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緣於介子推,但為什麼清明節前一天另一個重要節日被遺忘?
清明,最早和小寒大寒驚蟄夏至一樣,屬於二十四節氣之一。
《淮南子·天文訓》統計,清明在「春分後十五日,斗指丁」,這一天如《歲時百問》所言,「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故謂之清明」
那清明是如何從一個節氣演變為一個與祭祀息息相關的節日呢?
這緣於春秋時期介子推「割股啖君」和晉文公「火逼臣仕」的兩個故事。據《韓詩外傳》記載,晉獻公之子重耳為避禍「驪姬之亂」而流亡他國,其間因顛沛流離而體力不濟,一度暈厥。一直追隨左右的介子推忍痛割下自己大腿上的一塊肉,煮成肉湯供養重耳,讓他順利的闖過命運的鬼門關,堪稱忠義之臣。重耳感動之餘立誓,若能稱王,必重賞介子推。
重耳與介子推影視劇照
十九年的流亡,重耳雖然屢經艱險,卻勵精圖治,終於否極泰來,榮登大寶,成為歷史上有名的諸侯霸主——晉文公。
晉文公幾乎犒賞了所有和自己奔襲征戰的功臣,唯獨遺忘了一直默默守候在自己身邊的介子推。但介子推並沒有計較功名利祿,他「功不言祿」,決意功成身退,遠離喧囂的廟堂,歸隱綿山深山幽谷參禪悟道,陪伴老母安享晚年。
當晉文公重耳突然想起介子推「割股啖君」之恩以及自己當年的許諾時,慚愧不已,便親自去綿山尋介子推出山入仕,與他共享榮華富貴。然而,介子推始終避而不見。而此時,嫉妒介子推的奸佞小人趙衰等人以介子推是孝子,若放火焚山,必會迫使介子推為保全生母而出山。重耳不知趙衰等人的陰險用心,又覺得此法甚妙,便令人放火燒山。哪曾想,介子推隱居之心彌堅,寧願葬身火海,抱柳而亡,也沒有走出山來。
抱柳而亡
這一天,是介子推的忌日。
為了懺悔自己的愚蠢之舉,晉文公重耳在綿山立廟修祠,同時詔告天下,此日全境禁火寒食,以感念忠義之恩,遙寄哀思之情,這一天,便被稱為寒食節。
寒食節是清明節嗎?顯然不是。
清明祭祖
介子推死後的第二年寒食節次日,是清明節氣,晉文公又率群臣素服登綿山祭奠,他突然發現,介子推和母親抱柳而亡的那棵燒焦的大柳樹竟然奇蹟般死而復生,枝繁葉茂,重耳想起介子推的清明志向,聯想到當日清明之氣,便賜封眼前的大柳樹為「清明柳」,這一天,便逐漸演化為以祭祀為重的清明節。
也就是說,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設置了兩個紀念日,先一天是寒食節,後一天是清明節。而民間也逐漸在這兩日形成了插柳墓祭之風,並相沿成習,成了一個傷情與快樂共存的節日。
基於此,古時的文人騷客往往將寒食與清明並提,並寫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詞,「清明寒食好,春園百卉開」、「烏啼鵲噪昏喬木,清明寒食誰家哭」……
清明節插柳掃墓
據《漢書》載,大臣嚴延年會在清明前夕,請假回鄉祭掃祖墳,可見至漢朝時,清明祭祖風氣之盛行。而到了唐朝,寒食清明之時行祭掃之祀已成返本追宗必不可少的儀節,宋元時期更是形成以祭祖掃墓為中心、以寒食風俗與上巳踏青兩日精華相融的傳統節日。同時,因清明和寒食僅一日之差,在交通不便的狀況下,更多人便將真正的祭掃延至清明節當天,而據官文資料顯示,清明節當日,官員是可以帶俸祿祭祖,這恐怕就是最早的清明小長假吧,而寒食節的禁火寒食的講究,也漸漸的被納入清明節,並成為習俗。
所以,很多人就逐漸遺忘了清明節前一天的節日——寒食節了。
好在,清明節已經被我國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否則,日本和韓國又將動心思想把清明節變成他們的申遺項目了。
文/老宋//宋諞西遊//原創作品//嚴禁抄襲
※唐僧究竟有沒有金蟬子的記憶碎片?唯一真正吃過唐僧肉的妖怪是誰?
※諦聽辨明孫悟空六耳獼猴,地藏王不出手並非打不過而是另有原因?
TAG:宋諞西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