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吾將上下而求索之龕谷老人傳真法

吾將上下而求索之龕谷老人傳真法

文/賈來生

離開了潮音寺後,劉一明向西南行去。一路上風餐露宿,只為訪求高道,以求健康之術,了卻性命大事。懷著忐忑不安的心情,劉一明決心去拜訪人們傳頌已久的龕谷峽樊仙人。

龕谷峽在榆中縣。榆中縣城歷史悠久,從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起就有建治。龕谷峽位於今天叫小康營的地方。

龕谷峽傳說有位仙人,俗姓樊,原籍廣東。樊仙人是陝西漢南白石鎮梁「仙人」的弟子,乃全真教龍門派第十代傳人,序號為「清」字輩,當年已有八十歲高齡。

劉一明經過翻山越嶺,長途跋涉,終於來到了龕谷峽。這是劉一明初次來到龕谷峽,抬頭一看,龕谷峽的宮觀雖然不大,但卻建造的頗為精緻,殿堂庭院,乾乾淨淨,讓人頓生清凈之感。

龕谷老人正在靜室修鍊,道童進去通報之後,劉一明足足等了兩個多時辰,才見一位高大硬朗、棗紅方臉、白須飄飄的老人柱著拐杖慢騰騰的從裡面走了出來。

劉一明對老人行了大禮,介紹了自己,說明想跟老人潛心學習,煉就金丹大道的心意。老人打量了他一下,然後說道:「我一個出家人並沒什麼金丹大道,你還是先住下再說吧。」

龕谷山色(資料圖)

劉一明就這樣住在了山上的靜室裡面,認真閱讀自己隨身帶著的《周易》、《道德經》等書。每天天亮即起,幫助伙房拾柴做飯,洗鍋刷碗,接著讀書,思考其中要義,然後靜心煉功,氣運丹田。他人雖瘦弱,但很勤快,終日不閑。

就這樣過了個把月,還是不見老人接納他,為他舉行傳度儀式。劉一明並不氣餒,他知道金丹大道得之不易,師父收徒自然嚴格。為求大道,再苦再累也要承受。

歷史上很多人為了求得真理、拜師求藝,都能忍常人之所不能忍之苦。當年,禪宗二祖神光聽說達摩祖師住在嵩山少林寺,決心前往拜見。而達摩正在面壁,無暇與之交談。

時值臘月初九,天降大雪,神光在寺外堅立不動,到天明時積雪過膝。達摩祖師見狀心中憐憫,問道:「你久立雪中,所求何事?」神光說道:「只願和尚慈悲,為我傳道。」達摩祖師仍有些遲疑,猶疑神光只是一時衝動,難以持久。

慧可求法(資料圖)

神光知道祖師心思,就取來一把利刃,自斷左臂。達摩祖師見他決心如此之大,知是「法器」,便悉心為他傳道,並改其名為慧可。於是,神光就成為禪宗第二代祖師。

劉一明心裡想到:古人求道,無不歷盡千難萬險,忍常人所不能忍。我資質尚不及前人,自當勉勵!

劉一明的一舉一動,龕谷老人都看在眼裡,記在心裡。他一方面想觀察考驗劉一明,另一方面又想磨鍊劉一明的性子,日後成就劉一明的大業。過了一段時間,樊仙人見劉一明品行端正,勤奮好學,才為劉一明舉行了非常隆重的傳度儀式。

按照全真龍門派字型大小,第十一代起法名為一明,道號悟元子。這道號就是要提點劉一明注重明道,明白人生要事莫過於性命雙修,而金丹修鍊的要旨在於保本還元。後來,劉一明又自號素樸子、被褐散人。

隱居洞府(資料圖)

劉一明隨師學習了一段時間後,有一天,樊老人問劉一明道:「你在道門這些年都有什麼收穫?」

劉一明說:「早年我在四川碰見了彭道士,他教了我開天功。後來到陝西又見到了王道人,他教了我清靜功。煉功時間一長,就能感到有一股氣流流遍全身,神清氣爽,並且能隱約感覺幾日吉凶。」

樊老人頓了一下說道:「這是靜養後天識神的事,一個人只要專心致志,時間長了,也能決斷疑惑,通達事理,你不要過份迷戀。因為,它與性命大道兩不相涉。性指作為人的意識活動基礎的元神,可以增進大腦的智慧,提高一個人的靈性;命指作為人體生命物質基礎的精和氣,可以增強人的體質,減少疾病,你如果以次為主,不明白這些道理,那會妨礙你成就大道的。」

老人又問道,「你平時都看了些什麼書呢?」

劉一明詳細彙報了他這些年所看的三教九流、藝文醫學之類的書。老人批評劉一明看的書太雜。有些書以假為真,儘是虛妄。

老人從一堆經書中給他挑出了三本書:東漢魏伯陽的《周易參同契》、薛道光註解的北宋張伯端的《悟真篇》、包含許多金丹修鍊內容的神話小說《西遊記》(傳為丘處機祖師所作),然後講道:

《周易參同契》(資料圖)

「這三本書是初學者的修真指南,是丹經中千真萬確的揭示奧秘的大作,你可要潛心研究。其它書籍,真假混雜,邪正相雜,例如,王邦叔托張紫陽寫的《玉清金笥錄》、無名氏借尹真人之名作的《性命圭指》。」

「更有甚者,如彭好古把《悟真篇》解釋成為女丹功法,無瑕子把《敲爻歌》解釋成搬運功夫。經書以及後人的經書註解中偽雜的東西很多,如果不分真假,亂看一通,不但浪費年華,而且易形成錯誤的成見。開卷未必有益,一明你要慎重啊!」

劉一明感到老人所說很有道理,面對萬千道書,有必要有所選擇。按照樊老人指點,他連夜攻讀,恨不得立刻參透丹道奧秘!

