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我們也已證明,孩子學國學經典完全可以難中易結合著學,不需要管哪個先,哪個後

我們也已證明,孩子學國學經典完全可以難中易結合著學,不需要管哪個先,哪個後

經典次第說

(一)

關於經典的先後順序,我們在這裡提示一下,大家可以去感受,是不是這樣.

我們現在學習國學,學習中國文化,那麼中國文化的代表著作是什麼,我們要很清楚.

如果說我們要學孔子、老子,那麼,我們也要清楚,孔子、老子學的到底是什麼.

如果我們學習孔子、老子,卻不學習孔子、老子所學的經典,反而去學孔子的弟子、老子的弟子,甚至連弟子都不是的弟子的弟子的弟子寫的東西,這樣我們能夠學到孔子、老子的真正的東西嗎?

這是一點思考.

其二,經典的順序是非常有講究的.

我們非常清楚,兒童學經典,沒有難易之分,那為什麼不從我們成人認為最難的經典開始呢?讓孩子一步達到最高峰,接著學其他經典,就會"一覽眾山小".

而有些家長總是擔心孩子不懂,非要從最簡單的經典開始學,等於一開始就讓孩子在山腳,隨著年齡的增加,慢慢去讀更難的經典,就像爬山一樣,會越爬越難.

這是從道理的層面,我們可以進行思考的問題.

實際的情況,我們也提出來讓大家思考.

我們先讀《易經》一兩年時間,再讀《弟子規》,這是一種方案;

或者我們先讀《弟子規》一兩年時間,再讀《易經》,這是另一種方案.

請問:這兩種做法有區別嗎?

這兩個人的收穫會不同嗎?

肯定是不一樣的.

就如爬山,如果一開始就把你抬到高山頂上,以後你慢慢下山,會很容易.

因為小孩子學習經典沒有難易之說,所以一開始把他拉到"山頂"還是"山腳",對他來說是沒什麼區別的.

如果一開始讓他學《三字經》《弟子規》,背兒歌,以後越學越難,等長到十幾歲,已經有了畏難情緒,再去學《易經》,相對來說就會很難.

這就是讀經次第的問題,道理說起來很簡單,大家自己去體悟,去決定,我們只是引導大家.

如果我們不認真地思考,人云亦云,就會走錯路了還不自知.

讀經讀經,你讀的是真經嗎?

讀典讀典,你用的方法對嗎?

古代為什麼聖賢輩出?

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們再也見不到聖賢出現了?

這些都是值得我們思考的.

(2010-03-30)

(二)

南懷瑾先生講得好,秦漢之後的文章,都要少看.其實中國文化的根,大家都清楚在哪裡.

為什麼不讀"根",反而喜歡"枝葉"呢?這就是偽儒家的一個假命題.

以《易經》《黃帝內經》為主的讀經思想,目前還只有我們這裡有.

下一步,我們還要加進《詩經》《孝經》《道德經》等,這是大家已經熟悉的.

但以經為綱、以典為常的次第,仍然是許多人不認同的.

《三字經》里有一段話:"小學終,至四書""四書通,孝經熟,如六經,始可讀".

許多人把這段話當成經典,而不思考,《三字經》是什麼時代的產物?是什麼人所作?

如依此次序,孔子他們怎麼辦?

我們的方法,是從《易經》開始學,豈不比從小學開始更高明?

我們也已證明,孩子完全可以難中易結合著學,不需要管哪個先,哪個後.

不過,如果現在人真能"小學終,至六經",不成大師也難."四書"的問題,我以後有時間會和大家交流.

總之,孔子之後的東西,我們要多些思考,不要人云亦云.

失去思考,也是因為人各有理,先入為主.

有些人特別喜歡某本書,或某篇文章,就努力去推薦,而我們介紹《易經》,也有人說我們是為了賣教材.

所以我們建議大家,一定要多思考,多比較,看看古往今來,那些大家們都是學什麼,那些聖賢們都是學什麼.

《三字經》,是宋代的作品,因此帶有時代的烙印.宋代是什麼時代呢?就是朱熹尊"四書"的時代."四書"上升到超過"五經"的地位,謂之"四書五經",顯然,這樣的次第,是有問題的.

