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黃龍旗:被逼出來的中國第一面國旗,商戶依然當幌子用

黃龍旗:被逼出來的中國第一面國旗,商戶依然當幌子用

「1868年8月18日(清同治七年七月初一日),從美國紐約州首府奧爾巴尼開往波士頓的一列客車上,迎風飄揚著一面美國人從來沒有看見過的旗幟。旗的底色為正黃色,四周鑲著藍色的邊;三米多長的旗幅上,有一條巨龍在飛舞。這是西方第一次升起中國的國旗。」

這是鍾叔河先生在《走向世界:近代中國知識分子考察西方的歷史》中的一段話,而這面在西方世界飛舞的旗幟,就是近代中國第一面國旗——黃龍旗。

大清黃龍旗

圖片來源:黃明延《中國旗幟圖譜》,轉引自劉盈杉《清末民國國旗及其相關問題研究》

黃龍旗非清廷首創

旗幟是一個國家或集體的標誌性圖騰,形成於1866年的黃龍旗是中國第一面上升到國家意義層面的國旗,但黃龍旗本身卻並非清代首創之物。

中國最早出現旗幟可以上溯到黃帝時期,在古漢語中,「旌」、「旂」、「旃」、「旄」、「麾」等都是旗幟的同義詞或近義詞。

而龍旗的圖案也早在周代即已出現,如《周頌·載見》中記載周成王率領百官祭祀武王時「龍旅陽陽,和鈴央央」,2002年,河南二里頭「桀都斟鄩」遺址也曾出土用綠松石鑲嵌的龍旗。

不過,由於長期以來「中央帝國」、「萬邦來朝」的觀念深入人心,中國在很長一段時間對於「國」的概念非常淡薄,也並未真正願意與其他「蠻夷」平等相處,更勿論走上世界外交的舞台了。

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儘管旗幟出現的時間很早,但主要用在明尊卑、別貴賤、行軍作戰、田獵祭祀等的場合,而隨著黃色與「龍」這些象徵著天子之氣的符號越來越固象化,黃龍旗也便作為了統治階級最高層的象徵得以流傳下來。

譬如在清代八旗的規定中,黃色是最高級別顏色,而所有的黃色旗幟中心都有一條象徵皇權的黃龍。這一時期的黃龍旗與其說是國旗,倒不如說是「天子旗」,強化了皇權至高無上的地位。

用來標識大清皇權的正黃旗

圖片來源:黃明延《中國旗幟圖譜》,轉引自施愛東《哀旗不幸,怒旗不爭:大清龍旗50年》


被逼出來的大清官旗

鴉片戰爭後,中國緊閉的國門在列強的船堅炮利中被迫打開,通商口岸的開放讓西方船隻可以隨意進入。對於當時的西方國家而言,用國旗來標識所屬國家及船隻財產、處理航運事務已經成為慣例,而當時的清兵則因為沒有國旗而鬧出過不少糾紛。

1862年,湘軍水師與英國海軍發生衝突後艦船被燒毀,但英國卻聲稱雙方衝突的原因是湘軍未掛國旗因此無法識別身份,清軍只能在對方的「狡辯」中吃啞巴虧。同年五月,法國公使哥士耆向總理衙門建議大清設立旗幟,標識國籍。

總理衙門為了能夠讓別國對「中國官船」一目了然,避免不必要的糾紛,與曾國藩等軍事官僚商議後,決定奏請同治皇帝批准設制中國第一面國旗,也就是後來的大清黃龍旗。

行事低調細心的曾國藩考慮到「黃色龍旗」與八旗中的「正黃旗」形態接近,為避僭越之嫌,提出將黃色龍旗削去一角,改為中國傳統軍旗的三角形樣式。自此後,黃龍旗主要用於官船對外標識之用,在一定層面上具有了國家的象徵意義,當時的湘軍也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地位得到了提升。

美國英語字典插頁中的大清龍旗

圖片來源:施愛東《哀旗不幸,怒旗不爭:大清龍旗50年》

不過,儘管在融入國際社會治理體系的過程中客觀上起到了作用,黃龍旗設計之用意也只是供水師官船懸掛,而並非真正為了代表中國國家形象。正如康有為後來所言:「吾國龍國旗,本於古昔,《詩》稱『龍旗楊楊』,原為天子之用,與國無關。」

