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極光是如何煉成的?

極光是如何煉成的?

原標題:極光是如何煉成的?


周一 · 最新發現|周二 · 牧夫專欄


周三 · 太空探索 / 周三 · 天文測試


周四 ·觀測指南|周五 · 深空探測


周六 ·星空的詩 | 周日 · 天文周曆

封面圖片:



2016年3月14日拍攝的北極光,最常見的極光是綠色,圖片中可以看到非常少見的紫色,並夾雜著藍色和紅色


Credit: Olivier Morin/AFP/Getty Images



黑暗的晴朗天空,遠離都市的光害,我們裸眼可以看到月亮、行星、恆星、銀河,甚至還有很多深空天體。但如果我們身處靠近兩極地區,並在合適的情況下,我們可以看到閃爍著移動著的色彩光幕——極光。通常是鮮艷的綠色,有時會出現藍色和紅色。歷史長河,人們讚歎著南北極極光勝景,但並不知道它是如何產生的,這讓極光更加神秘,關於它的魔幻故事在高緯度地區廣為流傳。現在我們不僅知道它緣何而來,還能夠準確預測在何時何地上演、是否壯觀,從而規劃自己的極光之旅。



2015年11月12日,在挪威北部小城希爾科內斯拍攝的典型極光。


Credit: Jonathan Nackstrand/AFP/Getty Images


隨著海拔的升高,大氣層開始變得稀薄,大氣的各種特性開始改變。在大約80-105公里的高度,稀薄的大氣中有一層鈉,它會在太陽輻射下進入激發態。到晚上,大氣冷卻,鈉離子狀態還原,並輻射出黃色光線(電磁波波長決定顏色)。而高層大氣中稀薄的氮、氫、氧會以各種形式結合,產生多種光學透鏡效果,從而呈現出多變的極光秀。


國際空間站拍攝的南極光,黃綠光是最常見的,由外層的稀薄大氣中被激發的鈉和氧發出


Credit: ESA/NASA


鈉層下面的羥基,會形成紅色氣輝。在鈉層上方的氧原子及氮氧化物(NO)則會產生明亮的綠色。在這一層的上邊緣,當氧原子在夜間合成為氧分子,又會釋放出藍色光線。在更高海拔處,激發的氧原子和激發的羥基自由基(OH-)中的電子軌道下降時,又會產生紅色光芒。



第30期國際空間站指揮官丹·勃班克拍攝的氣輝背景下的愛喜彗星


Credit: NASA/Dan Burbank


這種太陽光與地球大氣的相互作用無時不刻的發生著。在日間,日光激發地球大氣的原子、分子和離子,使它們激發或離子化;到晚上,電子由高能級回歸低能級,發射不同波長的光。此外,由於太陽給地球帶來的不僅是光線(電磁波),還包括粒子。太陽風就是一種持續的粒子流,不但經過地球、其他行星,甚至最終到達太陽系外。不時發生的太陽耀斑、日冕物質拋射等現象,還會拋來更多更高速度的粒子,形成更加壯觀的極光!



地球磁場是一個非常有效的保護罩,大多數的帶電粒子在地磁作用下向兩極地區移動,產生了極光

Credit: NASA/GSFC/SOHO/ESA


太陽發射的帶電粒子並不是直線行進的,它會在太陽的磁場作用下曲線軌跡移動。同樣,地球也有磁場,大多數帶電粒子會偏向地球兩極,僅有少數高速粒子能夠到達赤道上空的大氣,這就如同是在地球周圍搭起了一個隱形的保護罩。



北半球極光發生幾率的研究,指數K從0到9,1代表典型且穩定的極光


Credit: NOAA


地磁作用下,帶電粒子偏移兩極地區,並且在兩極地區上空形成環形的激發區域。



美國宇航局通過衛星拍攝的紫外波段照片(非真實顏色)


Credit: NASA


因此極光的壯觀程度取決於太陽風暴的劇烈程度,而外層大氣的各種被激發的原子、分子和離子以及他們的複雜構成決定了它變化多端。


紐西蘭上空的銀河和極光,展示出不同的顏色層次


Credit: Ben


很遺憾大多數人沒有親眼看過極光。即便是專業攝影師,也無法給觀眾完美的呈現極光的壯美,因為極光是動態的,它是大自然的霓虹燈光秀。我們可以規劃一場前往高緯度地區的極光之旅,但說實話,最佳觀測地點是我們很難有機會前往的低軌道太空!


還是現實一些吧,開啟我們的極光之旅可以選擇在極地周圍的30度區域,包括加拿大、俄羅斯和挪威的北部地區,以及瑞典、芬蘭、冰島、格林蘭以及南極洲。即使沒有太陽風暴爆發,這些地區也很容易看到極光,但是最好還是選擇冬季觀看,這樣夜間時間較長,有更多晴朗夜空的幾率。



冰島極光攝影師的自拍秀。使用15-30秒曝光帶來了不錯的效果


Credit: óeinn Kári Karlsson


上圖來自職業的極光攝影師,他的足跡遍布極地和北歐地區,圖片中的極光非常壯觀,它展示了短短15-30秒的景象。他介紹「這是他第一次拍攝極光下的自己,使用三腳架自拍,ISO1600,光圈28,曝光時間約15-30秒」。


本文經源自Fobes,作者Ethan Siegel

翻譯:毛明遠 | 校對:趙琨


編排:毛明遠 | 配樂:解仁江


本賬號系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簽約賬號


專欄打賞



譯者在上海飛北京途中使用ipad拍攝的新月


謝謝閱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牧夫天文 的精彩文章:

細細想來,月球上也許有穩定且廣泛的水源
測試,測試,再測試——詹姆斯·韋伯望遠鏡的最後一站

TAG:牧夫天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