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重視家庭教育的曾國藩提出:師夷智以造船制炮

重視家庭教育的曾國藩提出:師夷智以造船制炮

今人對曾國藩家庭教育思想的研究頗多,殊不知曾國藩對於社會教育尤其是科技教育也有自己的見解。雖然曾國藩加強科技教育的主要目的在於挽救日漸走向衰亡的清朝政府,但他的科技教育實踐在某種程度上也推動了中國近代化的進程。

在封建社會,教育的總體特徵是教育與科舉緊密相連,科學與人文完全分裂。在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中,下層民眾要改變自己在社會中的等級,唯有通過科舉考試來實現。考試的內容多為四書五經、程朱理學等,脫離社會現實生活。長期的科舉教育體制已經令國人窒息。龔自珍、魏源、林則徐等人力主廢除科舉體制,培養新式人才。龔自珍主張國人學習「西洋奇器」以期國家強大;林則徐也認為應該變革教育內容,向西方學習,開眼看世界;魏源主張教育應更注重「經世致用」,國人應更多學習有實用價值的學問。他們的觀點和實踐是中國近代科技教育改革的先聲。而洋務派在大辦洋務的同時所設立的新式學校,則為中國近代科技教育奠定了基礎。曾國藩正是在這種背景下提出了自己發展科技教育的主張。

曾國潘認為應該辯證地看待西方國家在我國開辦的教會學校,他們一方面在我國輸入西方價值觀,另一方面也為我國培養了一批新式人才。實際上,這些教會學校是近代中國最早的真正意義上科技教育的承擔者,他們開設的課程不再局限於四書五經、程朱理學,增加了生物學、地理學、生理學、算術和其他各門自然科學,為中國培養了大批的新型人才。深受曾國藩賞識的容閎、華衡芳、李善蘭、徐壽等人曾是教會學校的學生,都被曾國藩委以重任,是中國最早的科技知識分子。

同一時期西方各國的科技教育則幾乎完全由國家來承擔。例如19世紀初,英國的懷特·布雷向議會提交正式議案,提議國家通過預算的方式來資助國民教育,1839年英國各級各類學校的經費投入和管理全部由國家承擔,而教育的內容則包括人文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的各類知識。隨著西方各國大學教育的不斷發展和成熟,西方的科技教育日益走上體系化、制度化的道路,科技文明一日千里。相對而言,中國則依然局限於傳統的「舊學」,新式科技教育僅是零星的點綴。在此背景下,曾國藩倡導科技教育,學習西方科技文化以利華夏的思想和實踐無疑具有時代意義。

當時的清朝政府已病入膏肓,民不聊生、農民起義此起彼伏、西方列強紛紛入侵併逼迫清政府簽訂了一系列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清朝政府處於內憂外患之中,政權岌岌可危。曾國藩憂心忡忡,逐漸認識到,國家之所以墮落到任人欺侮的局面,根源在於國家的科技水平低下、科技人才奇缺、武器裝備落後。要改變這種局面就必須學習西方的科學文化,加強國防力量,這就需要大量的科技人才,大力發展科技教育。

曾國藩是近代中國社會較早重視科學技術的人之一,他認為國家要強大,民族要自立,就離不開科學技術,必須通過教育來培養一批科技人才,建立和發展軍工企業,學習西方的造炮製船技術。因此曾國藩繼承和發展了魏源「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並將其發展為「師夷智以造船制炮」,將魏源和林則徐等人的思想付諸實踐,學習西方科技、舉辦近代兵工廠、造船制炮,增強國防力量,禦敵於國門之外。

曾國藩大力倡辦近代軍工企業,網羅科技人才。在安慶期間,他將懂得西方先進科技的徐壽、華蘅芳、容閎、徐建容等「皆以賓禮羅致幕下」,從事軍事技術的研究。後來曾國藩接受容閎的建議,與李鴻章一起建造了當時規模最大的兵工廠,即江南製造總局,華蘅芳、徐壽等人作為技術專家進行研究和生產指導。

