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逸爸2018年50本讀書筆記之十一《捕捉兒童的敏感期》孫瑞雪

逸爸2018年50本讀書筆記之十一《捕捉兒童的敏感期》孫瑞雪

本公眾號由加拿大維多利亞大學畢業奶爸運營,分享科學育兒方法論,思維方式,歡迎關注。

所謂的起跑線,就是家長的學習意識

2018年 逸爸分享的第十一本書《捕捉兒童的敏感期》

孫瑞雪

看懂孩子每個年齡的行為舉止,是育兒的第一步,也是最為關鍵的一步。如果你是一個很喜歡觀察的家長,我想你一定非常認同這種感覺:當我們能覺察到孩子的細微變化時,內心是興奮的、喜悅的,因為我們看懂了孩子在哪個點有了進步,並知道我們需要進一步做什麼。有些變化非常直觀和具象,比如孩子第一次走路、第一次開口發出一個詞;有些變化小的微不足道,且有些不學習的大人認為本該如此,比如孩子分辨出了顏色、停止了用嘴巴吸吮東西,轉為用手到處觸碰等。

在我缺乏專業知識的情況下,我也能感受到女兒很多細節的變化。我隱約感覺到,我喜歡觀察和思考的習慣,能夠幫助我在育兒道路上走得比較順暢。為了印證我觀察後得出的結論,我去閱讀了很多育兒書籍。我很多觀點,確實得到了印證,這種感覺非常微妙,也許這就是一個人所與生俱來擅長某個領域的潛力。

當然,我得承認,大量的閱讀讓我的教育觀更加飽滿、充實和科學。在陪伴女兒成長的五年里,我大約讀了上百本關於教育方面的書籍,現在陸陸續續地用分享的方式,再次鞏固書中精華部分。

《捕捉兒童的敏感期》的作者孫瑞雪,給初為父母的我們輸入了一個重要思維:育兒的前提,要看懂孩子的行為,看懂不同時期的敏感期。當然,我個人認為,這本書稱不上經典。理由如下:把嬰兒過多的行為歸為敏感期,沒有區分父母的行為引導及天然敏感期的主次因果關係。比如,審美的敏感期,作者舉了個例子,說一個孩子在2歲時,因為蘋果被切成一半而大哭,孩子覺得這不是一個完整的蘋果,不美了。所以,得出結論:在孩子的世界裡,完整的東西才是完美的,宏觀的審美悄悄地走進了人類早期的感覺和思維中。可能有些孩子有這樣的反應,有明顯的宏觀審美敏感期。但這不具有普遍性,與敏感期聯繫起來,我認為有些牽強。

除此之外,絕大多數的觀點都有一定的啟發性。作者認為,孩子一切行為背後都藏有一個黃金般貴重的概念——敏感期。所謂敏感期,是指在0-6歲的成長過程中,兒童受內在生命力的驅動,在某個時間段內,專心吸收環境中某一事物的特質,並不斷重複實踐的過程。順利通過一個敏感期後,兒童的心智水平便從一個層面上升到另一個層面。

下面,我挑選幾個角度,具體闡述一下敏感期體現在什麼方面。

口——用口感覺事物、認識事物,不斷練習使用牙齒和舌頭。

口腔敏感期,大約在6個月左右來臨,此時嬰兒開始用嘴巴來探索世界,認知世界。孫瑞雪指出,在孩子長牙時期,應該給幼兒提供一些較硬的食物讓他練習咀嚼,他們常常會嚼了吐掉,再咀嚼,但從不下咽。口腔敏感期嚴重得不到滿足的孩子,可能會搶別人的食物,隨意拿別人的東西,撿起在地上的食物,注意力固定在食物上而無法學習。

有一次,一個2歲的小男孩偉偉把另外一個孩子明明的手咬了。明明大哭,偉偉滿臉歉意和恐懼,語無倫次地為自己辯解,說是為了一個玩具吵了起來,然後就用牙齒咬了明明。偉偉是一個很乖巧、語言表達能力較強的孩子,平時沒有發現有他有侵犯性行為。其實,偉偉在前些日子,常用嘴巴啃桌子,很是「津津有味」。

孫瑞雪說,我們發現一些2歲左右的孩子會出現用口腔即舌頭、牙齒探索環境的敏感期,這個敏感期應該在2歲之前完成。偉偉是在用「咬人」這種方式來彌補自己落下的口腔敏感期。她就建議偉偉的媽媽:給他提供可以咬的東西,比如橡皮圈、各種軟硬不同的食物,乾淨的、不同質地的物品,以滿足他的口腔的味覺和觸覺。

