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溥儀:我的青春嗶了狗了

溥儀:我的青春嗶了狗了

「這裡是皇帝加冕時的太和殿,在這裡加冕的最後一位皇帝是愛新覺羅·溥儀。他那時3歲,卒於1967年。」

影視大觀:嗶

這天是 1908年11月15日,星期天,陰。慈禧太后擇溥儀(生於1906年2月7日)為新帝,以繼昨日駕崩光緒之位,而後於下午5點逝於儀鸞殿。Oh,這樣一個周末,so sad。

照理,國人拍歷史人物傳記,都按時序嚴謹講述下來。最熟悉的莫過於以第一聲出世的啼哭始,到末了去世的啼哭終。但貝納爾多·貝托魯奇(Bernardo Bertolucci)卻以1950年火車到站,溥儀作為戰犯步下火車始,為我們拉開末代皇帝溥儀一生的序幕。先問,貝托魯奇何許人也?僅提一片,《巴黎最後的探戈》。你說,一個外國人來拍中國,又找噱頭髮國際財噢?不,在他之前是同為義大利導演的米開朗琪羅·安東尼奧尼(Michelangelo Antonioni)拍了一部《中國》(關於文革時期的紀錄片),當時貝托魯奇就予以支持,並更加關注中國,於是有了本片《末代皇帝》。當時,官方不僅同意本片的拍攝,對內容不做任何限制,還完全解禁紫禁城任由使用,更甚至當時恰逢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訪華,優先權都不如該片劇組,因而沒能參觀紫禁城。

再把鏡頭移回溥儀,雖是戰犯,但仍有人認出了他,來面前叩拜。一代天子,淪落到在火車站被同是戰犯的人拜,是何等憋屈。媽的,太五味雜陳了,我上個廁所,割個腕。接著,他放著血,回想起童年,想起慈禧召見他的那個周末午後,想起登基那天,一位大臣獻上的蟈蟈壺,多有趣。

敘事結構

接著,溥儀就被獄長扇醒了。我們彷彿也被扇了幾耳光,提醒我們放下有色眼鏡,好好看看,好好想想,溥儀其人到底怎樣。

導演在敘事結構上,大致安排了如下四段:

一、 溥儀剛開始思想改造,在這獄中苦悶生活與回想童年歡樂之間穿插對比

二、 獄長為了解溥儀所犯的罪,就找了一本《紫禁城的黃昏》(溥儀的太傅庄士敦著),讀起來,引出庄士敦的眼光來審視溥儀長大成人的歲月。

三、 在對溥儀本人的審問,與對事實真相的調查中,往複呈現、漸進。

四、 獲得特赦後的溥儀,作為一個常人,走過生命中的最後八年。

表現手法關鍵人物

片中,導演聚焦了幾位關鍵人物的視角,他們在各個階段作為溥儀最親密的人常伴左右。

童年最愛的是乳娘阿嬤,他的「butterfly(蝴蝶)」,也暗喻皇帝自幼在母性的襁褓中成長,張嘴有奶,想啥有啥,玩耍嬉戲,慣於依賴。

阿嬤離開,代之以新太傅庄士敦(Reginald Fleming Johnston)的到來。他來幹嘛呢?為溥儀開腦洞。一是,給溥儀帶來西方文化,調和其閉塞的思想;二是,鼓勵他自由自主,不再聽從身邊人的話,要說自己的話做個紳士。溥儀說想逃去英國,讀牛津大學;庄士敦說,逃,不如結婚做自家的主人。他說那我要她會說英語法語,會跳快步舞,然而她們為他選的皇后太大了,還很過時。

可是,皇后婉容還是為了他學英語學快步舞。新婚夜,他們不翻雲雨,互相約定做一對現代夫妻。之後1924年,北京政變,馮玉祥把溥儀攆出了紫禁城,這是他3歲進城15年來第一次踏出城門,臉上仍是不屈,寫著「天下仍是朕的」。庄士敦助他到日轄區後,就回英國了,此時婉容是他最親。在溥儀還妄做復國夢時,婉容就叫他醒醒吧,日本人是在利用你,他仍是不屈,「I』m trying to use them too」。見往昔驟衰,婉容開始抽上鴉片,而溥儀也不再與她雲雨。這段日子的婉容即是對溥儀傀儡生涯,及其內心每況愈下的真實寫照。

