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菩薩戒本經》 四十一輕戒 十六、不受懺謝戒

《菩薩戒本經》 四十一輕戒 十六、不受懺謝戒

《菩薩戒本經》(24)

四十一輕戒(16)

十六、不受懺謝戒

文 / 觀諸法如

慈氏菩薩說?北涼天竺三藏法師曇無讖於姑臧譯

乙二、明四十一輕(分三科)

丙二、別列四十一(分四十一科)

丁十六、不受懺謝戒

若菩薩,他人來犯,如法悔謝,以嫌恨心,欲惱彼故,不受其懺,是名為犯眾多犯,是犯染污起。若不嫌恨,性不受懺,是犯非染污起。不犯者:若以方便令彼調伏,如前說。若彼不如法悔,其心不平,不受其懺,無罪

十六不受懺謝戒。

若菩薩,他人來犯,如法悔謝,以嫌恨心,欲惱彼故,不受其懺,是名為犯眾多犯,是犯染污起。若不嫌恨,性不受懺,是犯非染污起。

別人來侵犯、觸惱菩薩,「如法悔謝」,觸惱完了的時候,感覺到不對,就向菩薩誠懇的懺悔,所以就是「如法懺悔」了。「以嫌恨心欲惱彼故,不受其懺」,菩薩心裏面懷嫌恨心,「欲惱彼故」,想要報復,惱亂這個人,不接受他的懺悔,菩薩若這樣做,這就是犯戒了,犯了個惡作罪。「眾多犯,是犯染污起」,這樣的犯,這是染污心犯的。

「若不嫌恨性不受懺,是犯非染污起」,假定有人侵犯菩薩,若是菩薩心裏面沒有嫌恨心,但是菩薩的心性,久遠熏習以來,心量狹小,不喜接受他人懺悔,菩薩也不接受他的懺悔,這樣子也是犯,但是不是染污起,就是輕垢罪了。菩薩是要發心廣度眾生,於一切眾生都要清凈的融合才可以,所以不受懺悔,雖沒嫌恨心,但不受懺也還是有違菩提心的。

不犯者:若以方便令彼調伏,如前說。若彼不如法悔,其心不平,不受其懺,無罪

「不犯者,若以方便令彼調伏,如前說」,怎麼樣才是不犯?「若以方便令彼調伏」,那麼以此為方便,令對方調伏。對方和菩薩原來有來往,有關係,可能是菩薩的同輩的人,或者是他的弟子,或者是他的學生,不接受其懺悔,可謂伏其煩惱令其受益,「如前說」如前文所說,亦不違犯。

「若彼不如法悔,其心不平,不受其懺」,若是那個人觸惱了菩薩,後來他向菩薩懺悔的時候,不是有誠意,態度不好,心裏面還不是平,還是有一點忿怒,那麼「不受其懺」,那就不算犯這一條戒。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象佛學圖書館 的精彩文章:

新中國郵票上的佛教印記
造佛像都有哪些功德利益

TAG:大象佛學圖書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