在當時的西方船隻通行慣例中,懸掛黃色旗幟意味著船中有人得了重病,而「龍」在西方文化中也是一個邪惡的形象。迫於時局不得已而為之的「黃龍旗」並未上升到國旗層面,清政府自然也不會潛心研究當時的西方旗幟慣例,仍是以天子旗彰顯著「大國」的餘威,只是不知道倘或西方的屠龍勇士們看到這面黃龍旗當作何感想。


國旗神聖性並未彰顯

隨著中國與其他國家交往的進一步加劇,三角形黃龍旗的弊端開始漸漸凸顯。

1881年,李鴻章正式提請清廷將三角形黃龍旗改為長方形,以縱高三尺橫四尺為定製。1888年,醇親王奕譞與李鴻章以總理衙門最初設定黃龍旗是為了雇船、捕盜,並未當成「萬年國旗」而設計,但當前中國兵商船隻日益增多,與各國交往更加頻繁,需遵循體制重新修改國旗樣式等為由,在《北洋海軍章程》「武備」章中特列「國旗」條,於章程定稿後上奏並獲慈禧太后批准。

自此,清廷兵船國旗改為長方形樣式,黃色底,中間嵌畫青色飛龍,更加符合國際慣例的新樣式國旗正式啟用。

方形黃龍旗

圖片來源:黃明延《中國旗幟圖譜》,轉引自劉盈杉《清末民國國旗及其相關問題研究》

黃龍旗設計之初,每逢皇帝登基、皇太后壽辰等重要節日,都會在皇宮、使館、官船等地方懸掛黃龍旗以示慶祝。很長一段時間內,商人一般只有在國外才敢用黃龍旗,並在一定程度上將其當成了國家的象徵。

國內最早使用黃龍旗的非官方組織,是提出「扶清滅洋」口號的義和團。由於當時清王朝也希望能夠借義和團之手驅逐洋人,因此義和團對黃龍旗的使用一定程度上是得到清廷默許的。

義和團使用的三角龍旗

圖片來源:黃明延《中國旗幟圖譜》,轉引自劉盈杉《清末民國國旗及其相關問題研究》

而黃龍旗最早在海外的官方使用記錄,則大約是在1866年,當時參加了清政府考察團遊歷歐洲的張德彝在《航海述奇》中記錄了當時的情景,「乃豎本國旗號,空中飄濛」。

隨著國際交往的進一步發展和使用的普及,黃龍旗的運用範圍開始從軍事、外交中擴展開來,黃龍旗的製作也由當時的政府軍械所逐漸擴展到了民間商號。

遺憾的是,儘管在一定意義上黃龍旗已經具有了國旗的意義和國家象徵,但在實際的發展中,國旗的威嚴和神聖性並未能得到加強。

儘管在設計之初統一了大小尺寸,但龍的形態卻是五花八門,龍身或長或短,或胖或瘦,沒有統一的規範,國外懸掛的黃龍旗形象也是各有特點。

美國Leslie』s Illustrated Newspaper 版畫《蒲安臣與大清使節在紐約》,中國官員背後的龍旗上龍身有翅膀,龍尾繞圈圈

圖片來源:施愛東《哀旗不幸,怒旗不爭:大清龍旗50年》

而作為構建國家認同的政治符號,國旗在清代並未能起到整合國家與人民的作用,也並未能保持其神聖性。民間懸掛黃龍旗只是當成裝飾,或者僅僅是依照政府命令形式,商家更是將其當成招徠客人的旗幟,甚至在國旗上加嵌廣告內容。

清末以來,政府閉關鎖國,不思進取,內憂外患之下,國之不存,黃龍旗焉附?儘管1917年張勳復辟讓黃龍旗再次懸掛在京城大地,卻也終究只是迴光返照,轉瞬即逝。代表了清王朝的黃龍旗最終也只落得個「昨日街頭信步歸,龍旗飄揚送斜暉。誰知半夜騰宵志,片剩蒼龍換白衣」的境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紙真不想語 的精彩文章:

TAG:紙真不想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