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手機變成「快消品」,品牌戰略或決定生死
如你所知,在疾風驟雨般的迅猛增長過後,國內手機市場正在步入一個相對暗淡的回調期。
德國市場研究機構GfK最近發布的報告顯示:2017年中國手機市場全年同比下降0.4%。數字不大,卻足以令人警醒,因為從細分趨勢上,過去幾年拉動手機市場增長的換機頻率,移動互聯網爆發和低線消費升級等行業紅利依次下降;與此同時,新一波驅動紅利卻尚未形成,在 5G和AI等技術邁向商用階段前,智能手機市場或許將進入一個「紅利真空期」。
業內普遍預測,在這個為期數年的空置期,商家的創新方向倘若只有產品本身,用戶的換機動力將大幅降低,畢竟「同質化」是橫亘在所有廠商身前的共同困境——要知道,縱觀整個人類商業史,在革命性技術來臨之前,往往只有競爭不充分的領域,才會誕生「個體差異化」,但凡一個領域競爭無比充分,趨同幾乎是一種必然。智能手機即是如此,過去幾年,其商品屬性似乎正在向快消品靠攏。
而常識是,當「千機一面」成為大勢所趨,品牌效應就成為佔領用戶心智的唯一路徑,而實際上,品牌差異正是產業奔向成熟的終極歸宿。
不難發現,過去一兩年,手機廠商突然迎來一次集體覺醒,尤其是那些品牌光環羸弱的傳統廠商,紛紛調轉航向,加碼營銷費用,更有急不可耐者希望全盤效仿OPPO模式,畢竟誰都知道,在品牌營銷和做年輕人生意這件事上,OPPO踩在了更精確的鼓點上。
譬如3月31日這天,不管你瀏覽的是科技資訊還是娛樂新聞,應該都會被「年輕造未來—浙江衛視春季盛典暨OPPO R15發布會」刷屏:伴隨著鄭愷,楊紫,王俊凱,張一山和李易峰等OPPO豪華代言人的輪番登場,OPPO R15對外正式亮相。毫無疑問,這一天是OPPO粉絲的狂歡,而這一天OPPO在社交媒體上引發的激蕩,也委實給了行業一次重新審視OPPO模式的機會。
在我看來,它至少再次證明一件事:在可預見的未來,企業若想長存於聚光燈下,讓年輕消費者在「產品忠誠」之上,建立「品牌忠誠」,將變得至關重要。
「商業秀」時代
我經常說,在互聯網時代的一切「商業常識」里,能躋身TOP3的一定有這條:如果你對年輕人三心二意,日子都不會好過。
嗯,向年輕消費者表達友善,充分示好,是企業必須掌握的生存技巧——尤其在飛速迭代的科技領域,品牌老化往往比產品老化更為致命(不妨想想父輩眼裡那些名牌家電如今在年輕人心中的地位)。而向年輕人釋放善意最重要的方式,就是通過清晰的品牌策略,最大程度完成與年輕人的情感關聯,讓他們知道:「咱們是一夥的」。
這並不難理解,最近幾年,各種分析報告的結論都指向一點:年輕消費者擁有更迫切的與品牌產生情感關聯的慾望,以及更感性的消費主張——更重要的是,有幸受到年輕人情感眷顧的,往往只是同一品類的少數品牌。麥肯錫發布的一份報告就顯示:如今,有越來越多的年輕消費者開始只關注少數幾個品牌,不願意在自己關注品牌之外購買其他品牌,甚至一些年輕人任性地鎖定某一個品牌。
年輕人品牌清單的變短,加之豐裕時代產品的同質化(前面說了,只要是充分競爭的領域,性能趨同就不可避免),也意味著企業必須擁有清晰的品牌形象,讓消費者在「產品忠誠」之上建立更重要的「品牌忠誠」,最終擠進更多年輕人的品牌清單。
譬如營銷達人李叫獸就曾指出:「如果說單純的產品忠誠,像是通過『婚姻協議』來維持婚姻,那麼『品牌忠誠』就像是通過『感情』來維繫婚姻。如果你想讓產品不被用戶當做持續使用的工具,並想進一步拉近跟用戶的心理距離,就必須讓品牌本身也能像產品一樣,給用戶提供額外價值。」
那麼,什麼才是「額外的價值」?
