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寒食節前話醴酪

寒食節前話醴酪

終於等到你了

寒食節前話醴酪

陳全

寒食節快到了,不由得想起一種特殊的食物——醴酪。醴酪不僅是古代祭祀的必備之物,更是這一方土地上的人們在寒食節期間必不可少的一種食物。兩千年過去了,醴酪到底是什麼樣的一種食物呢?醴酪在我們現實生活中到底是否依然存在呢?帶著這個問題我們看一看史料是如何記載的。

《後漢書》卷六十一《左周黃列傳·周舉》中記載,「舉稍遷并州刺史。太原一郡,舊俗以介子推焚骸,有龍忌之禁。至其亡月,咸言神靈不樂舉火,由是士民每冬中輒一月寒食,莫敢煙爨,老小不堪,歲多死者。舉既到州,乃作弔書以置子推之廟,言盛冬去火,殘損民命,非賢者之意,以宣示愚民,使還溫食。於是眾惑稍解,風俗頗革。」意思是說,周舉到了并州來當刺史。太原郡有有禁火的舊習俗,緬懷介子推之死。也就是到了介子推去世的那個月,都說神靈不喜舉火,百姓每年這一個月要吃冷食,不能生火煮飯。很多老人孩子因為不能忍受冷食,每年要死不少人。周舉到任并州,就作了篇吊介子推的文章放在介廟裡,弔文中說盛冬不能吃熱的食物,就會殘損百姓生命,這不是賢人的意思啊,藉此向百姓宣傳,鼓勵他們不在吃冷食,漸漸百姓的困惑稍稍得以解決,漸漸風俗也就為之一變。

這段史實的記載,說明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太原郡,就有著為了紀念介子推而寒食一個月的習俗。今天看來是確實是不可思議的,初春的日子裡,春寒料峭,吃一個月的冷食是多麼難受的事情啊!但史料記載確有其事,可見古人對介子推的紀念是多麼的虔誠。

面對一個月寒食的考驗,我們的先人又是靠什麼度過這一難關的呢?晉代有位史學家叫陸翙,其著作《鄴中記》記載了寒食節期間百姓所吃的食物:「并州人俗以冬至後百五日,為介子推斷火,冷食作醴酪,煮粳米或大麥作之。」這裡提到的醴酪的做法是將粳米或者大麥煮出來。粳米是大米的一種,是我們現在也常見的食材,種植歷史已有6900多年,中國各地均有栽培。大麥在我國也是個古老的作物,據考證,早在新石器時代中期,居住在青海的古羌族就已在黃河上游開始栽培,距今已有5000年的歷史。

陸翙先生對醴酪的製作只做了幾個字的敘述,如果只是煮粳米或大麥的話,長時間食用這樣的冷食也會對身體有傷害的。所以單純的「煮」出來的一般冷物,似乎是難以人讓擺脫寒冷的。那麼醴酪究竟是什麼樣是食物呢?

▲圖源見水印

於是我查閱資料,發現了有關醴酪的幾種製作方法:

第一種做法是熬製糖稀。《歲華紀麗》是記述唐代風俗的志書,裡面對醴酪的記述是:「寒食作醴酪,以大粳米或大麥為之,即今之麥粥也。醴即今之餳是也。」也就是說:醴酪就是將粳米或者大麥煮,熬成湯,就是現在所說的「餳」。查詢辭海後得知,餳即是介休民間所說的「醯」,也就是糖稀,介休特產貫餡糖的主要原料就是糖醯製作的。我們知道人可以食用大量的糖分,來克服外界的寒冷,食用大量糖製品可以增加身體熱量,這在醫學界和營養學上都是認可的,因此我判斷也是可信的。歐陽修曾經對此種醴酪記述較多,「杯盤餳粥春風冷,池館榆錢夜雨新」;「多病正愁餳粥冷」;「已改煎茶火猶調,入粥餳為醴餳。」如此說來,歐陽先生所喝的醴酪是甜食,是可以驅寒的食物。

