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原來「吃」才是中醫的精髓!大國醫王孟英的東方「營養學」

原來「吃」才是中醫的精髓!大國醫王孟英的東方「營養學」

中醫的可貴之處,在於「末病先防」。

之前公眾號的很多期內容,都是根據「五運六氣」來預測高發疾病,從而提前消除疾病隱患。如果說這是中醫精神的體現,那麼用「吃」來預防和治療疾病,則更接近生病的本源,更是一種中醫的精髓所在。

「吃」,中國人自古就很重視,境界也比現代人高得多。比如說,在大國醫王孟英的眼裡,食物就是藥物,米湯等於人蔘。

米湯代替人蔘治病?

前兩天一個朋友抱怨說:今年春天總感覺沒力氣、頭暈,皮膚也變得暗沉了,怎麼回事呢?

的確,今年上半年的「五運六氣」會讓人的身體比較熱,從而容易生病(今年高發疾病,點我複習)。在「二之氣」時,可能還會有返寒。而返寒之前的這種熱,容易傷氣。所以我讓她用3克西洋參泡水喝。

喝完她的確是馬上就有勁兒了,但晚上覺得胃開始刺疼。這是因為西洋參太涼了,她的脾胃運化不了。

於是我讓她用100克粳米熬粥,熬到表層出現一層油脂的程度。每天喝一次這層米油,她就會覺得有力氣,並且脾胃也不會難受。

很多朋友都知道,我經常用食物來治療疾病:比如有些孩子感冒又發燒,我可能會建議用香菜、芹菜、白菜煮水,放少許鹽,就能起到解表清熱的作用;比如會用椰汁治療胃氣不降導致的便秘;每到運氣變化,我也會出一些代茶飲的方子給大家,來預防因運氣變化導致的疾病。

其實這些方法並非我首創,而是來自一本書的啟發,叫《隨息居飲食譜》,作者是清代著名醫家王孟英。

葯食同源,東方「營養學」

中國自古就有「葯食同源」的說法,認為食物就是藥物。很多疾病的反覆發作,往往和患者的飲食偏嗜有非常直接的關係。

但現在受西化思維的影響,大家通常只知道西方營養學,把人看成一個機器,只去簡單的進行能量的加減,比如含鐵量,含鈣量,熱量,蛋白,脂肪等等。卻不去想這「營養」能不能被人體正常的吸收、運化。也就是說,「營養」到底是被身體利用?還是變成身體的一種負擔?

上周,一個兩歲的小孩來看病,主要的問題是夜間出汗,也就是中醫說的「盜汗」。家裡人以為是屋裡溫度太高,就關了暖氣。大家都覺得不熱了,可孩子還是會一睡著就渾身出汗,濕了衣服。

家長帶去醫院檢查,結果說孩子缺鈣。醫生開了一些補鈣的藥物,並且囑咐要多帶孩子曬太陽。

按照要求,家長認真地執行了一個月,還時不時燉骨頭湯給孩子喝,覺得可以加強補鈣效果。可從吃鈣片的第三天開始,孩子還出現了晚上容易翻身、睡覺不踏實的情況,到後來甚至會驚悚的哆嗦。慢慢地,孩子越來越不愛吃東西,精神比之前差了很多。

於是家長又帶著孩子,換了一家醫院進行複查。在經歷一系列的檢查以後,結果還是確診為缺鈣,孩子並沒有其他問題。

不過這次他們遇見的醫生雖然是西醫,但是對中醫也非常感興趣,他經常聽我的課,於是建議孩子父母來找我,看看是不是孩子脾胃太弱的原因。也就是說,吃了鈣片也運化不了,反而傷了脾胃。

的確,我看過後,發現孩子的脾胃和氣血都比較弱。於是我教了家長一些小兒推拿的手法,並囑咐近期不要給孩子燉骨頭湯了,更不要喝牛奶,雞蛋最好也三、四天才吃一個,以此來恢復孩子虛弱的脾胃。

由於絕大多數小孩,無論是喂湯藥還是丸藥,都跟打仗似的費勁,所以我沒有開藥,而是讓家長每天用500克的新鮮鐵棍山藥,煮水給孩子喝。

後來家長反饋說,在進行小兒推拿和喝山藥水的當天晚上,孩子睡覺就踏實了,並且也不出汗了。他們覺得中醫非常神奇,見效太快了!

類似的情況我遇到的非常多見,我常想,為什麼現在的人身體越來越差,怪病越來越多?我認為,根源在於,現在的人越來越不會吃了。

中醫先賢教你「吃」

而古人對於「吃」卻講究得多,像中醫就有很多這樣的專著。

最早的《神農本草經》,就記載過一些葯食同源的食物;後來的《本草綱目》記載更多一些。而我常給病人和學生推薦的,是王孟英寫的《隨息居飲食譜》。

這本書的開篇有這樣一句話:「嗚呼!國以民為本,而民失其教,或以亂天下。人以食為養, 而飲食失宜, 或以害身命。衛國、衛生,理無二致」。

這是說,人民是國家的根本,如果人民沒有得到正確的教導,國家就會比較動蕩。而人的身體是以食物為基礎得到營養,如果吃東西吃不好,那這人身體也好不了。養生以及治國是同一個道理。