手——喜歡抓東西,用手探索環境、認識世界。

嬰兒在八九個月時,手非常喜歡抓黏稠和軟的東西。反覆抓捏之後,再放進嘴裡嘗一下。抓麵條、抓草莓、抓香蕉、抓蛋糕…… 抓到父母抓狂。其實,孩子在用手感知各種物體的特質。

童年期鍛煉用手非常重要。我們常看到很多成人手很笨,這都和他們童年時期這方面的發展受到阻礙有關。

手是人類智慧的工具。表現在兒童身上,甚至可以說:兒童是用手來思考的,手的自由的使用不僅表達了兒童的思維,也表達了兒童思考的過程,禁止了兒童的手的活動,就相當于禁止了兒童的思考。

空間敏感期——喜歡探索空間,最早表現為爬、抓、移動物體等,稍大一點則喜歡爬高、旋轉、扔東西等。

兒童空間敏感期的發展,從0歲開始一直持續到6歲,而最早的空間敏感期是這樣的:嬰兒首先會發現一個物體與另外一個物體是分離的,隨後他會嘗試把物體從高處仍到地上,再拿起來,繼續扔。1歲左右,嬰兒會發現,一個空間里的物體可以被抖出來,也可以把物體塞進去,所以一見到有洞洞之類物體,孩子就喜歡去填塞它。此外,壘高、推倒物體,也是孩子最典型的感知空間發展的一種能力。

孩子再大一些,會喜歡一些狹小的空間,比如鑽到衣櫥里,桌子底下等。這可能也解釋了為什麼幾乎所有的孩子都喜歡捉迷藏。

空間的敏感性,可能會造成很多家長的頭疼,尤其是媽媽們。媽媽們會認為孩子在做一些危險的、或者是會弄髒身體的事情。作者建議,我們家長可以跟在孩子幾米以外保護他,而不要沒玩沒了地嘮叨,不要設置那麼多限制。弄髒身體,也是避免不了的,所以我們自身要轉變看法:給孩子探索空間的機會比身體保持乾淨重要。媽媽需要提升一些心理承受力。

語言敏感期——開始對句子表達的意思感興趣,並重複或模仿他人的話。

語言的敏感期比較長,從牙牙學語到能用簡單的句子表達自己的想法。父母要多與孩子交流,不斷地輸入,能幫助孩子建立強大的語言庫。6歲前,孩子建立的辭彙庫是今後語言發展良好的基石。

美國堪薩斯大學兩位博士貝蒂·哈特&托德·雷斯利就做過這樣的實驗:找到42個家庭,分別屬於專業人員家庭、工薪家庭和福利家庭,隨後從孩子7個月時,研究人員每個月去每個家庭錄音一小時,實驗做了3年多。到孩子4歲時,研究人員發現這樣的差距:中高收入家庭的孩子會聽到4500萬詞,工薪家庭的孩子會聽到2600萬詞,而福利家庭的孩子只聽到1300萬詞,中高收入家庭的孩子和福利家庭的孩子辭彙量差距高達3200萬。更令人驚嘆的是,兩組孩子的智商測試結果是:117 & 79.這個實驗告訴我們,孩子早期辭彙量積累的多少、表達能力的強弱與家庭條件、父母的文化水平成正比。因此,父母抓住孩子的敏感期,尤為重要。

除了以上的幾個重要敏感期外,作者孫瑞雪在書中還提到了諸多敏感期。比如:

色彩——開始對色彩產生感覺和認識,並開始在生活中尋找不同的顏色。

追求完美——從審美髮展到了對事物完美的追求。每一件事情都不能出差錯。

剪、貼、塗——真正開始有意識地使用工具。

藏、佔有慾——開始強烈感覺佔有、支配自己所屬物的快樂。物品的交換從此開始,拉開了人際關係的序幕。

繪畫——兒童與生俱來的表達自我的方式。

秩序——生活秩序、心理秩序,都不接受被打破。

人際關係——一對一的交換食物和玩具。

……

下一本,逸爸將分享《由內而外的教養》。由兩位作者合作完成,他們是心理學家、哈佛大學醫學博士丹尼爾·西格爾教授,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兒童早期教育碩士、兒童發展專家瑪麗·哈策爾教授。西格爾認為,想做好父母,必須先認識自己,認識到自己生命和生活的意義,深入了解自己的經歷,尤其是童年時與養育者之間的互動,才能讓孩子產生安全的依戀關係,這就是「由內而外的教養」。

逸爸在周一至周五的每日中午,會挑選一本育兒書籍,在我的群中分享一些育兒知識及心得。每周一本,每日10-15分鐘,與各位寶媽寶爸一起進步,再成長!期待您的加入!

陪玩實驗&遊戲

逸爸每周讀書筆記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袁姍姍的詳細減肥計劃
這道清爽去油膩小菜,等您來賜名!選中有獎噢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