第二種做法是熬粥。《鄴中記》中還記述:寒食三日作醴酪,又煮粳米及麥為酪,搗杏仁煮作粥。孫楚祭子推文雲,「黍飯一盤,醴酪一盂,清泉甘水充君之廚。今寒食節物有杏酪、麥粥,即其遺風也。」這裡記述醴酪的做法是將粳米、大麥和杏仁一起熬粥喝,粳米和大麥含有大量澱粉,杏仁具有止咳平喘、潤腸通便的功效,這對於上焦火旺的春季還有著治療作用。說明這樣製作的醴酪更具有一種葯膳功效。蘇東坡曾經作詩云「火冷餳稀杏粥稠,青裙縞袂餉田頭」。唐代著名詩人韋應物也說:「杏粥猶堪食,榆羹已可煎。」看來這樣好喝的醴酪粥給二位詩人帶有了創作的靈感。

第三種做法是制酒。《舊唐書》25卷記載,「人生尚褻食,鬼神則不然。神農時雖有黍稷,猶未有酒醴。及後聖作為醴酪,猶存玄酒,示不忘古。」是說神農時期就有了糧食,但沒有製作酒,到了後來做了醴酪,就存了好酒,以示不忘祖先。歐陽修先生在《送楊辟秀才》詩中寫道,「天姿朴且茂,美不待追琢。始來讀其文,如渴飲醴酪。」讀文章讀到如渴如醉的地步,說明文章之妙。這裡記述的醴酪就成了一種酒,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米酒。考古發現,元代以前的酒是米酒,而不是今天所說的白酒(蒸餾酒),這種米酒的製作比較簡單,即將粳米大麥泡大、蒸熟後發酵後瀝出即可食用。試想,在寒冷初春,每天吃著冰冷的食物,喝上點米酒不僅可以驅寒健體,更有一種愜意的味道吧!

大家可能要問,這麼多方法製作醴酪、這麼美味的食物,怎麼會在今天突然不見了呢?筆者以為,醴酪在山西還是存在的,只不過它隨著時代的發展進行了演變,它還依然在我們的身邊,不遠不近,不離不棄。

山西地處游牧民族和中原地帶的交織區域,中華文化的包容性在這裡顯露無遺。特別在我們的家鄉介休,無論從張壁古堡的可汗廟,還是溫家溝鮮卑人「乞伏基」墓誌,都可以看到多民族文化的求同存異和兼收並蓄。介休人不僅能與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處,更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鑒其他外來文化的積極成分。這種包容性在醴酪的演變中可見一斑。

——《齊民要術》插圖

熬制的醴酪產生了餳,餳在介休人長期的勞動實踐中誕生了新的食物——貫餡糖。用餳將白糖、青紅絲、核桃仁、瓜子仁、葡萄乾等輔料包裹其中,讓其營養成分更加豐富,口味更加多樣,至今還是冬日裡人們的最愛。至今介休連福鎮的貫餡糖製作工藝還是晉中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呢。

發酵後的醴酪製作成了米酒,加花椒水、木瓜、黃芪、党參等中藥,製作為「木瓜黃酒」,一直是介休女人坐月子補氣補血的佳品。你看,民國初年義安村「咸亨涌」酒坊的「木瓜酒」曾在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拿了銀獎,為國爭光不可小覷。可惜這酒的製作方法幾近失傳,還需要吾輩努力挖掘才是。

寒食節就要到了,按原始的辦法製作的醴酪還會不會重見天日,成為我們懷念介子推的祭品呢?不會吧,復古是沒有必要的。演變後的醴酪會不會成為我們餐桌的新寵呢?傳承發展是必要的,我真心期待圍繞醴酪衍生出一道道的佳肴,請嘉賓雲集,讓歷史的味蕾在時代的舌尖上舞蹈,在眾生的舌尖上陶醉,敲響面向未來的洪鐘大呂。綿山上點燈,汾河裡競渡,三月三趕著我的小毛驢,吼一曲干調秧歌,醴個醴醴酪。

陳全,號後廬主人,男,1972年生,介休市體育運動中心科員。晉中文化促進會理事、介休市文化促進會理事、介休市作家協會副主席,著有長篇小說《張蘭老曹的古董人生》。

——作者簡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知彼 的精彩文章:

舊年與新年 郭照輝
鄉親們如「集市」一樣陌生!

TAG:知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