雖美,仍需妙手雕琢。中國制玉歷史悠久。早在七八千年前,華夏先民就已在製作石器的過程中,逐漸認識了許多種美麗的玉石。他們剖璞取玉,琢玉成器,創造了玉器文明。先秦時期,玉器不僅具有審美價值,還被視作溝通天人的靈物,往往用來標示身份,象徵財富和權力。秦漢以後,玉器逐漸走下神壇,但仍承載著人們祛禍祈福、追求美好生活的願望。宋元時期經濟和藝術高度繁榮,世俗化傾向推動了玉文化的空前發展,實用裝飾玉開始成為主流,而考古金石學的興起,又直接催生了玉器中的仿古風。明中期以來江南經濟高度發展,在文人、名匠的共同參與下,玉器製作益加精緻典雅,成為人們雅玩追捧的對象。
「古代作玉很費工,這也是有錢人才用得起的原因。」在展覽的出口處,工作人員指了指牆上掛起的「古代制玉工具」圖。原來,製作一件玉器大多需要用到適用於切割的片具、呈錐狀的桯具、用於切割或鏤空製作的線具、用於切割和琢紋的砣具以及用於磋磨玉料的管具等一系列專有工具,全靠手工一點點打磨。雖然過去的生產力水平低下,但絲毫阻擋不了我們的祖先對美的追求。玉之美,代表了中華民族仁、知、義、勇的品德與氣質;器之美,體現了先民高妙絕倫的智慧和歷代工匠鬼斧神工的技藝。漫步展廳間賞玉,彷彿穿越時空,與古人對話。玉、器俱美,玉與我們的故事還在延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