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張是之:是什麼阻礙了我們實現階層上升

張是之:是什麼阻礙了我們實現階層上升

文 | 張是之

1. 一個悲傷的故事

表姐在上海,十幾年前,也就是2004年就打算在上海買房,定居上海。當時的房價在媒體的渲染下,儼然已經成為不能承受之重,都在呼籲老百姓買不起房子。然後國家就出台了有關調控政策,說是要抑制房價過快增長。

後來的故事有一定的代表性,原來首付都湊夠了,準備出手。看到報道,看到國家出台的調控政策,決定再等一等,等房價降一降再出手。結果這一等,房價漲的比原來還快,原來湊夠的首付,後來連首付都不夠了。

說是悲劇,一點都不誇張,而這樣的悲劇呢,正在不斷地重複上演。

後來表姐在上海發展的不錯,終於還是痛定思痛儘快下手了一套。十幾年過去了,現在手上的錢也早夠再買一套房子的,但她們總覺得有存款心裡才踏實,所以就一直沒買。

她們原來相信調控政策,以為房價能夠受到一紙公文的控制,結果錯失購房良機。現在手上有些積蓄,卻又完全意識不到,貨幣超發、通貨膨脹對財富的無形侵蝕有多麼嚴重。

早在八十年代的中國,媒體已經開始抱怨房價太高

2. 一個摺疊的世界

小說《北京摺疊》,講述的是22世紀的北京,空間被分為三層。上層500萬人口,生活24小時,隨後被封入膠囊沉睡。城市摺疊,變出另一個空間。中層2500萬人口,大多是白領,生活16小時。

當他們睡下後,城市再次摺疊,又出現一個空間。下層5000萬人是清潔工和個體戶,生活8小時。主人公老刀為了給養女交幼兒園擇校費,鋌而走險給人送信,穿越了三個空間,最後終於有驚無險地返回自己的底層空間。

故事雖然科幻,卻又切合現實,觸及了社會分層、階級固化等問題。小說的作者郝景芳本人也對社會問題很關心,希望通過小說折射現實。書中描寫的未來社會,機器人的廣泛使用,窮人連被剝削的價值都沒有了。

比賽最殘酷的地方,還未起跑,勝負已分。認為貧窮養育貧窮,認為貧窮治下的環境、教育、見識乃至你能想到的所有資源,都因為貧窮而被限制、被固化,階層劃分根深蒂固。

《北京摺疊》榮獲2016雨果獎最佳中短篇,縱使作者經濟學博士出身,也未能通過小說傳遞正確的經濟學常識。

電影《1942》中,富人與窮人之間的差距是什麼?可能是一口糧食,也可能是一塊樹皮。東西本身看上去的差距很小,可結果呢?有一口糧食的人,就能夠活了下來,沒有的人也許就死掉了,有口飯吃就可以賣兒鬻女。

貧富差距在變大嗎?當然是在變大,而且還越來越大。但問題的關鍵在於,從統計意義上看到的貧富差距的確是在增大,但之前貧富差距雖然小,卻意味著生和死。今天的差距雖然大,但已經不是生死之別。哪個差距更大,我們是不是該重新思考一番?

從時間的維度上看,富人的確在變得更富,但窮人並沒有因此變得更窮。對窮人自己而言,自己的生活是變得比之前更好了,而不是更糟糕了。

下圖是一個簡單的社會階層變遷示意圖。30年前貧富差距的確是小,階層劃分更加扁平,但收入中位線很低;30年後貧富差距變大,金字塔結構的階層劃分變得更加陡峭,但收入中位線上升明顯,生活水平普遍提高。注意,是中位線,不是平均值。

而金字塔顏色的變化,實際上是整個社會變遷中,階層分布也隨之改變,30年前的社會底層家庭,並不意味著今天依然處於社會底層,階層並未固化。

3. 一個最好的時代

真實的故事是悲傷的,科幻的故事是殘酷的,但我仍然要說,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

十八世紀,伴隨著工業化帶來的舊秩序的崩潰,向上的通道驟然打開,每個人只要努力,就可能取得成功。在此後的兩百年里,各行各業誕生了無數的巨匠。

1978年後的中國,市場自由的重新獲得,人們也逐步取得遷徙和貿易的自由,中國經濟開啟飛速發展模式,向上流動的空間和機會也空前增加。經過30多年的發展,雖然各種問題依然存在,但人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是公認的,成就有目共睹。

我們對市場制度的理解和認識,可以說是人類最偉大的發現之一。自由貿易,帶來階層流動性的加速,超過以往任何一種「科舉」制度。

近年來,「階層固化」成為中國社會普遍關注的問題,知識是否還能改變命運」也經常引發討論,更上層的群體佔用著更好的教育資源,寒門再難出貴子,貧富差距正在加大等等。

現象客觀存在,但並不是事實的全部。事實上,這是一個前所未有的時代,人類產值呈指數增長,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原先只有貴族、帝王將相才有權享受的東西,現在早已步入尋常百姓家。富人有的變得更富有,但窮人並未因此變得更窮。

