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智能投顧的風口已來?別急,沒你想的那麼快

智能投顧的風口已來?別急,沒你想的那麼快

近年來,人工智慧已融入到了各行各業,逐漸成為了企業進步的「新能源」。智慧金融一直被認為是AI目前最被看好的落地領域,特別是智能投顧。雖然在歐美國家,智能投顧正在如火如荼的進行,可是目前在我國,情況似乎並不明朗。

2015年開始,國內個別金融機構打出智能投顧的概念。進入2017年,機構布局智能投顧迎來一波小高潮。東吳證券、廣發證券、中泰證券等紛紛入局,除此之外,國內多家銀行也在智能投顧上進行了實踐。比如,招商銀行的摩羯智投、興業銀行的興業智投、光大銀行的光雲智投、中信銀行的「信智投」等。

但是,這些銀行的智能投顧做的怎麼樣呢?作為銀行系首家上線的智能投顧,摩羯智投無論是體量還是影響力上都榜上有名,雖其規模已超80億,但其未設置風險評測機制,基本處於以銷售為導向的階段。

其他金融機構做得如何呢?宜信旗下的投米RA,最初上市時主打海外投資,去年6月推出人民幣版本,其風險等級共9等,無論最高還是最低,反反覆復就是8隻基金,對大額用戶而言,顯然風險不能分散。

還有一件值得玩味的事,那就是除了摩羯智投外,其他多家智能投顧們少有向公眾袒露其資產管理規模的。

所以,智能投顧在國內,可能遠沒有想像中那麼美好。

1、智能投顧之賣點:

第一,智能投顧讓投資變得異常簡單。用戶只需要一鍵,一個充值,就可以完成對很多產品的投資。

第二,風險分散。因為智能投顧投資組合包含各種演算法,平衡風險和收益,相對比較安全。

第三個原因在於投資額可以比較小。對於中產階級而言,過去缺乏比較好的理財產品,降低了進入門檻。

2、智能投顧之困局:

缺乏生長的土壤

Wealthfront是美國最知名的智能投顧公司之一,主要目標客戶是有充足的現金流,卻沒有時間精力和投資知識來打理自己資產的年輕人。投資的准入門檻很低,設定為5000美元,10000美元以內不收取管理費(超過部分費用約為0.25%),交易程序也被大大簡化,增長速率非常快,在2018年初就已經管理了100億美元的資產。

而我國當前市場上正常的智能投顧均以公募基金為資產標的,通常其認購、贖回、託管成本和管理費用綜合達1%-2%,是國外智能投顧的2-8倍。

智能投顧的實現基於對細分產品的量化,國外的智能投顧投資組合主要以ETF為主。目前美國大概有1600隻ETF,共2萬多億美元的市場,而中國僅有100多隻ETF,大多數為股票,沒有債券、大宗商品和針對不同的產業的ETF,不能做到分散投資,有效配置資產更無從談起。因此,現在很多所謂的智能投顧,只是投資經理根據自己掌握客戶的投資偏好做統計並推介投資方案,本質上還是披著人工智慧『馬甲』的傳統投顧業務。

同時,智能投顧涉及到投資諮詢、產品銷售和資產管理三塊業務,而國內這三塊牌照是分別發放和監管的。由於是純線上的平台,監管難度非常大,監管層也處於觀察階段。

因此現階段,智能投顧依然處於概念重於實質階段。未來將如何走,還有待進一發展。

大數據大而不「精」

人工智慧發展起來的關鍵是有了大量的數據,甚至可以說人工智慧發展80%歸於數據的豐富,20%歸於演算法的提升。

在金融行業,數據極易標籤化,這給人工智慧在金融領域發展極大的利好。然而,從數據大上來說,智能投顧所獲得的數據還不夠多,這個不夠多不是指數量上不夠,而是指維度上的單一。

智能投顧主要是基於用戶畫像和資產刻畫提供精準服務。用戶畫像需要投資者交易行為數據的搜集和分析,而我國客戶的投資行為習慣非常脆弱,客戶是基於長期被動投資、指數投資還是主動投資,帶來的結構對智能投顧的挑戰是截然不同的,因此客戶的風險畫像有時候很難精準表述它的特徵。

