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虎鎣讓你念念不忘,那是因為你胸懷整個輝煌的青銅時代!
GIF
有消息
距今約3000年的稀有西周青銅器「虎鎣(yíng)」近日現身英國東南部肯特郡,並將於本月拍賣,估價人民幣百萬元以上。
據拍賣方稱,這件「虎鎣」因其器蓋和出水口的老虎造型而得名,十分罕見。我們能見到的新聞中,有寫作「虎鎣」的,有寫作「虎鎣」的,這是怎麼一回事呢?
《說文解字》將「罃」解釋為「備火長頸瓶」,也就是可用火加熱的長頸瓶。郭沫若認為,這個「鎣」字就是另一個字:「罃」。它們的區別在一個是陶器,一個是青銅器。陶器就寫作「罃」,青銅器就寫作「鎣」。它與「盉」的區別,就是頸比較長。
HuYing
虎鎣
且不論這樣的說法是不是得到了廣泛認可,中國青銅器製作精美,代表著中國4000多年的青銅技術與文化,這可是舉世公認的。
了解是欣賞的第一步哦!
你知道都有哪些常見的器型嗎?
一
食器類
1.鼎,古代中國用以烹煮肉和盛貯肉類的器具。兩千多年中一直是最常見和最神秘的禮器。
▼
2.鬲[lì](音力),古代煮飯用的炊器。
3.甗[yǎn](音眼),中國先秦時期的蒸食用具,下半部是鬲lì(是鍋),用於煮水,上半部是甑(就是籠屜),可通蒸汽。
4.簋[guǐ] (音鬼),古代盛食物的器具,主要用於放置煮熟的飯食。自商代開始出現,形制多,變化大,延續到戰國時期。
?
5.簠[fǔ](音腐):中國古代祭祀和宴饗時盛放黍、稷、粱、稻等飯食的器具,盛行於西周末春秋初,戰國晚期後消失。
▼
6.盨[xǔ](音許),古代食器,用來盛黍、稷、稻、梁等,在西周中期出現,到春秋後期便消失了。
?
7.豆[dòu](音斗),古代盛肉或其他食品的器皿,形狀像高腳盤。
▼
8.敦[duì](音對),古代食器,用來盛黍、稷、稻、梁等,流行於春秋戰國時期。
二
酒器類
1.爵:這種酒器在商代和的西周青銅禮器的考古發現中非常常見。
2.觚[gū](音觚),飲酒器,作用與爵、角相同。初見於商代早期,盛行於商周。
3.斝[jiǎ](音假),古代青銅製的酒器,圓口,三足。
4.觶[zhì](音智),形似尊而小,或有蓋,盛行於商代晚期和西周初期。
5.觥[gōng](音工),最早出現在商代中晚期,一直沿至西周中期,西周后期逐漸消失。有圈足和三足、四足鳥獸形之類。
?
6.角:最初當為普通飲酒器皿,供低級別貴族使用,是從爵進化來的新型酒器,大量出現於殷商晚期或商周之際。
7.樽[zūn](音尊),樽的形狀有點像今天的痰盂,下方多有圈足,上有鏤空,中間可點火對器中的酒加熱。
8.卣[yǒu](音有)商代跟西周時期盛行。當時用來裝酒,外觀上大部分是圓形,橢圓形,底部有腳。
9.盉[hé](音和),盉是漢族古代盛酒器,是古人調和酒、水的器具,用水來調和酒味的濃淡,盛行於商晚期和西周,流行到春秋戰國。
10.彝[yí](音移),古代盛酒的器具,亦泛指古代宗廟常用的祭器。
11.勺:現在我們廣泛使用的各類勺子,原型都是這種從盛酒器中舀酒的器具。
?
三
水器類
1.罍[léi](音雷),罍是中國古代大型盛酒器和禮器,體量略小於彝,有方形和圓形兩種。
從商到周,罍的形式逐漸由瘦高轉為矮粗,繁縟的圖案漸少,變得素雅。
2.壺:盛酒器和水器。流行於商至漢代。
3.盤:商周時期宴前飯後要行沃與(guàn)之禮。商早期即出現,至戰國之後演變為洗。
▼
4.匜[yí](音儀),最早出現於西周中期後段,流行於西周晚期和春秋時期。為防止置放時傾倒,底部常接鑄有足,底部平緩的無足。
?
5.瓿[bù](音布),古代的一種小瓮,青銅或陶制,用以盛酒或水。
▼
6.盂:盛水或盛飯的器皿。侈口,深腹,圈足,有附耳。
7.鑑(音鑒):大型盛水器。初為陶質,春秋中期出現青銅鑒,西漢時仍有鑄造。
▼
此外還有兵器和樂器類。它們種類繁多,紋飾瑰麗,銘文豐富而且鑄造技術複雜,輝煌程度是世界上任何一個文明古國的青銅時代所無法比擬的。
對虎鎣的關注
不僅僅折射著愛國情懷
大概是因為
我們心中裝著
一個輝煌的青銅時代
※驚!理工男成了LV、Dior御用花藝師?他有雙會和花說話的手!
TAG:在乎發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