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要祭祀?
常禮常說 善美生活
1
最初,清明只是一個提醒人們開始耕作的農令節氣。諺語云,「清明前後,點瓜種豆。」基於農業大國人們對農事尤其是播種的重視,清明不斷升格,直至成為二十四節氣中唯一演變成民間節日的節氣。
在從節氣到節日的演變過程中,清明節合併了時間上相鄰的上巳節和寒食節的習俗,逐步發展聚合成現在清明節特有的習俗體系,其成因的複雜性決定了清明習俗的多樣性,從冶遊、飲食到祈福、祭祀,內容豐富多樣,而且因地域文化的差異,在形式上也異彩紛呈。
在清明節的一眾習俗中,源於寒食節的祭祀習俗認同最廣泛,影響也最深遠。在很多人心裡,清明節就是上墳掃墓的節日。從文化心理上看,清明祭祀是標準的文化「集體無意識」,絕大多數人從小跟隨大人上墳祭祀,年年如此,代代如此,習慣成為自然,只是少有人認真地追問為什麼要如此。
細想來,既然清明祭祀的對象是家族人鬼,那麼祭祀的前提就是必須承認鬼的存在,而有神論所秉持的神怪迷信早已被現代文明所否定,那麼我們為什麼還要祭祀呢?
2
我們為什麼祭祀,必須從中國傳統的生命觀說起。
漢語中有一個詞叫「魂魄」,其實,在中國傳統文化里,生命由「魂」與「魄」兩者構成,魂是魂,魄是魄,兩者相互關聯又彼此不同。魄是肉體,是物質存在,是魂的「寓所」;而魂是人的精神,是意識存在。
人活著的時候,「魄」與「魂」是完美地結合在一起的,生命鮮活健康。但是,有一些特殊的狀態,人們會用「魄」與「魂」暫時不在一起來解釋,比如:「失魂落魄」,就是俗話說的「丟了魂」,意思是說「魂」暫時離開了「魄」,離開了肉體,導致人看起來傻傻的。
人的生命結束,在中國人的觀念里就是「魂」與「魄」的徹底分開。在《儀禮·士喪禮》中有「招魂」的儀節,就是希望親人的「魂」還能夠回來。所以,古人把生命結束叫「喪」而不叫「死」,「死」就徹底沒有了,「喪」的意思是「魂」還在,只是喪失了肉體這個「住所」而已。
中國古代的喪葬制度包括「葬禮」和「喪禮」兩個部分。
所謂葬禮就是把人的「魄」即肉體送往墓地安葬,葬禮的核心是「送形而往」。所謂喪禮是把人的「魂」迎回家中祭祀,喪禮的核心是「迎魂而返」。
3
那麼,古人為什麼要把故去親人的靈魂迎回家呢?
儒家學說里沒有彼岸世界,更沒有靈魂輪迴的投胎之說。天堂和地獄的彼岸世界是西方基督教的說法,靈魂輪迴是佛家的說法。儒家認為,人故去之後,靈魂哪兒也不去,要由子女迎回家中,或住在「家廟」,或住在「祠堂」,或住在「靈龕」,繼續與子孫後代在一起,只不過陰陽相隔,子孫們看不見先人而已。
古人的日常生活中「祭祀」是家常事務,有「事死如事生」的觀念和「告廟」的習俗。所謂「事死如事生」就是對待故去的先人要像他們活著的時候一樣;所謂「告廟」就是家裡有了大事兒譬如添丁生子、兒女婚配、加官進爵等,都要告知故去的先人。陸遊《示兒》「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指的就是「告廟」。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故去的先人是家族成員們最重要的「傾訴」對象,所謂的「祭祀」只不過是「傾訴」的形式,而祭祀的場所,或者說傾訴的場所,或家廟,或祠堂,或靈龕,就成了中國人心靈的家園。
而「事死如事生」正是中國祭祀文化的關鍵所在。
現在有一句非常流行的話,「父母在,我們還有家,父母不在了,我們就成了孤兒,沒有了來處,更沒了去處。」人同此心,心同此理,這種悲愴感,幾千年前的古人也一樣體驗過,他們為了讓自己以及後人不再成為「孤兒」,於是創設了「迎魂而返」的喪禮,以便讓故去的父母在精神層面永遠不離開自己。
「禮緣情而作」,古人將故去親人的「靈魂」迎回家中,就像他們沒有故去那樣侍奉他們,就像他們活著時那樣,向他們傾訴自己的喜怒哀樂、家常里短,在他們一如既往的慈愛注視下,走完自己的人生之路。
中國自古就沒有各式各樣的「上帝」,中國人的心靈不可能像西方人那樣安置在「上帝」那裡,也不可能定期去向「上帝」告解,但中國人有自己的心靈家園,有自己的「告解」渠道和方式,在一個個家廟祠堂,每家每戶都有自己祖先慈愛矚目的眼睛,都有家族自己的精神皈依。
4
中國傳統的祭祀之禮重在撫慰思念之情、安置子孫心靈,而不是求告故去的先人為自己添福加壽。
早在3000年前武王克商之後,人本主義就已經成為社會精英階層的主流意識,國家之存亡,個人之禍福,取決於為政之道正確與否、修身進德成果如何,禍福由己,非由鬼神。
《詩經》有「自求多福」之語,乃是當時人本自覺的最佳表述。不由神怪由自身的「自強不息」甚至成為中國文化中衡量一個人是否君子的重要標誌。
由此來看,認為中國傳統祭祀是怪力亂神的觀點實乃無稽之談。
《左傳》有言「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禮記》也說「凡治人之道,莫急於禮。禮有五經,莫重於祭」。祭祀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地位之高自不待言。
在國家層面,祭祀有提升家國認同、凝聚民眾心靈的政治功能;在社會層面,祭祀有敦厚民風、倡導感恩的教化功能;在個人層面,祭祀有寄託情感、疏導心靈的心理功能。
2014年2月27日,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七次會議經表決通過,將12月13日設立為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2014年7月6日,「國家公祭網」正式上線。
基於傳統,嶄新的中國祭祀文化,正如涅槃重生的王者,慈愛悲憫,氣韻沉雄。
熱文薦讀
TAG:常禮常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