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詩經》中的「五穀」

《詩經》中的「五穀」

大多數的人,即便對《詩經》完全不了解,大概也能隨口說上一句,「桃之夭夭,灼灼其華」,或是「死生契闊,與子成說。」

作為我國第一部反映周代禮教文化和社會生活的詩歌總集,《詩經》這些一唱三嘆的詩歌,蘊含了委婉悠長的深厚韻味,穿越時空界限,讓我們得以窺見千年前或激蕩的神爽飛動,或微妙的托物寓情。

它豐富的內容,不僅反映著勞動與愛情,戰爭與勞役,壓迫與防抗,祭祀與宴會,還有天象、地貌,動物、植物。

對於「五穀」,故人流傳下來兩種解釋:一種說法是稻、黍、稷、麥、菽(即大豆);另一種說法是麻(指大麻)、黍、稷、麥、菽。這兩種說法的差別,只是一種有稻而沒有麻,另一種有麻而沒有稻。

這就讓我們去生僻卻又美妙的詩句之中,尋找「五穀」吧。

古又名:稌

《豳風·七月》:八月剝棗,十月獲稻。

《小雅·白華》:滮池北流,浸彼稻田。

《小雅·甫田》:乃求千斯倉,乃求萬斯箱,黍稷梁稻。

稻的栽培歷史至少有4000年,詩經中提到的稻,依據歷年來各個注釋家的意見,應為「秔稻」,即近稱「粳稻」,米比較不粘,為米飯的主要來源。

《周頌·豐年》中的「稌」是稻的又稱。

此外,有圓而粘的糯米稻,米白如霜粒,一般用來製作糕點果品,也刻用來釀酒。

由《詩經》來看,華南雖為水稻的主要產區,但最遲在《詩經》時代,黃河流域已經有栽培。

古又名:稷;秬;秠。

《王風·黍離》:彼黍離離,彼稷之穗。彼黍離離,彼稷之實。

《魏風·碩鼠》:碩鼠碩鼠,無食我黍。

《小雅·黍苗》:芃芃黍苗,陰雨膏之。

《詩經》中有六首單舉「黍」,而「黍稷」並舉有九首,另有兩首提到了秬和秛。

黍生長期短,耐旱耐瘠,最適合游牧民族及乾旱地區栽培,是古代最重要的糧食作物,後來發展成許多不同的品種,上提及的稷,秠,秬,都是不同的品種的黍類。

黍在《詩經》時代以前以及唐宋時代,都是中國人的主食。

孔子先食黍,以示黍為五穀之先。屈原投江而死,楚人以菰葉包裹黍飯祭祀,稱之為「角黍」。

古又名:來

《鄘風·桑中》:爰采唐矣?沬之鄉矣。

《大雅·生民》:禾役穟穟,麻麥幪幪,瓜瓞唪唪。

《魯頌·閟官》:。黍稷重穋,稙稺菽麥。

麥在《詩經》中出現共七首,「來」「牟」一起出現的有兩首。

張揖《廣雅》認為,「來」指的是小麥;「牟」指的是大麥。至於只言「麥」,可能並無大麥小麥之分。

古又名:藿

《小雅·小宛》:中原有菽,庶民采之。螟蛉有子,蜾蠃負之。

《小雅·白駒》:皎皎白駒,食我場藿。

《小雅·采菽》:采菽采菽,筐之筥之。

菽原先是指豆類的總稱,專指大豆或者黃豆,直到漢代以後才改稱為豆。

國人栽培大豆的歷史悠久,栽培地區廣大,從東北到西南,東南到西北,都有野生大豆的分布和栽培的記錄。

古籍中記載的「戎菽」及「荏菽」均為大豆的古稱。而大豆的葉子則稱為「藿」,莖則稱為「萁」,曹植的「煮豆燃豆萁」相信大家都聽說過了吧。

古又名:苴

《王風·丘中有麻》:丘中有麻,彼留子嗟。

《陳風·東門之枌》:不績其麻,市也婆娑。

《豳風·七月》:九月叔苴,采荼薪樗。

大麻雌雄花異株,雄株稱為「枲」,雌株則稱為「苴」。部分雌雄株的時候,一般統稱為「麻」。

大麻是古代最重要的植物纖維原料之一,但是當時糧食不足時,也采麻籽兒當作食物。不論《豳風·七月》的「九月叔苴」,或者《大雅·生民》中的「麻麥幪幪」,麻與五穀植物並提,可以得知當時也是食物之一。

大麻的花稱為「麻蕡」,農曆五六月開除細黃花成穗,隨即結出果實,種籽可以提煉油。

版權聲明:文章源於網路,如侵權請聯繫責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詩經 的精彩文章:

此生不學南懷瑾,閱盡詩書也枉然,南懷瑾10句人生精言

TAG:詩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