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聚焦!《光明日報》為她點贊

聚焦!《光明日報》為她點贊

3月31日,《光明日報》文藝評論版刊發「生命的許諾——看民族歌劇《有愛才有家》,點贊《有愛才有家》在藝術樣式、音樂情感與價值申發上,做出了歌劇民族性與現代性的努力。

以下為刊發原文

快來看看吧

歌劇《有愛才有家》劇照

【文藝觀潮】

冬去春來,「劉德芬」肯定不曾想到,她會從江蘇的中國歌劇節,一直走到北京的全國優秀民族歌劇展演,伴隨著兩場白雪,喚來奼紫嫣紅。

歌劇《有愛才有家》是一個生命的許諾。

劉德芬是「全國孝親敬老之星」,生前曾為湖北荊州公安縣麻豪口鎮福利院院長。「最美公安人」的頒獎辭稱:「她是無臂孩子的雙臂,她是偏癱老人的拐杖,喊一聲丫頭她就成了女兒,扯一下衣襟她便成了媽媽。她一輩子走不出那座鄉下的福利院,因為在那個特殊的群體里,抱團取暖她就是火,生火做飯她就是家!」她是100多位孤寡老人的女兒,也是45個孤兒棄嬰的媽媽。就是那一聲喊,一聲應,這位普通的農村女性,投身養老育孤福利事業23年。

其實,劉德芬何嘗「完美」?恰是人世有缺。我們要放下身段去看這齣戲,藝術家們也放下身段去塑造了「劉德芬」。胡應明的劇本沒有一句豪言壯語,王原平的音樂撥動著鄉土情懷,鄧德森的導演洗鍊流暢且開合有度,劉丹麗的表演質樸自然而細膩動人。從瘋婆婆誤把劉德芬認作女兒,到劉德芬毅然收養無臂棄嬰;從劉德芬為瘋婆婆梳頭,到最後女兒為劉德芬梳頭;從約定兩年後放飛護工楊帆,到兌現洪水後重建家園;從為撫育孤兒成才的日夜奔走,到為孩子們和自己獲得榮譽的倍感珍惜……從這些細節里我們感知,在那個動亂年代,劉德芬因受父母的政治「牽連」,所遭遇的生死悲劇,她曾活得何其卑辱、何其沉默。

於是,那一回「認母」、一回「認子」、一摞「獎狀」、兩次「承諾」、三次「梳頭」,特別是劉德芬畢生對「乾淨」的追求,奏出了生命、自由與尊嚴的深層主音。直言之,正是無可逃避的童年「失親」,與成年後永不停息的以愛「補天」,編織了「劉德芬」的性格命運,完成了她對自我的期許與成全。

不同於西方正歌劇、大歌劇之神話傳說、英雄傳奇的瑰瑋跌宕,《有愛才有家》因其題材的世俗性、音樂的民間性、唱白的自由性,以及劇中這一特殊群像間產生的諧謔性,糅合著喜歌劇、輕歌劇、抒情歌劇的風貌,采點串珠,娓娓道來,以散文詩風格勾皴暈染,遞次披瀝,連綴起主人公負重前行的23年。該劇從中國戲曲美學中汲取滋養,以擅長抒發情感與表現詩意的「關目」來結構情節和敷設情境。作品既無宣教命諭,也無故作慷慨,更無施捨同情,以平常心作平視觀。雨落心頭,蓮花自開。

故而,「劉德芬」的情感缺失與「泛愛」貫注,個人擔當與社會處境,此種內向化的對比衝突,而非外向化的對峙衝突,賦予了全劇的關目式演進和散文詩吟詠。長河遙涉,追光躡影,這實是中國傳統抒情藝術的濤聲相應。

悲喜交錯,舉重若輕,粗朴與潤澤相生,凡性與詩性交融。歌劇本自舶來,《有愛才有家》躍動著民族藝術的心弦。

沒有思想的作品,有靈魂的劇場會吝嗇哪怕一張席位的留予。雖則「盡善盡美」,但是「善」若失了「真」,必不「美」。唯其「真」,方可照徹普世人心最深邃、最柔軟、最痛苦、最渴求之處的熹光。《有愛才有家》的「劉德芬」雖有心靈創傷卻夫妻子女皆全,她沒忘記也要給孫子過個生日,沒有強迫風華正茂的員工楊帆留守一輩子。這個「低緯度」的「劉德芬」獲得了遠甚於「高緯度」英模的真實、感人和可信。

2017年文化部開始實施「中國民族歌劇傳承發展工程」,《有愛才有家》是首批9部重點扶持劇目之一。什麼是藝術民族性的獨特內涵呢?簡單地說,那就是其不可替代的美學和思想基因。《有愛才有家》在藝術樣式、音樂情感與價值申發上,做出了歌劇民族性與現代性的努力。

(作者:劉恩平,系戲劇導演、研究員)

·END·

孱陵在線

編輯:周鵬

責編:何祖清

侵權請聯繫編輯刪除

大家都在看

看了這個MV,你會發現從《成都》到《公安》只有一首歌的距離……

湖北要給這些地方發錢了!公安也有份!!

贊!公安這些工作被市裡肯定!

再見桃花節!她在雨中向您謝幕......

賞油菜花、吃燒烤、走迷宮.....去斑竹壋好玩得很!

傳播公安大愛,鮮花獻給這個團體

田成方,渠成網,公安農田春耕好大的陣仗!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公安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桃花節攝影大賽評選結果揭曉 快進來看看有沒有你!
再見桃花節!她在雨中向您謝幕……

TAG:公安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