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一手握著星巴克一手轉發致癌傳聞,為啥?

一手握著星巴克一手轉發致癌傳聞,為啥?

這兩天,一則有關美國加州法院裁定星巴克貼上「可能致癌標籤」的消息在朋友圈刷屏。裁決的依據是,咖啡含大量丙烯醯胺,該物質易致癌。對此,星巴克中國表示,加州法院的裁決並不針對星巴克一家,而是針對整個咖啡行業。目前,全美咖啡行業協會已就該裁決發布公告,堅稱咖啡是安全飲品,法院裁決誤導公眾。(澎湃新聞網4月1日)

不只是星巴克針對致癌傳聞進行了澄清,媒體向食品安全專家求證,得到的解釋也是:咖啡和很多食物中都含有丙烯醯胺,但是劑量不大,且丙烯醯胺能致什麼癌,目前學界尚無共識,公眾無需驚慌。這則被誤解和過度解讀的傳聞,至少有兩個顯而易見的邏輯漏洞:一,加州法院裁定的所謂「咖啡致癌」並非特指星巴克一家,而是針對當地幾乎所有的咖啡企業;二,咖啡里存在的丙烯醯胺,可能會致癌,但拋開劑量談毒性,經不起推敲。

前不久,一則關於假新聞比真新聞傳播更快的研究結論備受關註: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者發現,假新聞傳播速度更快,是真實新聞6倍。套用這一結論,似乎可以說,有關星巴克致癌的傳聞,再次為「假新聞比真新聞傳播更快」的說法作了註腳。不過,回到現實層面,人們對於這則可疑新聞的過度關注,又不能完全以真假新聞的傳播規律來解釋。

有學者曾制定了這樣的謠言公式:謠言的殺傷力=信息的重要度×信息的不透明程度。也就是說,謠言的能量有多大,取決於信息的透明度和對公眾的重要性。依據該公式,在一個把星巴克視為中產消費標誌的國度,「星巴克致癌」傳聞的重要性當然不言而喻。

但置於食品安全的語境下,它的刷屏或又有著相對特殊的原因。這些年,但凡與食品、健康相關的謠言,每次都能獲得大量關注,乃至被過度解讀,這當然折射了社會上普遍的食品安全焦慮。一部分人未必喝過星巴克,但碰到這類「致癌」傳言,都可能下意識地參與轉發、評論,顯示了一種「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的心態。

這次星巴克傳聞來勢兇猛,可謠言的消退也比較快,或得益於星巴克方面的澄清速度。其實,雖然這次謠言的傳播挺廣,但真正的信謠者未必很多。不少人加入傳播,不過是為了滿足一種集體參與的快感,並不一定對應著明確的態度。受眾的這種態度,比單純由於信息不對稱而導致的輕信謠言更值得關注。

在相當一部分人接受信息的渠道限於半封閉的社交平台,且多以一種被動的方式獲取信息的今天,信息的獵奇度、轟動性成為人們獲取信息、參與信息傳播的重要因素。一方面,這種信息接收態度反映了普遍存在的群體心態,即沒那麼多人再去為信息的真偽與否較真;另一方面,更多人面對過剩的信息處於一種無所適從的狀態,乃至喪失了對於信息真假的辨別能力與慾望,處於信與不信的搖擺狀態,或者說沒有什麼信息能夠讓人「堅信」了。

就以最為人關心的食品安全為例,這次又有多少人是一手握著星巴克,一手轉發著星巴克的致癌傳聞?是人們根本就不在乎食品安全嗎?在這個養生概念流行的時代,這一點顯然存疑。但是,一邊忍受著無處不在的安全焦慮,一邊卻通過「我行我素」的方式來假裝抵抗焦慮,在今天愈發普遍。如果說過去由於信息供給不對稱和匱乏所製造的「堅信」與「安全感」,本就是虛幻的,那麼現在每個人都陷入了一種因信息泡沫而放大的焦慮之中,唯一區別只是程度和應對方式有別。

文/任 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致癌 的精彩文章:

胡蘿蔔素竟然也會致癌?胡蘿蔔該怎麼吃
咖啡致癌?一切都是扯淡!

TAG:致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