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弘揚傳統節日的背後的文化支撐

弘揚傳統節日的背後的文化支撐

15

好好過好我們的節,讓所有的節日重現文化的趣味,而不是每逢佳節漲三斤,日子就都成了將來美好的回憶了。——劉勇

今天是西方的節日聖誕節,課上和學生探討了一個話題"傳統節日的文化支撐",把我的隨機講話簡單記錄一下。

傳統節日文化絕不僅僅是飲食文化,也不是麻將文化,它的背後還有哪些文化支撐呢?

其一是國學素養。春節時分,家家戶戶張燈結綵,展紙磨墨,結合自己家庭的特點,由家裡人擬出一份春聯,再請書法好的家人學子書寫出來,帶著一家人的新年願望,高高興興的張貼在大門兩側。甚至連張貼都還需要點文學的知識,知道上聯在右,下聯在左。所以過年時分,欣賞各家各戶的春聯也就成了節日文化的一部分,可以說各家各戶的春聯都有自己的特點,因人而異、因戶而異、因字而異,然而再看我們現在呢?印刷術破壞了傳統,商業疏離了文化,花上幾塊錢,就可以買來一幅印刷精美的對子,各種好詞好句都是現成的,揀些愛聽的隨手買來就是。敷衍的節日儀式化的程序,儼然已經和文化說再見。再比如中秋,家人團聚,孩子嬉戲玩鬧,老人盡享天倫,你一言我一語,抬頭望月,低眉吟詩,句句不離月,清茶淡酒之餘,文化的雅趣自然彰顯,而現在呢?來個鹹鴨蛋黃兒的月餅,來個什麼什麼齋的大禮盒,儼然已經比月下吟詩更受歡迎,而讓孩子們背誦詩歌的,似乎也逃不出李白和蘇軾的那幾首經典而已。難怪有的孩子直接把中秋節叫成了月餅節了。

其二是品德修養。過節的時候更能體現道德,體現家教。重陽節是敬老節,距今大概兩千多年歷史,春秋戰國時期就有,飲酒、賦詩、賞菊花、佩茱萸,由對九月九九九至極,引來對長壽的祈盼和祝福,進而發展到今天的敬老節。雖然說中國傳統文化里尊老愛幼一直是我們所主張的,和為之所驕傲的,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多少家庭老人的地位都在悄悄發生著變化:家裡的小寶貝是最高級別的領導,老人們都是高級勤務員罷了;老人是否得到真正的尊重和關懷?即使不涉及道德問題,至少也是一道難題。全家團聚,由圍著老人轉到圍著孩子轉的轉變,在多少家庭無奈的上演。

其三是情趣情懷。端午節準備的五綵線、小荷包,掛艾蒿、賽龍舟、飲雄黃,元宵節的花燈、燈謎、耍龍燈、踩高蹺,跑旱船,清明節的踏青、插柳、盪鞦韆、蹴鞠,聽起來就有趣,但是要花時間的,我記得小時候趕到清明節要弄來柳條,然後把白紙剪成碎條,再一圈一圈粘在柳條上,到烈士墓掃墓,前一晚需要準備一晚才能備齊,至今還留有印象。然而再看看我們現在的節日,快節奏、求效率、要效益等等思想的影響下,好多需要動手準備的事情可以有商品直接買來了,好多民間自發的事情現在都沒了,做一些小物件,為節日做點精心的準備,似乎都沒了耐心,購物、消費、吃飯,似乎只剩下這些而已了。

其四是走進歷史,親近自然。走進歷史是時間穿梭,親近自然是範圍拓展,一個時間一個空間,都讓人的生命範圍得以擴大。屈原、介之推、牛郎織女,無論是真人還是神話,歷史上的人和他所具備的精神品質,在一年又一年的節日文化里得以加深、加厚,到水邊、到山上、到郊外、到院里,春有清明夏有中秋秋有重陽冬有春節,走出家門,親近自然,忘記煩惱,天人合一,古人的節日文化里自帶修鍊。而我們現在呢?無論是家,還是飯店,就是我們大部分節日的活動區域,煙熏火燎、觥籌交錯成了我們節日的常態,豈不可悲?

其實節日的背後,文化的支撐要素還有好多,比如農耕生產的特點、二十四節氣的變化、祭祖儀式里的精神傳承、家譜家規中的教化、甚至單就飲食文化里也有諧音祈福、數字偏好等等在。

好好過好我們的節,讓所有的節日重現文化的趣味,而不是每逢佳節漲三斤,日子就都成了將來美好的回憶了。

作者:劉勇

寫作時間:2017.12.25

轉載請註明出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劉勇和你一起學語文 的精彩文章:

《將進酒》:清醒和酣醉的對話

TAG:劉勇和你一起學語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