安格斯·麥迪遜 《世界經濟千年史》

市場經濟的魅力在於,任何自願的交易都是雙贏的,否則交易一開始就不會發生,只要有足夠的自由空間,再底層的民眾都可以通過自己的勤勞和智慧創造財富,中國改革開放的成功是這樣,世界歷史的發展也是這樣。

每一階層的不同群體,都希望通過自己努力改善自身處境,更上層樓。如果階層的流動性發生了停滯,那一定是某些自由還不夠充分。

對於人類而言,越自由,越富裕。

4. 一個需要普及的常識

80年代之前,中國農民是不允許隨便離開他出生的地方的,即便你有再大的才能,也只能在你自己那一畝三分地里打拚。

稍微放開一點自由,人們能夠自由流動,能夠根據自己的才能去尋找發展的機會,市場就迸發出了巨大的活力,這就是發生在我們自己國家的身邊的故事。不是什麼屌絲逆襲,而是整個社會的進步和發展。

《北京摺疊》中所描述的禁止不同階層的人之間自由流動,這才是階層固化的根本原因。沒有自由,沒有選擇,論你才華橫溢,也只能接受現實。

對於小說的解讀,有兩個方向。一種是,感嘆社會不公、結果的不平等,進而要求重新分配,要求富人要重新「反饋」社會,幫助窮人。另一種則是看到制約人們追求幸福的本質是對自由的限制,進而追求更多的自由,創造出更多的財富。

人們通常容易想到的是第一種,因為這很直觀、很形象,但很可惜,邏輯錯了。第二種,是自由讓人們發揮了更大的潛能,創造了更多的財富,邏輯井然,但很可惜大部分人看不透。

狄更斯在《雙城記》中有一句名言: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也是一個最壞的時代。如果讓我選的話,我認為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

但如果選擇追求結果均等的公平,而不是選擇讓人們去自由追求幸福,那麼我們很可能走向最壞的時代。

如果問,是什麼阻礙了我們實現階層上升?答案是:對內,我們認知的缺失;對外,則是自由的失去。

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但我們可以讓它變得更好,變得更好的方法,那就是經濟學的普及,經濟常識的普及。

經濟學並不能直接教你怎麼賺錢,並不能保證你發家致富。經濟學是一門基礎學科,無論文科還是理科,我們初中高中都學了些物理學的基礎知識,物理上的騙局基本上就很難欺騙我們。但經濟學卻不一樣,中學乃至大學階段的普及程度遠遠不夠。

經濟學的學習,對內,提高自身認知,就不會像我表姐那樣悲傷;對外可以影響他人,人是觀念的執行者,只有相信經濟學、相信自由的人越來越多,大環境才有可能變得越來越自由,我們上升的空間才會越來越大。

也許看到「經濟學」這三個字,很多人第一時間想到的是複雜的數學公式、永遠看不懂的圖表曲線。那麼數學不好,以前從來沒有學過經濟學,零基礎開始起步,能否學好經濟學呢?答案是:當然可以。

「一課經濟學」,立志於推廣奧地利學派的經濟學,他們主張「零基礎無數學,你也可以學好經濟學」,零基礎無數學,並不意味著這是簡單好學的,相反它需要很多深刻冷靜的思考,需要深入而系統的學習。

他們將帶你一起精讀三本經濟學的經典著作,張五常的《經濟解釋》、米塞斯的《人的行動》和羅斯巴德的《人,經濟與國家》。

學完這三本書,你對芝加哥學派和奧地利學派都有一個系統的認識,基本上可以說是從入門到精通。但這三本書都不是那麼好啃,所以他們將通過語音、講義和社群討論的形式來一起學習共讀,計劃用一年的時間和你一起精讀精講這三套巨著。一年的時間,幫助你養成邏輯分明的經濟學思維方式。

觀念影響行動,科學尚未普及,我們仍須努力。

馮老屍按:以上這篇文章的作者,是我的好友張是之老師,他創辦的「一課經濟學」致力於推廣「零基礎無數學,你也可以學好的經濟學」,尤其是邏輯徹底、讓人折服的奧地利學派經濟學。

一天一塊錢,你就可以跟著一起精讀張五常的《經濟解釋》、米塞斯的《人的行為》、羅斯巴德的《人、經濟與國家》這三本經典著作,打通經濟學思維的任督二脈,享受三觀重建的快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馮學榮讀史 的精彩文章:

張是之:既要講道德,更要講邏輯
你從哪裡來?長壽不長壽?你的基因可以告訴你

TAG:馮學榮讀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