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為什麼無法與人親密?
親密愛人
Reminiscence
蕭敬騰
00:00/04:39
我公眾號第一篇正式的隨筆,我特別想來談談「親密」這個話題。
有一些朋友曾跟我說,他們很難與人建立親密關係,即使建立了,關係的質感也不高,情感的流動也不怎麼順暢。所以很長一段時間裡,我都在觀察和感受,慢慢才有了些脈絡,形成現在的文字。這些思考讓我對身邊的人,事以及養育孩子,都有了更多的認識和反思。
關於「不親密」
為什麼你無法與他人親密?
為什麼太過親密的關係,會讓你感到不適?
為什麼你的伴侶經常會抱怨你在情感上過於疏離?
為什麼你很難向他人求助,只習慣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為什麼你總給人一種冷漠的感受?
為什麼你不會示弱或者暴露自己的脆弱,只想給別人留下獨立,強大的印象?
……
以上的這些問題,你有思考過嗎?或者說你身邊有這樣的人嗎?
具有這樣特徵的人,看似是不想進入親密關係,也不想與人親密,但果真如此嗎?我感受到的恰恰相反,所有人都是需要關係的,特別是親密關係,我認為他們的內在也是非常渴望親密的連接,只是表達需求對他們來說很困難,再加上因為恐懼,擔心,所以他們選擇迴避親密,貌似這樣做,就不會受到傷害了。
這樣的人最大的問題是無法與他人建立深刻的連接與長久的關係。即使是身邊最親的人,也或多或少的會感受到,當自己想去親近他,想去了解他的時候,自己和他之間會隔著一堵牆厚厚的牆,到了一個點,就很難再靠近。
不明白的人會認為,那是因為我跟他沒有共同語言,所以無法走進他,比如很多父母在對待孩子的問題上會這樣說。我一直在思考他們為什麼會成為具有這樣特質的人呢?原因很重要,這個直接影響著一個人未來與世界建立連接,以及與他人建立關係的方式,它也直接關乎到一個人的人際交往能力。
背後的原因是什麼呢?
1.與自身的匱乏感相關(而這個匱乏感極可能是父母帶給他的)。
這種匱乏感不一定是客觀上的貧窮,極有可能是父母主動告訴他們的。比如說:家長會經常強調甚至很誇張的說:我們家很窮,你以後要靠自己,你要怎麼樣……;養你花了很多的錢,你太耗錢了,以後長大了也不知道賺不賺的回來……等等諸如此類的話。
在這樣匱乏的感受中長大的孩子,會建立起一種脆弱的低自尊感,會認為自己低人一等,這樣的孩子長大後,他們大多會要求自己變得很獨立,很強大,他們害怕去求助,害怕主動表達自己的需求,他們擔心一旦這麼做了,就說明自己不如別人,因為只有低人一等的人,才會去向他人求助。這種感覺太不好了,所以我寧願選擇不去依賴任何人,自己扛下來。
即使是表達需求,他們也會通過抱怨,指責,控訴對方不好的方式,來彆扭的表達自己需要對方的事實。
比如說我的一個朋友,他一直很獨立,平時很少和父母溝通交流,所有的談話,都是父母問一句,他才答一句,而且他們之間的聊天內容都很淺顯,只關乎吃穿住行,從來不會談的更深,他更不會對父母交流自己內心的感受。當父母做了什麼讓他覺得很不舒服的事情的時候,他一般會壓抑,實在忍受不了的情況下,他會去指責,抱怨,控訴父母一直以來對他的關心太少,很少為他著想等等。我們看看他在做什麼?