這強調每天的飲食,才是最基本的健康保證,而非總想著要吃什麼保健品、要做什麼保養。

王孟英,「葯食同源」集大成者

再說王孟英是誰?肯定很多中醫發燒友都知道,他是溫病四大家之一。著書有《溫熱經緯》,《霍亂論》。他有很多「治人立起、活死人」的病例,舉不勝舉的,非常有名。

其實他還有一個不同於其他醫家的才能,就是善於用食物治療很多大病。這個思路在他早期就顯現出來了。根據史料記載,那是王孟英剛剛學中醫的第三年,他才17歲,還不是大夫,在管理鹽務的政府部門打工。

那個夏天非常炎熱,有位部門領導叫周光遠,有一天上完廁所之後突然暈倒了,並且還出著冷汗,唇色和臉色都是煞白的。周圍有人說這是不是中暑了?而懂點醫的人則說這是痧症,要用芳香的藥物來開竅。

王孟英也在旁邊,他摸了一下周光遠的脈象,發現這絕對不是一個陽氣內閉的痧症。脈象脈微欲絕,這是一個脫症,絕對不能用行氣的葯,否則這人就完了。

他當時身上恰好帶有一塊乾薑,於是將其很快煮成濃湯,喂周光遠喝下……這個危症就這樣化解了。

隨息居,是王孟英晚年客居上海時的齋名,《隨息居飲食譜》就是在這裡寫的,因而得名。這本書記載了各種常見食物的屬性以及應用方法,也可以說,他把如何用食物來治病發揮的淋漓盡致。

有人說王孟英的貢獻在於療溫病,包括著有《溫熱經緯》《霍亂論》等專著。我覺得《隨息居飲食譜》是王孟英對中醫最大的貢獻,因為中醫的優勢在於未病先防,而不是得了危症去尋找名醫。

每個人都是自己的名醫。所以這也是為什麼王孟英到了晚年才寫了隨息居飲食譜這正是他一生診病心血的結晶,也是中醫養生治病集大成的一本書。

剛讀這本書時,你一定會覺得王孟英是一個資深的吃貨,或者說是一個吃貨的祖師。怎麼會有人對食物研究的那麼深刻?包括它的性味,它的歸經,以及一些做法,怎樣對人體的幫助比較大,怎麼會有這麼會吃的人?

但是如果你進一步了解他的生平的話,會覺得特別不可思議。

「畫餅思梅」,著書治人

王孟英祖上都是行醫的,但是父親很早過世,由於家境貧寒,他很小的時候就去工作來謀食養家。學醫都是到晚上再刻苦攻讀。他是中醫歷史上少有的、家境貧寒還能有這麼大成就的醫學大家。像很有名的李東垣,徐靈胎包括朱丹溪,家裡的條件都非常好,都不是一般的有錢人。

更需要強調的是,這本書寫於咸豐十一年(1861年),那年是鴉片戰爭爆發後的第五年,因為巨額賠款和一些不平等條約,中國的經濟和老百姓的生活實際上非常差。再加上太平天國,慈禧發動北京政變,國內局勢動蕩不安,是內憂外患的一個時代。

王孟英那時也過的非常艱難,顛沛流離,甚至差點兒餓死,多虧朋友幫助才勉強活了下來。

但就是在這種連小麥皮都不一定能吃飽的情況下,他向朋友討來一支筆,「悠悠長夜」「畫餅思梅」,餓著肚子寫遍所有山珍海味、各種蔬菜水果,傾盡畢生所學,將「怎麼吃才能對身體最好」的研究成果,整理成書,以幫助買不起葯的窮苦大眾,這需要多大的慈悲心!

他在《隨息居飲食譜》序言里寫到:「呂君慎庵, 知我將為餓殍也。招游梅涇, 寓廣川之不窺園。無事可為, 無路可走, 悠悠長夜, 枵腹無聊。丐得枯道人禿筆一枝, 畫餅思梅, 纂成此稿, 題曰《飲食譜》」。

成書後沒幾年,王孟英也過世了,但是他這本書給後世醫家、後世的人很大啟發。像開篇我讓朋友去煮米油,其實也是出自這本書。

王孟英生活的年代很動蕩,別說人蔘,就連普通的藥物都沒有。有些窮人氣血極其衰弱,出現了很多的疾病。沒有葯,沒有人蔘怎麼辦呢?王孟英用濃米湯代參湯,通常都會有非常好的療效。按他的記載說,「貧人患虛證,以濃米飲代參湯,每收奇蹟」。

對於很多熱病傷津的人,他也主張用食物來進行治療,如會用到大量的梨汁、西瓜汁。他稱梨汁為「天生甘露飲」,西瓜汁叫「天生白虎湯」,甘蔗汁為「天生復脈湯」。至今為止,仍然有很多大夫這樣應用,當然我就是其中之一,並且效果並不比中藥要差。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營養 的精彩文章:

用它拌飯美味又營養,再也不發愁寶寶不愛吃飯了!
生吃減肥,熟吃營養美味的這食材,做法很簡單,愛美的你不要錯過

TAG:營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