在洋務運動開展日漸深入時,曾國藩逐漸意識到科技人才匱乏帶來的各種弊端。在購買洋槍洋炮和輪船並建廠仿製的過程中,離不開「洋匠」的辦理,不論是談判還是生產都要受制於人,因此曾國藩認為培養通曉「洋務」的人才異常重要。曾國藩培養科技人才,一是通過國家開辦新式學堂開展科技教育,以培養通曉西方科技文化的新式人才;二是通過派遣留學生,提升國人對西方文化的了解和掌握。

關於通過創辦學校進行科技教育,曾國藩認識到,我們在輪船的操控、生產的進行、武器的使用等諸多方面,都離不開西洋人的指導和控制。曾國藩深知中國不可能完全依賴購買外洋機器和全部聘請洋人來主持技術工作。為了使我國水兵和工人能更好地掌握輪船的操控和槍炮的使用與生產,需要對他們進行系統的培訓和教育。因而,容閎積極向曾國藩提出了合理的建議,即「於廠旁立一兵工學校,招中國學生肄業其中,授以機器工程上之理論與實驗,以期中國將來不必需用外國機械及外國工程師」。曾國藩對此非常認同,並很快籌備和部署在江南製造局內建造廣方言館和工藝學堂,聘請熟知西方科學文化的專家為老師,招收中國學生,結合操作實踐講授工藝技術原理,造就了國內第一代比較正規的機械工程技術人員。此舉也為其後不久由徐壽、傅蘭雅等人發起的創建格致書院積累了經驗。

對於留學教育,中國赴美留學第一人容閎建議派遣國人出國留學。曾國藩對此十分贊同,認為在江南製造局內建造兵工學校,對於科技教育來說無論在規模上還是教學內容上都不能適應洋務運動的深入開展,開創留學教育則可謂開創了科技教育的新紀元。1872年至1875年三年間,清政府共派出四批幼童赴美留學。雖然後來因頑固派強烈反對和經費困難而被中止,但曾國藩所開創的留學教育影響深遠,培養了以著名鐵路工程師詹天佑為代表的多位近代中國優秀的科學家和工程師。

曾國藩提出的「師夷智以造船制炮」,表明他不僅僅是要通過學習西方的船炮製造這種器物層面的技術,還要求國人學習西方人的「智」。換言之,國人需要逐步了解和學習西方文明中科學文化的內涵和最新成就,因為掌握科學原理是製造業發展的根本。另外,在製造軍艦和槍炮的過程中,也需要翻譯大量的外文資料。為此,在曾國藩的組織下於1868年成立了翻譯館,先後聘請了中國學者50人,外國學者9人參與譯書工作。至1912年,翻譯館共譯出241種西文圖書,涉及數學、化學、醫學、地質學、地理學、農學、機械工程、工藝製造、航政、法律、政治和軍事等方面。曾國藩組織的這一批翻譯家,可謂睜眼看世界的第一批中國人。他們所翻譯的西方科技文獻,一方面完成了科學原理的輸入,奠定了我國近代自然科學研究的基礎;另一方面則開闊了近代中國進步人士的視野,奠定了中國科技事業發展壯大的人才保障。

曾國藩能在當時經濟落後、政局混亂的情況下倡導向西方學習,培養科技人才,實屬難能可貴。科技創新需要有開放精神,更需要堅持自力更生的原則。不管是建立兵工廠還是成立兵工學校,曾國藩並不拒絕接受西方科技專家的指導和參謀,但他同時堅持培養中國自己的技術人才,以免中國的軍工企業長期受「洋匠」的控制。發展科學技術不能只注重科學技術的工具價值,更應重視科學原理的探索和科學精神的培育。在洋務運動中,曾國藩曾經非常強調引進西方先進的技術,建造輪船,建立兵工廠製造槍炮,使我國的國防力量由冷兵器時代進入熱兵器時代。但曾國藩同樣重視借鑒西方的「智」,他成立翻譯館,大規模翻譯西方的科學技術著作,讓國人了解西方的科學技術原理,培養科學精神,這在當時尤其難得。

(作者單位:湘潭大學哲學系)

原標題:曾國藩科技教育思想與實踐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責任編輯:黃琲 排版編輯:何迪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社會科學網 的精彩文章:

《經濟管理》2018年第3期
李建民:新時期上合組織面臨哪些新機遇、新考驗?

TAG:中國社會科學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