表面上他是在埋怨父母對他做的不夠好,可他內心的深層需要呢?我覺得他是在向父母表達他的需求,他的內心是渴望父母可以重視他,看到他,關心他,只不過他卻是用這樣一種指責的方式在向父母表達。
為什麼會用這樣一種方式來表達呢?這就是我下面要說的第二個原因。
2.安全感,信任感的缺失(在與父母互動的過程中沒有或很少得到過)。
三歲前,孩子與父母的情感連接非常重要,除此之外,孩子還需要從心理上認識到自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情感連接的建立是健康分離發生的前提。上面我說的那位朋友,則是以為沒能完成與父母之間健康的連接與分離。
情感的連接指的是,父母會肯定孩子表達自己,會在孩子需要的時候給予支持和幫助。孩子會在這個過程中,感受到自己的情感需求是正當合理的,他們不管是在開心,難過,無助,還是脆弱是,都有地方可以去,都有人可以來依靠。而安全感,以及對他人,對世界的最初的信任感也是在這個過程中被建立起來的。
如果在本該與父母建立情感連接的階段,我們感受到自己的情感需求既不被鼓勵,也不被接納。長久下來,孩子就會對這個世界和他人產生出一種不信任的感覺。
由於我們要先和父母建立健康的情感連接,才能在成長中完成與父母的分離,實現真正的獨立。在精神上意識到自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我們有自己獨立的想法,情感和決定。
這是因為我們能夠從與父母健康的連接中獲得自信,在父母對我們的接納中,我們也接納認可了自己。所以,我們才會相信自己的判斷與決定,相信自己的感受是有價值的,從而有能力從自己的內部感受出發,去為自己的人生做決定。
而那些沒有形成良好情感連接的孩子,有一部分會走上錯誤的分離道路。他們看似非常的獨立,但其實這種獨立不是遵從他們內心的感受的,他們的這種獨立實際上是基於別人對自己的評判——他們只是在做一個別人眼中獨立的那個人。所以說,當我們不清楚的時候,可以問問自己,這種「獨立」帶給我們的到底是快樂還是痛苦?
回到上面說到的那個朋友,他為什麼會用指責和抱怨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需求呢?我記得朋友的媽媽說,他從小就不怎麼說話,也不跟他們交流,總是一個人悶不做聲。
其實我不太相信一個孩子天生就是不愛說話的,因為孩子的天性是渴望依戀,渴望去建立關係的,喜歡連接與互動。那我這個朋友為什麼一直不愛說話呢?我可以想到的是,這一定和他的重要養育者(父母)有關。當他在早年經歷里,每次與父母互動的過程中,感受到的都是否定,排斥,甚至是拋棄,他才會漸漸封閉自己,將自己包裹起來。
由此可見,這個朋友和父母的情感連接是不健康也不充分的,通常他在表達需求後,父母沒有肯定他甚至是忽略他,更沒有給予有效的支持與幫助,所以孩子感受到的是父母的不接納,覺得自己是沒有依靠的,慢慢就不再說話,也不再表達自己的需要了,從而走向「獨立」。
除此之外,他的安全感和信任感也無法建立起來,所以他所有的關係都是淡淡的,無法深交,因為他不相信任何人,當然也包括他自己,而他和伴侶以及親人的關係也是疏離的。他一生都在努力追求更強大,更獨立,但內心永遠都不會感到安定和快樂。
我們還能說父母對孩子的影響不是一輩子的嗎?也許父母看到的是孩子一直都很乖巧,懂事,不讓人操心,獨立自主,彷彿一切都挺好的,可孩子內心的那個空洞呢?卻是孩子永遠的傷痛。可惜很多父母到老也不曾體會到孩子內心嚴重的心理缺失,不明白孩子為何與自己的感情淡薄,孩子的那些指責和攻擊從何而來,這些都有怎樣的心理需要?
寫到這裡,我並不是想去譴責那些沒有和孩子建立健康情感連接的父母。我只是想表達,當決定生下孩子的那一刻開始,我們的身上就肩負了很多艱巨的責任,孩子的未來與我們父母息息相關,我們要對他負責。
我認為,父母永不放棄的自我成長,才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
下周我會聊聊「如何和孩子建立健康的情感連接」?都是我自己的育兒體會,喜歡的朋友們記得點擊文章上方的「儷人心靈圈」關注和分享,不喜歡的朋友也歡迎來吐槽哦。
TAG:儷人心靈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