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清明節隨想:我們應該如何紀念祖先?

清明節隨想:我們應該如何紀念祖先?

文/崔曉明

「佳節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清明時節,芳草萋萋,桃李盛開,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是踏青的好時節。清明節又是掃墓、祭祖,懷念逝者的日子,詩云「紙灰飛作白蝴蝶,淚血染成紅杜鵑。」這也給春光明媚的時節蒙上了一層悲涼的氣氛。人們在這一天給先人掃墓,擺上供品和香燭,焚化紙錢,跪地叩首,向祖先彙報自己所取得的成就,相信祖先在九泉之下也會感到歡喜和欣慰。在中國人的觀念中,對祖先的崇拜,冥冥中將庇佑著我們世代平安。

先祖已經離去,我們只在清明節等幾個少數節日到墳頭祭拜。但先祖又彷彿從未離去,平時,我們的言行舉止、處事方式、價值觀念等,無不保留著先祖的痕迹。我們也在有意或無意中,用自己的方式紀念祖先。

孝敬生者

清明時節,我們在懷念逝者的同時,更要珍惜親情,孝敬生者。《論語?為政》:「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孔子認為:「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可見「能事人」是最重要的。活著時都沒侍奉好,何以談死後之事?要孝敬長輩尤其是父母之身,讓父母吃得飽、穿得暖、住得舒服;要孝敬長輩之心,我們所做的一切事情,都要讓他們放心、安心,不讓他們操心,要讓他們以我們為榮、以我們為傲;要孝敬長輩之願,讓他們身心愉悅。要了解他們還有哪些不曾實現的心愿,與他們一起去完成。

積德行善

古語云:「積善之家必有餘慶。」心存善念、行善積德有三大好處:第一,是為自己造一個好命;第二,是為兒孫積福打基礎;第三,是為父母消孽增福延壽。以善心為他人謀福利,甚至甘願犧牲自己的利益,這種功德是無法估量的,以後的後福也是無窮的。好多大家族,如范仲淹的家族,之所以幾百年不衰,都是因為積德積得厚。而家族長盛不衰,是最大的福報,也是所有先祖共同的願望。

傳承家風

家風是一個家庭的精神風氣,也是一個家族的處世原則。從世族大家流傳下來的家訓、家譜,到普通人家父母長輩的一言一行,家規、家教的形式雖然不同,但傳遞的都是一個家庭或家族的道德準則和價值取向。那些世世代代傳承的家訓,看似古板,多年以後才發現,那些樸實的教誨常能成為人生的支柱和路標。把家風通過言傳身教代代傳遞,融入到血液與骨子裡,從而實現家齊,家齊方能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修訂家譜

國有史,方有志,家有譜。中國人重視飲水思源,不忘祖宗先人。千百年來,人們把祖宗的世系和事迹記錄下來傳給子孫,以此證明家族的存在,延續家族的血脈,這就是家譜。它給了家族每個人一個有所歸依的位置,承載著倫理規範,塑造著人格精神,維繫著社會秩序。古語云:「三世不修譜為不孝。家法壞,譜諜尚有遺風;譜諜壞,人家不知來處。故譜不可不修。」與後代一起修訂家譜,讓他們知道自己是誰,從哪裡來,最後又將歸根何處。讀懂了生命的來龍去脈,生命也就成了一部深刻的書。

我們是祖先的後人,是先人生命的延續。斯人已逝,但我們的血脈依舊相連。我們繼承了祖先的容貌、性格、做事方式,也時刻提醒自己,不要給祖先丟臉,不要忘記自己的根。

轉載自:騰訊儒學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李大嘴說佛學 的精彩文章:

及時行孝猶未遲 別等到子欲養而親不待

TAG:李大嘴說佛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