資產畫像需要對金融產品,以及結合市場的數據的搜集和分析,國內目前在這塊上略顯薄弱。國內擁有成體量的有價值的數據信息的公司很少(BATJ等寥寥幾家), 而擁有優質數據資源的公司組建了牢不可破的數據封閉體系,並不能很好的互通,再有就是數據整合模式不成熟,缺乏大的平台型數據公司,造成有價值的數據過於分散,接入成本高。

市場和運營管理花費大

傳統投資顧問由專業人士擔任,主要針對高凈值人群,由於人力成本高,傳統投資顧問的管理費普遍高於1%,且邊際成本下降不明顯。但基於計算機演算法輔助的智能投顧,管理費普遍在0.25%-0.5%之間,邊際成本隨客戶增多而下降,邊際效應明顯。

但是,相比於傳統機構,智能投顧公司投入市場和運營的花費卻很大。這是典型的互聯網發展模式,先砸錢做用戶量。但是,這樣就增大了獲客成本。這就難免使投資者感到疑惑,估值這麼高,你的核心競爭力呢?慧牛也出現了類似的問題,其產品創新乏力,和投米、靈犀智投區別不大,均是基於風險評測得出投資組合,產品同質化嚴重不說,其基金數量極少,風險很大。同時,智能化程度不高,公司盈利率也並不理想。

因此,說智能投顧要顛覆傳統投顧似乎還為時過早。

3、智能投顧接下來該怎麼破局:

雖然與人相比,機器不會疲勞,可以24*7小時工作,對數據擁有更強的記憶力和掌控力,但是,實踐起來並不容易,是時候打破這一迷霧了。

優勢互補,技術與流量的結合

智能投顧的競爭優勢是品牌,而品牌恰恰是老牌資產管理公司的強項。比如Betterment,辛苦10年積攢20萬用戶,資產管理規模100億美元,在短短兩年內,就被老牌資產管理機構Vanguard超越,Vanguard當前管理規模是830億美元,已經是Betterment的8倍。品牌弱,則獲客成本高。高財力、高信任的用戶,轉化成本不是獨立智能投顧所能接受的。

這對已經建立品牌優勢的銀行和金融機構而言,應該是一個好消息。可以採用借力使力的打法,與技術能力優勢的智能投顧研究方優勢互補。

AI+HI,人工智慧為主基金經理為輔

金融市場上的收益產生過程與方式千變萬化,只有通過人腦的思考、理解與創新能力,才能夠將其架構成應有的模型。而智能投顧只能在部分程度上完成這個任務,因為它沒有創新與發展的能力。同時智能投顧側重於「投」,缺乏「顧」。

因此現階段,人的干預就顯得十分重要。智能投顧作為一種參考,最終投資建議必須經過人工檢視、處理後才能提供用戶使用。一般,用戶與傳統投資顧問有更多的互動,可以涉及用戶稅收籌劃、房地產投資、子女教育投資等更廣泛的財富管理增值服務。從用戶的角度出發,顧比投甚至更重要。

提供數據分析,讓用戶自主選擇

前我國證券市場仍然以散戶為主,市場情緒波動巨大,很容易出現不理性的投資行為。這種非理性行為某種程度上助長了上市公司的有恃無恐,因為投資者的決策並不是依託長期價值,而是通過小道消息、講故事。通過金融學中公認的科學投資方法,如組合投資、資產配置等概念,引導投資者理性配置自己的資產。同時,智能投顧的主要目標人群勢必是年輕人和一大批新中產,這些互聯網原住民對智能投顧的接受度可能略高於一般群體,但對機器的信任值也達不到輕易拿出自己口袋裡的錢。

基於這種情況,企業方可以提供很多方便的投資工具或者分析工具。比如基金的優選及診斷,同時配上一些諸如數據回測工具,估值概率分位,因子強弱分析,MPT之類的分析工具。一般來說,人對機器的容錯度往往高於人對人的容錯度,對用戶進行市場教育的同時,給用戶一定的自主選擇,某種程度上增加了其對機器的容錯度。長時間來看,有利於人們對智能投顧的接受。

(編輯:楊少康)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金評媒 的精彩文章:

互金情報局:央行公布2017年支付體系運行總體情況 李克強政府報告提出健全互金監管
P2P平台「零逾期」的秘密

TAG:金評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