回答這一問題,我們或許得切換到一個更宏大的視角:此時此刻,整個商業文明正在發生某種質變。我個人非常贊同美國知名管理學者斯科特·麥克凱恩那句名言:「所有行業的本質,其實都是娛樂業。」
他在《商業秀》一書中指出:成本,市值,市場佔有率等經濟學術語,其實遠非商業行為的全部,娛樂業的「感情原則」正在對商業完成一次全方位清洗。在他看來,大眾消費品牌若想成功,必須與用戶建立一種感情體驗,他們願意購買你的產品,是因為能夠一遍遍享受這種感情體驗,得到產品外的其他附加值,「不管是出售產品還是服務,商業的實質就是『做秀』。」 麥克凱恩談到。
看似有些貶義的辭彙,但背後卻切中了一個關鍵邏輯——就是對於消費者在意的情感或價值原因進行「關聯」與「表達」。在管理學界,這毫無疑問是個中性乃至褒義詞。而OPPO多年秉持的營銷之道,其實是對上述理論的實踐。
譬如3月31日的盛典就是一場不錯的情感與價值「關聯」。
OPPO通過年輕人所喜愛的符號,與年輕人走到了一起:OPPO不僅向年輕人傳達他更懂年輕人喜好,更願意與年輕人玩到一起,甚至作為紐帶搭建粉絲與明星間的互動平台。
具體點說,眾所周知,OPPO擁有全行業最強大的代言人陣容,但與其他廠商單純將明星視作「代言人」不同,從這場盛典即可看出,OPPO通過營造「明星家族」這一頗具IP屬性的概念,完成了代言人與品牌的超高契合度,實現了「1+1大於2」傳播效果(我相信這場娛樂盛典的受眾不是單一明星的粉絲,而是所有年輕人)。
另一方面,與其他品牌代言人在發布會上走過場式「站台」不同,OPPO成功將一場手機發布會,打造成了刷屏級內容本身——這種產品,代言人與高品質內容三者之間的超高融合度,也讓OPPO自身的品牌勢能一次性集中爆發,某種程度上,這其實是一種更具「性價比」的營銷方式。
所以從營銷學的專業視角,你至少能從這場發布會學到兩點:
第一,品牌代言人不該是一個生硬的平面形象,而應該與品牌達成更高的契合度,讓其成為企業維護與年輕用戶情感關係的「載體」。
第二,內容、廣告和營銷之間的邊界正在模糊化,在「所有行業都是娛樂業」的大背景下,企業的媒體屬性和品牌效應將變得愈加重要。
「品牌力」的鍛造
其實個人覺得,OPPO的商業邏輯大可歸為一點:他們希望用戶喜歡OPPO的產品,還希望用戶喜歡OPPO品牌本身,通過一系列產品和營銷革新,OPPO也在不斷強化與年輕用戶的溝通細節。
最近幾年,OPPO在產品層面的投其所好有目共睹,憑藉對供應鏈和研發能力的強大掌控,OPPO以年輕用戶需求為導向,逆向深入供應鏈上游進行軟硬共進的創新與定製,在拍照,遊戲和續航等年輕用戶核心訴求上持續深耕。此外他們還頗為重視年輕人的審美趨向,譬如這次R15就攜手國際色彩大師Karim Rashid完成漸變設計,就體現了OPPO對全球年輕用戶共性審美的思考。
這個實際上也是OPPO敢於在聚光燈最閃耀的舞台上去吸引年輕人的背後邏輯:OPPO系列爆品接的住大聲量、大流量帶來的消費者期望,獲得消費者喜愛的OPPO在產品上並不會讓消費者失望。
而我們從這次盛典中能看到更重要的一點是:在父輩們經歷的稀缺時代,產品承載的是具體功能,而在如今這個豐裕時代,產品的隱性作用是鞏固用戶與品牌之間關係的「紐帶」,所以OPPO也將自己的產品視作承載年輕人情感依賴和表達自我的媒介——不難發現,只要是年輕人聚集的地方,就常能見到OPPO的身影:無論是與明星家族的深度運營,還是與各大品牌的深度定製,OPPO總在尋找與目標用戶的情感共鳴。
而這種情感共鳴背後,其實是賦予年輕用戶某種稀缺的價值感。仍以R15這場「晚會式」發布會為例,它改變了絕大多數科技企業「佈道式」發布會,將核心受眾從媒體、合作夥伴、業內專家轉向更為直接的受眾——通過牽手浙江衛視,直接面向自己的用戶發布新品——這種務實地「以消費者為中心」的價值傳遞,也讓OPPO收穫了更多粉絲的品牌忠誠。
如今,隨著OPPO的娛樂營銷一同升級變化的,還有OPPO精準的線下營銷。要知道,在任何領域,零售終端特別是旗艦店,都是樹立品牌精神和提升用戶體驗的「入口」,在年輕消費者主導的體驗經濟時代,這個「入口」非常重要。
OPPO也深諳此道,譬如去年平安夜OPPO全球首家超級旗艦店在上海淮海中路開業,它改變了科技體驗店「重銷售輕體驗」的模式,就像宜家選擇用一整層詮釋真實的生活場景,OPPO也將空間裝置藝術和創作設計思維的自由視作品牌體驗的重要部分,超級旗艦店的陸續開業,一方面可以完成品牌態度的自我宣講,另一方面又極大滿足消費者的用戶體驗,讓他們在生活化場景下完成情感關聯。
事實上,OPPO深耕多年的品牌建設,也迎來了市場對等的回報:據IDC數據統計,OPP去年年銷售了1.118億部手機,相比2016年增長12%,鞏固了全球第四的品牌地位;比總銷量更重要的是,OPPO全球年輕用戶已經突破兩億,超過9成的OPPO用戶都是35歲以下的年輕人——而比年齡結構還要重要的是,數據顯示,超過五成OPPO用戶換手機時依舊選擇OPPO,品牌忠誠度非常高。
總之一切指向一點:在其他企業尚未察覺「品牌力」這一武器時,OPPO就已率先完成了與年輕用戶的情感關聯,也完成了自身角色的蛻變,並至今佔領手機行業的品牌高地:當其他品牌試圖複製「OPPO模式」,將品牌形象與「年輕」二字捆綁時,才發現這條路已被OPPO堵死,後者早已通過更具穿透力的營銷方式,俘獲了更多年輕用戶的心智。
李北辰/文
我的文章還出現在鈦媒體,虎嗅,搜狐科技,創業邦,界面,DoNews,藍鯨TMT,i黑馬,雪球網,TechWeb,創事記,艾瑞網,品途網,Xtecher,砍柴網,投資界,領英中國,億歐網,雷鋒網,IT之家,天極網,站長之家,A5站長,同花順,博客中國,知道日報,數字商業時代,中關村在線,億邦動力等四十餘家科技媒體。
TAG:李北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