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父母親手毀掉自己的孩子,只需這6個字

父母親手毀掉自己的孩子,只需這6個字

GIF

我們都知道,

人生就是付出多,收穫的也越多,

大部分情況是如此,

因為「一份耕耘一份收穫」

可在教育上卻不是,

教育是付出太多,反而會失去一切。

為了孩子的教育,

父母做出超出家庭承受力的付出,

反而會影響孩子的認知,誤導孩子一生。

無條件的付出,

會導致父母親手毀掉自己的孩子。

我朋友的女兒,

從小就是大家口中「別人家的孩子」。

但別誤會,

不是成績優秀懂事的那種,

而是飛檐走壁闖大禍,打架上網不學習,

左鄰右舍聞風喪膽,

紛紛叮囑自家孩子別和他玩的那種,

也就是熊孩子。

正是因為女兒從小不省心,

我的朋友反倒是立下了:為了孩子,

哪怕犧牲一切在所不惜的奉獻精神。

為了讓本就好動女兒專心學習,

朋友還為女兒報很多培訓班,

芭蕾班,英語培訓班,繪畫班,

為了好的教育,甚至賣了大房子,

買了學區房蝸居。

只要能方便女兒學習的事情,

女兒提一句,她都是二話不說就買了。

也因此,為了支付超預算的教育費,

我朋友不得不接了一份夜班兼職,

人呢,也一天天的憔悴。

朋友為女兒的教育犧牲了那麼多,

可換來了什麼呢?

換來的是女兒依舊雞飛狗跳、

依舊成績倒數的一天天,

最近,女兒還有了新的壞習慣,

就是看到同學買了什麼,就吵著要,

朋友一旦不給,就大發脾氣!

每每想到自己付出一切,

卻換到這個結果,

朋友便忍不住對女兒發脾氣:

我這麼拚命,都是為了你的將來,

你為什麼不懂事,還不爭氣!

看朋友這樣,我是又心疼又無奈。

明明她已經快要承受不住,

可想到孩子,又咬牙付出更多。

這是何其悲壯的母愛呢!

說到底,都是為人父母之後,

我們背負了太沉重的焦慮。

焦慮感促使我們甘願犧牲,

並一味地進行超出能力的教育付出,

渴望從孩子身上得到回報。

但……這樣帶著交換目的的教育,

不但會使孩子,

背上及其沉重的情感債,

還有可能讓孩子變得不懂感恩。

因為,當父母無條件的付出,

甚至超出自己的承受範圍,

把孩子放在生活中的第一位時,

孩子也會養成無條件索取的習慣,

把自己的需求當成最重要的,

並覺得父母為自己犧牲,是理所當然。

GIF

當孩子習慣父母無條件付出的時候,

往往就是悲劇開始的預兆。

幾年前,上海浦東機場,

發生了這樣一起悲劇:

赴日留學5年的研究生汪某,

對前來迎接的母親連刺9刀,

致使母親當場昏迷。

而究其原因,

竟是由於母親說「沒有錢給他了」。

留學5年的全部花費,超過150萬元,

遠大於汪母每月7000元的工資收入。

汪母后來四處舉債,

可仍然不能滿足兒子的慾望。

據同在日本的留學生說,

「汪同學每年開銷二三十萬,未免太奢侈了」。

汪母付出了幾乎超出自己能力的全部,

可換來的卻是孩子的9刀連刺。

今年1月份,一個18歲的女孩火了,

她的父親開了個控訴微博。

女孩的父親是一名退伍老兵,

中年得女,離婚獨自撫養女孩,

自然是把女孩當公主寵。

不但送女孩上最好的私立學校,

還在女兒提出想去加拿大留學時,

沒有絲毫猶豫,

拿出了自己幾十年間,

辛苦攢下的 300 萬元積蓄,

當作女兒出國留學的費用。

可女孩出國一周後,父親才發現,

女孩偷走了父親的銀行卡,

不但轉走了300萬積蓄,用於買奢侈品,

和男朋友吃喝玩樂,

父親苦口婆心教育了幾次,

她就將父親的微博微信全部拉黑,

從此音訊全無。

父親傾其所有的寵愛,

換來的只是培養了一隻白眼狼。

孩子和父母的關係,

本應該是分離且獨立的個體,

而不是有求必應的關係,哪怕是以教育的名義。

父母無條件的付出,

會讓孩子從內心深處產生誤解,

讓孩子誤認為:

這世界,可以以我為中心。

葉芝曾說的:

教育不是注滿一桶水,

而是點燃一把火。

父母一味的為無條件付出,

這種填鴨式的奉獻與愛子,

如為桶注水般,注滿也依舊是水,

產生不了回應和變化

也很難激發孩子自主思考和感恩的體會。

父母應該做的,是合理的付出與犧牲,

這是為孩子點燃一把火,

可以讓孩子看到更大的世界,

這把火,會引導他去主動奮發,

而在孩子前進的一路上,

都會記得這把火的照亮,來自父母。

GIF

如果你的孩子,

已經被「無條件的付出」給慣壞了,

這時候,應該怎麼辦呢?

學會對孩子說『不』

在犯罪心理學家,

李玫瑾的育兒講座中,

她曾提到:在孩子3-5歲時,

一定要學會對孩子說「不」。

家長常常會以愛之名,

捨不得放手,捨不得說不,

盲目且無私的付出,

有時,為了孩子甘願放棄一切個人生活,

其實這是中國式家庭的寫照,

也是悲哀。

學會對孩子說不,讓孩子明白:

父母的愛不是無條件的,

而是有原則,有底線,且在能力範圍的。

這樣將來的孩子,

也會是一個有原則的人,

並且珍惜身邊人的犧牲與付出。

多傾聽鼓勵,也是付出

父母說「不」,

大部分是經過理性的思考和決定,

孩子也會說「不」,

雖然有時是任性,但這也意味著,

孩子進入自我意識的敏感期。

這時,就需要父母學會傾聽孩子,

比如在孩子表達態度和想法的時候,

尊重他的發聲,

讓他表達自己完整的想法,

而不是用:「你在發脾氣」,

「你在頂嘴」這類的話,從中打斷。

尊重孩子的想法和個人意願,

多傾聽和鼓勵他,為他點燃教育中的那把火,

這種付出往往比物質來的更有效。

讓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我們愛子,

自然事事為他打點周全,

但這不意味著,父母應該事事代勞,

現在不懂感恩的孩子越來越多,

究其根源:父母付出太多有很大關係。

父母又一邊沒有原則的付出,

一邊指責孩子不懂體諒大人。

而孩子從小承擔的太少,

很難體會責任與犧牲的感受,

一顆沒有感恩的心,

往往會因為指責而叛逆。

父母應該做的,是鼓勵孩子,

去嘗試自己能做一些行為,

在家庭生活中,主動承擔一些責任。

比如:孩子可以自己吃飯;

外出時自己走路,而不是被大人抱著;

想玩玩具自己拿,玩具自己歸位。

一個優秀的孩子,

是不會從一索取的中誕生的,

別讓自己為孩子活在苟且之中,

未來再也沒有詩和遠方。

別讓無條件的付出親手毀掉孩子,

讓孩子覺得世界以他為中心。

正確的引導孩子,

量力而行的付出才算好的教育。

我們謹記:凡事過猶則不及,

別讓犧牲與愛,成為孩子教育問題的溫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南國之星 的精彩文章:

想當「好孩子」的黃秋生,4歲被父親拋棄,56歲還在渴望被肯定

TAG:南國之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