一日夜裡,當讀到《悟真篇》的一段文字時,劉一明感到原來紫陽真人當年也面臨過和他一樣的問題,兩人感同身受。《悟真篇》《序》寫道:

「仆幼親善道,涉獵三教經書,以至刑法、書算、醫卜、戰陣、天文、地理、吉凶、死生之術,靡不留心詳究。惟金丹一法,閱盡群經及諸家歌、詩、論、契,皆云:日魂月魄,庚虎甲龍,水銀硃砂,白金黑錫,坎男離女,能成金液還丹,終不言真鉛真汞為何物色。不說火候法度,溫養指歸。

「加以後世迷徒,恣其臆說,將先聖典教,妄行箋注,乖訛萬狀。不唯紊亂仙經,抑亦惑誤後學。仆以至人未遇,口訣難逢,遂至寢食不安,精神疲悴。雖詢求遍于海岳,請益盡於賢愚,皆莫能通曉真宗,開照心腑。」

龕谷山壁(資料圖)

這段文字的意思清楚明白,張伯端在年輕時就追求大道,讀了許多三教經書,細心深究。只是涉及到金丹法門時,書上都只是說「日魂月魄,庚虎甲龍,水銀硃砂,白金黑錫,坎男離女」。張伯端怎麼讀都不知道鉛汞究竟是什麼東西,更加困難的是運氣的火候法度,如何保持溫養,實在難以掌握。

加上後世有些注家是越注越亂,放任自己胡說,將先輩聖賢的教誨,妄加箋注。這樣不僅將仙經思想搞亂,而且也迷惑而耽誤了後學。張伯端就曾經因為沒有遇見高人,未獲秘訣,因而吃不好飯,睡不好覺,身心極其疲憊。

劉一明讀到這些,能不感動嗎?讀書就是讀者與作者的一場跨時空的精神交流。在茫茫寒夜之中,劉一明尋找到了精神知己。共同的生活經歷、共同的命運遭遇、共同的情感體驗,將兩個不同時空的人的心,緊緊地聯繫在了一起。

劉一明和張伯端,面對著同樣的問題,那就是,他搞不懂爐鼎,藥物、火候、烹煉、乾坤、坎離這些丹經概念的真正內容,特別是火候更難以把握。為此,他也是寢食不安,身心疲憊了!他帶著滿腹的狐疑向樊老人鄭重請教,老人喝了一口茶,慢慢地給他講道:

「一明啊,這爐鼎本是外丹燒煉金銀的器具,當然在我們內丹裡面,指是就是身體。《參同契注》說道:『乾坤,謂鼎器也,乾為上釜,坤為下釜。』乾坤指的就是我們煉功的身體,頭為天為乾,腹為地為坤。

「至於藥物,不是外丹的燒鉛鍊汞,而是我們身體里的精氣神。問題是,藥物有先後天之分,我們的方法要把後天的精氣神,返歸先天,才能成就聖道。」

「這裡面最難以把握的就是掌握陰陽變化數量的火候了,這個不是我在這裡說了你就能馬上體驗到的,要靠一個人的靈性悟性,五行顛倒,逆而返還,火候操持,還須你慢慢地把握啊。」

清修道士(資料圖)

劉一明非常感激地點了點頭,目光中充滿了期待,只見老人喝了口茶,又說到:

「儒釋道三教殊途而同歸,道通為一,百川歸海,最終都要使人明道成聖,超脫凡俗,打破那些世俗中有害性命的東西。

儒有精一之道,道有得一之道,釋有歸一之道;儒有存心養性之學,道有修心煉性之學,釋有明心見性之學;儒有道義之門,道有眾妙之門,釋有方便之門,溯源窮流,三教一家啊,你要廣泛閱讀,細心體會。」

今天樊老人心情特別好,又給他分析了四象五行之因,曆數了種種旁門左道的不是,澄清了一些雜經的虛妄,要他必先窮理,不斷地擴充見識。劉一明心裡想道:「怪不得人們說老人『時而儒服,時而道冠,人莫能測』,師父的確是貫通了三教。」

山林修行(資料圖)

劉一明是個好學生。他認真聽樊老人的教導,居住在龕谷峽的靠山靜室之中。按照老師所說,白天黑夜地讀書,細細地品味。時間飛快地過去,山後那青青的樹葉變黃變枯,然後隨風飄下山谷,只剩下光禿禿的枝椏,抖擻在大西北蕭瑟的寒風裡。

長時間的讀書和修鍊,劉一明卻感覺不到明顯的效果和功法的長進,急得他睡不好覺,吃不下飯,口舌上火,憂心如焚。這一切自然沒有逃出樊老人的眼睛。

一日午後,樊老人看見劉一明,問道:「最近讀書有何悟?」

劉一明道:「沒有。」老人說:「聖賢的心法,不在文字中,其義俱是言外之意,功夫在詩外!一個人不得真訣,只能枉自猜量,古人說,高人一席話,勝讀十年書。如果不遇高人指點迷津,如何能大徹大悟呢?山後新營鎮上有個『瘋子』叫田道人,饑寒不畏,生死不怕,看來是個修鍊高人,你何不去一拜呢?」

未完待續……

(編輯:柯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道學 的精彩文章:

熱情地紀念與冰冷地弘道
驚蟄時節:宜養肝排毒,增強體質!

TAG:騰訊道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