比如先有父,後有子,所以我們說"父子關係",如有人提出,是"子父關係",豈不謬哉?學問上也一樣,先有老師,後有學生,所以是"師生關係",如強名之為"生師關係",豈不謬哉?

"四書五經",與此同例,荒謬了上千年,至今餘毒不息,害人無數.此中道理,聞者能不仔細思量乎?

我說這段話,不知會引起多少麻煩,但是職責所在,良心所在,如果不告訴大家,不知多少人會被蒙在鼓裡.

不管前方是萬丈深淵,還是地雷陣,我都會勇往直前.

(2010-7-23)

(三)

讀《易》與讀"書",可同時,但不可亂次第.

中華文化,本來就是經先書後,惜只讀"四書"者,未明此理,硬要先書後經.

歷史不斷前行,後人不斷著書立說,每一個朝代,都有不同的解釋著作出現.

如以書為先,則每個朝代出的著作,都可能作為必要先讀之物.

此等著作,層出不窮,則後世何時得讀經哉?

書不讀完,經不可讀,經不可讀,則《易》不可見.大道將廢,仁義乃出.然,"四書"去經尚不遠,仍有可觀者焉,故可以同時閱之,有《易》相助,則可不失其正.此《易》之大義,未可先傳也.中人以下,吾輩豈可言之?即或言之,其必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也.

中國文化,剝到極處,現在正是一陽來複之機.

生生不息之謂易,易道來複,此乃天時因緣,非人力所為也.

所幸我等逢此機緣,得讀《易經》,今生唯感恩所有推廣經典教育的大德前賢.

良機莫失,時不我待,奮起直追,猶未為晚.

爾曹皆年輕過我,前有賴老師四十讀《易》,後有各位賢德你追我趕,中華文化之復興,非賴爾等之力,豈可得乎?

(2010-08-17)

(四)

經典的次第,我們之前有講過,現在再補充一下.比如有人看到一座美麗的山,甚覺雄偉、壯麗,因此妙筆丹青,以成佳作,至人處則出以觀之,言此山之美、之雄、之壯麗,人亦美之.奈無緣親見此山,此畫亦不能帶走,遂如法製作,展丹青之功,摹成此畫.此後歲月荏苒、光陰如梭,無數人見畫,再畫,此山之真面貌已無人知,開始之畫亦無人言,唯有那傳了又傳,畫了又畫的畫,在世上流傳.道亦如此,苟不知回至大道本源,那寫了又寫,傳了又傳的著作,可曾再覓真正的大道?故老子曰,"道可道,非常道",其此之謂與!

這就是經典的次第,只是比喻,未必真切.如能回歸那山,起碼是那第一次畫,為什麼不回去呢?非要說最後的畫,才是最好的山,其不智若此,奈何哉!

(2010-08-19)

(五)

在學習經典的過程中,我們很自信地告訴大家,我們給大家的,是一條正確的道路——我們以經為主的方式,是正確的;以經解典,以經解書,也是正確的方向.

而目前大多數的推廣機構,並不清楚這樣的次第,許多是以典解經,以書解經,以至於大多數的機構,並沒有推廣真正的經,而是讓孩子讀"四書",讀《弟子規》.

次第之害,不可不慎也.一旦接受了"書"的思想,思維給框住了,要進入"經"的思想,了解經的大義,將難上加難,幾至於不可能.

很多人用《三字經》做標準,殊不知《三字經》的思想,代表的正是宋代產生的以"四書"為主的思想,而此思想,並非孔子之前的思想.

試想孔子、老子、莊子等前賢聖人,哪裡有讀過"四書"呢?

而"四書"從宋代橫空出世,之後還有聖人出現嗎?

所以我反覆地、苦口婆心地強調,進入我們育心群的家長,是何等的殊緣,苟不至此,安知讀經之次第?

苟讀錯經典,孩子一生,豈非從此而廢哉?

專家倡導讀經,乃是大德之事,造福萬民,但是在讀的內容上如果弄錯了,方法上如果不正確、不科學,讀經是否有益,實難測也.

蘇東坡,世所謂聰明者矣,讀書極多,留《洗兒歌》一首,諸位需當記取也.

歌曰:"人皆養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惟願孩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

(2010-08-31)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賴國全育心經典 的精彩文章:

游濟南大明湖的小插曲,體悟《道德經》《孫子兵法》

TAG:賴國全育心經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