1945年想乘日本飛機逃走,被蘇聯截下,五年後移交撫順戰犯管理所。這裡的關鍵人物名叫「思想改造」。一是,獄中人員對其進行的思想改造,交代自己的罪過,擯除陳舊思想;二是,獄中生活對其身心帶來的改觀,學習獨立生活,走入新時代。這同時也是對封建主義、資本主義餘孽的思想改造,是在為新中國樹威正名。

1959年,獲得特赦後的溥儀,終於過上了八年正常人的生活。在溥儀生命的最後時刻,影片聚焦的是兩位姓「紅」的人。一個叫紅衛兵,一個叫紅領巾。67年,紅衛兵拉著被批鬥的人上街遊行,溥儀認出了其中一位是當年的獄長,被控帝國主義者、反革命分子和叛國者。而當年指控溥儀的罪名是叛國、通敵、反革命。好諷刺。在溥儀臨終前,他來到太和殿,盯著御座想跨過紅線,卻被紅領巾攔下詢問。他說自己曾是皇帝,小孩說「Prove it(證明給我看)」,他就坐上御座,感覺好啊,從座下摸出了蟈蟈壺——登基那天大臣諂媚的禮物。紅領巾接過壺打開蓋,一隻褐色的蟈蟈出來,爬到他胸前,啃起紅領巾來。這個寓意,要注意啊!

關鍵道具

此處不得不贊一個,貝托魯奇此片可謂無縫銜接講故事的巔峰模範。時時注意細節呈現,處處不忘轉乘相扣。除了上述關鍵人物,本片鋪墊得還有關鍵道具。這樣相比傳統古裝劇,一事一事地數,本片更像一環一環地扣,扣個大連環,全而不亂地還原歷史容貌。

駱駝。溥儀進宮那天,看見城牆角的駱駝,都不繫繩。那就是他自己的命運,一生被人騎,放在紫禁城裡,放在天津,放在滿洲國里,不用繫繩,也出不去。

自行車和眼鏡。身邊陳腐的人教他騎單車有害身體健康,庄士敦卻鼓勵他騎,飛起。是第一次破除身上的舊障。眼鏡近視了,後宮那些所謂的皇額娘們都不許,說成何體統。庄士敦竭力助他戴上眼鏡,讓他對身邊的人看得更清楚了。

一塊煤。這是與婉容成婚之夜,溥儀的蒙古堂兄的贈禮。原本要思想自由,要走向現代化的他,又被這坨象徵滿族血脈的黑翔給禁錮住了。到後面即使被利用,還妄想復國,就是因為這塊煤的詛咒。

鴉片。他的母親是吸鴉片而亡,婉容也因鴉片而終。不是命運弄人,是人不自清站在歷史的哪個位置,不自清形勢。周遭人的讒言妄語就像鴉片的雲霧一樣,繞著溥儀,他討厭鴉片,卻不知自己得到的一切信息都是這些人吹進心裡的麻醉劑。

語言處理

為什麼上面要講些英文呢?不是裝23哈,是電影里這樣安排的。因為一般拍舊時代的片,免不了文言官話,造一種氣氛,本來以期還原當時面貌,但這個人們看得太多,已經有了先入為主的成見。導演就讓絕大部分台詞都是英文(當然你也可以說他是為了國際化),只有極少數的命令語是中文(如起立、跪、拜等等)。這跟敘事結構的編排一樣,都是一種衝破舊有凝固的含義,從思改的溥儀與溥儀的回憶對比,以及對英文台詞的釋義中,去重新解讀溥儀,重新解讀那時的中國。

總結

以史為鑒,重在對比。通過敘事結構編排的對比,英文與中國人的對比,以及溥儀身邊的人物道具與溥儀本人的真情實感對比,再輔以極佳的自然光處理和鏡頭運動,悅耳帶感的配樂,以及耐人尋味的細節編織,本片以一個全新的視角為我們呈現了末代皇帝溥儀的一生。貝托魯奇是真心看到了溥儀的不幸所折射的中國變遷,細細品來不乏哲思與睿智。他是看到了那時的中國在人類發展歷史中的深刻意義,覺得必須要做此片以銘慮。

影片的最後,觀光團進來,導遊介紹:「這裡是皇帝加冕時的太和殿,在這裡加冕的最後一位皇帝是愛新覺羅·溥儀。他那時3歲,卒於1967年。」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果飽 的精彩文章:

TAG:果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