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清代的「巡邊制度」是什麼制度,有什麼歷史意義?

清代的「巡邊制度」是什麼制度,有什麼歷史意義?

作者:雷曉凡,南京師範大學歷史系碩士研究生,季我努學社青年會會員

清代中國的版圖較為廣大,而且在與外界的摩擦與交流中,現代的「疆域」意識逐漸清晰起來。清代的陸地領土面積達到1000萬平方公里以上,東北、西北、西南各方位的國境線曲折漫長,地理情況複雜。面對這種情況,清統治者們採取了一系列措施有力地維護了統治疆域。下面我們就其中較有代表意義的「巡邊制度」做一個簡單介紹。

清代疆域圖

所謂「巡邊制度」,是清廷為加強對邊境地區的管轄,對東北、西北邊境進行定期巡察的相關制度。滿清統治者佔領北京建立全國政權後,在東北、西北、西南諸邊疆都有了一定程度的實際控制。但還不存在今天意義上的國界觀念。真正令中國人開始有此想法的事件是雅克薩反擊戰及其之後清政府與沙俄簽訂的一系列邊界條約。自《尼布楚條約》簽訂後的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東北邊境開始逐步建立起巡邊制度。每年五、六月間和八、九月間,由各邊境地區長官派官兵按規定時間和路線,分成幾路巡察邊界,並會哨於指定地點。

按巡邊規定,每年五、六月間,由黑龍江將軍和墨爾根、璦琿兩城副都統各派協領一員,佐領、驍騎校二員,領兵二百四十名,分三路巡察格爾畢齊、額爾古納和墨里勒克等地的邊境。在巡視過程中巡邊官兵在指定地點會哨。並各書銜名、月、日於木牌,埋在山上,待明年察邊者取回,呈清將軍、副都統查驗。又各埋新木牌以備來年查驗。

《尼布楚條約》中的領土變動

在邊疆地域分工上,黑龍江將軍轄區分別由齊齊哈爾副都統、墨爾根副都統、黑龍江副都統及布特哈總管負責察邊,吉林將軍轄區分別由三姓副都統、寧古塔副都統和琿春協領負責察邊,。外興安嶺一帶邊境則由布特哈打牲總管於每年六月間派章京等率領兵丁,按規定路線至外興安嶺河源處巡察,察畢回報總管,轉報將軍。每三年則等到河水解凍後,派出副總管等率領兵丁走水路,至外興安嶺巡察。1860年,中俄《北京條約》簽訂後,中國失去了黑龍江以北領土,所以巡邊路線也隨之改變。這樣一來,清廷的相關制度在中國北部的漫長邊境線構築了一道較為有效的邊防屏障,這一制度持續了近200年。

西北邊境地區,是在每年秋季由伊犁將軍和塔爾巴哈台參贊大臣分別派出領隊大臣和數百名官兵,分路巡察,定期會哨。駐守北部邊境地區的烏里雅蘇台定邊左副將軍,也按規定於每年五月間派官兵巡察邊境有關地段。

沙俄掠奪中國領土

回顧這一段歷史,我們也能看到,這套「巡邊」制度缺乏細節設計,總得來看是較為「粗放」的管理辦法,而且在後期此制度也有流於形式的趨勢,加之晚清國力衰退、政局動蕩,巡邊制度也就隨之而壽終正寢了。

參考資料:

1.馬長泉:《清代前期巡邊制度述論》

2.趙文生:《清代東北地區中俄邊境察邊制度述略》

3.王宏斌:《晚清東三省巡邊制度研究》

編輯:趙培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青年歷史百家 的精彩文章:

科舉制是如何廢除的?廢科舉的社會影響如何?
一千餘年的科舉制該不該廢除,清政府廢除後又帶來了哪些影響

TAG:青年歷史百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