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黎族竹木樂器:奏響原生態之音

黎族竹木樂器:奏響原生態之音

省民族博物館展出的黎族竹木樂器。

不加修飾的音色是源於自然的呼喚,本木原色是對這片土地的追溯。悠久的民族歷史,地理上與大陸的分割成就了海南黎族「自成一派」的特色文化。黎族先民在海南島這片熱帶海島上採集狩獵、開墾荒地、播種山蘭,在這片動植物資源十分豐富的沃土上,他們創造出了「竹木文化」。

對於這個沒有文字的民族來說,音樂也成為了生產、生活積澱出的產物。於黎族人而言,琳琅的竹木器樂是一種生活方式,于海南而言,這些竹木器樂所形成的黎族音樂成為了令人戀戀不忘的藝術形式。

樂手在演奏黎族特色樂器灼吧。

融匯天然與匠心

長形管的鼻簫、節節相套的唎咧、小巧輕薄的口弓、獨具特色的牛角胡……省博物館瓊工坊的「椰島樂器」展示區內,大大小小的竹木樂器排列其中。淡黃的竹木本色,粗糙古樸的質地,簡單的幾筆花紋雕刻道出黎族風情。

「鼻簫是黎族樂器中最有特色的樂器之一,以前的鼻簫以長為主,現在也有短的,而且還加上了花紋修飾。」省博物館副館長王輝山介紹。

據了解,省博物館目前收藏的許多竹木樂器都已經過改良創新,例如用牛角替代竹木,製作牛角胡;將單管嗶噠變為雙管。

在展示櫃旁,省博物館專門立著一個供參觀者敲擊的「叮咚」,讓他們在古樸音色中體驗民族文化。古時,黎族人民用火與黎刀清出一小片土地播種山蘭稻,這些土地零星分布於坡地山谷中,但常有野獸破壞、鳥雀啄食。黎族人民為驅逐鳥獸,將枯木根或枯竹吊持起來敲打,人們敲擊木棍的不同部位,發出高低有別的聲音,久而久之變成了可演奏曲調的樂器。

如今,竹木樂器成為了不少文藝舞台上的主角,黎族匠人們也會將其美化。例如在省博物館中就展出了被上了綠色塗料的竹木樂器,讓其更富有舞台感。

除了這些典型的竹木樂器,黎族獨木皮鼓也頗有特色。省博物館收藏的一面獨木皮鼓,其泛黃斑駁的圓形皮革鼓面上繪有野獸、狩獵圖景等。據介紹,一個鼓的製作過程往往長達幾年,其蒙鼓面等步驟也頗具儀式感。

黎族的村落中,峒主、村長家往往都會放一個獨木皮鼓,在祭祀時使用,或是在緊急情況下召集村民。由於古時缺少精細和鋒利的工具,製作鼓時不可能將大樹砍成小木,再將小木合而為筒,黎族人另闢蹊徑,將大木掏空,再覆以動物皮,用竹籤固定。

五指山市的省民族博物館也藏有不少竹木樂器。目前,博物館共藏有85套竹木樂器,在展約30件/套。竹製鼻簫、唎咧被一一陳列在其民族藝術陳列廳內。這其中也有一件獨木皮鼓。據省民博副館長羅文雄回憶,1997年的5月,他帶隊到東方市廣壩鄉進行民族文物徵集,在布溫村發現了這件做工精良的黎族獨木皮鼓,鼓面上繪製狩獵紋。這件獨木皮鼓成為研究黎族文化的一件重要文物。

凝聚黎族生活點滴

「庇者竹瓦,載者竹筏」,同蘇東坡所述相近,黎族人民的生活離不開竹子,竹木為架的船型屋、竹節為載的竹筒飯、竹條製成的的竹篾品……

竹木樂器,即用「竹」或「木」為材料製作的樂器。黎族竹木樂器取材於當地豐富的竹木資源,黎族人民創製了鼻簫、唎咧、灼吧、叮咚、口弓、獨木皮鼓等不少於40個品種的樂器,這些樂器雖然做工原始古樸,但音色、音調獨特動聽,吹奏形式也較為特別,可謂是黎族文化的「活化石」。

當黎族男子外出遠途,上山砍柴或在守山蘭稻的時候,都會隨身帶一支唎咧,一曲吹盡,便可排遣寂寞,心情舒暢。唎咧用山竹製成,竹管嗩吶狀,以小管套大管,常見為七節,節節相套,每節開有一個按音孔。其音色嘹亮粗獷,活潑有力,清脆動聽,富有歡樂的生活氣息和情調,是黎族人民最喜愛的樂器之一。

除生產活動外,竹木樂器也是黎族青年男女談情說愛的重要工具。據《黎岐紀聞》記載:「男女未婚者,每於春夏之交齊集於曠野間,男彈嘴琴,女弄鼻簫,交唱黎歌。」其中所說的嘴琴指的是口弓,鼻簫和口弓都是表情達意的重要樂器。

鼻簫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它多是用「粗皮竹」或「山竹」製成,兩端保留原始竹節。黎族傳統的鼻簫開四孔,兩孔位於簫兩端的竹節上,另兩孔開在樂器首尾的兩個方向的管身上。若說笛子是日間的,那簫聲更配夜色。每當夜幕降臨,寂靜的黎寨里,會不時傳來鼻簫聲,正道了那首「拋個石頭試水深,吹曲鼻簫試儂心」。

黎族獨木皮鼓。

竹木樂器登上大舞台

今天,黎族竹木樂器不再只是黎族人民自娛自樂、表情達意的工具,它已成為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同時,這些原生態的聲音也早已通過一部又一部海南文藝作品傳遍國內外。

黎族竹木樂器能夠搬上大舞台,也離不開手工藝人們的改良製造。黎族竹木器樂演奏者、製作者黃龍乙說,黎族原始的樂器由於音量小,音階窄,只適合於小場所的表演,而要搬上舞台,就必須要對原始樂器進行改良。

黃龍乙向記者展示了他的父親、我省黎族竹木樂器省級傳承人黃照安改良的一件集鼻簫和灼的集合體的樂器,它一側是鼻簫,將其顛倒即成了用嘴吹奏的灼吧。這件外形獨特的樂器由一根長約一米的竹子製成,整根竹子被漆成了青綠色,竹節處還保留了兩撮竹葉,增加美觀;樂器的中間則被特意掛上了黎族婦女常佩戴的銀飾品,讓樂器可隨著擺動「呤呤」作響。這件樂器的音色、音域較傳統黎族樂器有較大的改善,更適合大舞台。

如今,黃龍乙在海口市藝術團工作,通過一個個舞台傳播竹木器樂。他的父親黃照安則常常帶著樂器走進校園,還組建了多個演出隊伍,如今在三亞多個景點演出,推廣黎族音樂。

黎族竹木樂器作為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由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五指山市文化館作為其保護單位。每逢重大節假日,這些黎族地區都會進行民族樂器展演。今年,保亭文化館設立了「黎族竹木器樂培訓基地」,計劃在今年暑假招收在校學生進行培訓。五指山市文化館則在其毛道鄉成立了集保護、展示、培訓、研究黎族竹木器樂於一體的黎族竹木器樂傳習所。同時,文化館還成立了一支由竹木器樂愛好者組成的「五指山之聲」樂團,推廣黎族民間傳統樂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海南在線 的精彩文章:

海口西海岸多個樓盤無房可賣,還有哪些房源值得推薦?
注意啦!網購套路多 海南工商支招提防這5種「陷阱」

TAG:海南在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