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應台:如果你把孩子盯太緊,那你就成了Ta的絆腳石!
嘮叨是病,要改了,老鐵們!
你知道反覆嘮叨,聽多了孩子會怎樣?
——心理學上有個詞叫做「超限效應」,即因刺激過多、過強和作用時間過久而引起心理極不耐煩或反抗的心理現象。
凡是有孩子的家庭都存在一種「超限效應」,叫做父母對孩子的溺愛式或糾錯式嘮叨,出於為孩子好,對孩子期望高的父母心裡。
正是出於這樣出發點的嘮叨,終究有1天會導致孩子——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對立中爆發!
——你不停的嘮叨,會讓孩子負擔滿滿,改改吧老鐵們,教育和叮囑應該有更好的方式!
1
這有1個26歲的大孩子被嘮叨到爆發了!
你可別再去積累嘮叨的爆發力了!
26歲小伙被母親多次逼婚,狂躁不安患上精神障礙:
畢業4年以來,26歲的小伙一直活在媽媽和親戚朋友的碎碎念中,如今不堪重負,患上情感性精神障礙,狂躁、衝動、情緒不穩。
這是長期壓抑的結果,面對逼婚,小伙一直的態度是:
看著媽媽著急,我心裡再抵觸都會憋著;
碎碎念得想抓狂,到了逢年過節越發痛苦;
每次想發作時又強迫自己忍住,只好躲開。
本因找不到對象而憂愁,母親關愛式的嘮叨無異是在他傷口上撒鹽!
除了感情,媽媽還強勢對他的生活、工作指手畫腳,就連穿啥、吃啥都要反覆嘮叨。終於有一天,媽媽的嘮叨逼「瘋」了孩子。
這種嘮叨,不是愛,而是枷鎖。
——事實證明,苦口婆心,在孩子眼中就是一種魔咒。
2
這有1個8歲的孩子被嘮叨到爆發了!
你可別再去積累嘮叨的爆發力了!
8歲男孩屢教不改,屏蔽媽媽的叨叨道理:
媽媽看到8歲兒子拿著玩具槍瞄準鄰居家窗戶,大聲叫道:「瑞瑞,過來,我有話跟你說。」
——瑞瑞把槍放下,慢慢走過來。
媽媽說:「親愛的,你知道的,我們給你買玩具槍時說過,它有危險。你可以去地下室去玩,不會傷到人或者打破東西。對嗎?」
——孩子一臉無辜,什麼也不回答。
媽媽問:「你知道玩具氣槍可能會打破別人家的窗戶嗎?」
——孩子只是揚了揚眉毛。
媽媽又說:「你想想,寶貝,這些子彈出膛的時候很有力量,如果真的瞄準了,肯定會把窗戶打爛。你並不想這樣做,不是嗎?」
——孩子垂下眼晴,依然不說話。
「總之,寶貝,你知道如果你打爛了別人家的窗戶,我們就得賠人家錢。你不希望發生這樣的事情吧,對吧?」
——孩子看了看媽媽,還是什麼都不說。
「那你就去地下室玩吧?我想那裡肯定好玩。
——孩子點點頭,晃悠著雙腳說:「我想去外面玩。
「好的,兒子,但是槍要留在屋子裡,好不好?」
——「好吧。」孩子不情願地聳了聳肩。
幾天後,媽媽又發現孩子在很近的距離射擊瓶子和鐵罐…
愛嘮叨,實際上更多是父母無意識的需要,輸出的通常是強迫和控制。對孩子無效,還可能起到反作用,甚至會出現無法挽回的局面。
——孩子最反感父母"嘮叨",你越嘮叨,孩子越對著干!
3
還有很多孩子,都被不同的嘮叨到爆發了!
你可別再去積累嘮叨的爆發力了!
↘2018年,遼寧本溪,10歲男孩受不了爺爺每天的「監督」和嘮叨,零下20多度的冬夜離家出走,一個人拿著手電筒在鄉間道路上行走了兩個多小時,正準備上山過「荒野求生」生活時被找到。
2個小時,農村的道路沒有路燈,但為躲開嘮叨,10歲的孩子卻一點也沒害怕。
↘2015年,浙江義烏,劉先生和往常一樣送13歲的兒子上學,由於最近幾次模擬成績不理想,一路上,劉先生邊騎車邊跟兒子嘮叨,讓他努力學習。正當他說得起勁時,坐在三輪車後面的小意突然縱身跳下車,跑了幾步,二話不說一頭跳進了路邊池塘。搶救了十幾分鐘終究沒能救回。
望著兒子,劉先生悲痛欲絕,「如果再給我一次機會,我一定再不說他了……」
↘2015年,寧波12歲女孩被母親說了幾句後,跑到陽台,翻出護欄從5樓跳下。父母跟孩子的關係一直很緊張,導致孩子不願與父母交流,在性格上形成了偏執、極端的性格。
面對重傷的孩子,父親徐先生表示:「我心裡還是更願意相信她是滑下去的。」
——不停的嘮叨和不同的嘮叨會在孩子心理生根發芽,當某一天根深蒂固,碰到導火索,就會突然發作!
4
嘮叨是關愛,
卻是孩子眼中最大的毛病!
但在「你眼中的父母」調查問卷上,13歲的男孩在「父母最大的毛病」一欄里,毫不猶豫地在「嘮叨」上打鉤。在「你希望的父母是什麼樣」一欄里,他鄭重地寫下「不嘮叨」三個字。
在169名參與調查的學生中,竟然有112名學生將父母最大的毛病鎖定為「嘮叨」。
每次上學都叫我小心點,天天如此,每次說很多遍。
做錯一點小事就說我,一說就幾個小時。
有一次我起床晚了,媽媽就在床邊嘮叨半天。
有一次考了全年級最後一名,爸爸對我說教了整整7小時。
有一次我把墨水打翻了,爸爸罵了我好久,一直用粗暴語言。
有一次他把我送回學校,一路上都在說要我把成績提高。
沒有經過審視的人生,是不值得過的。By蘇格拉底
——其實,家長和孩子都沒有錯,可能你只要注意:少重複或多變化些叮囑的方式,一切都會是那麼的不同,但切記不要不停的重複1個動作!
寫在最後
記得龍應台曾說過一句話:「如果你把孩子盯得太緊,那你就會成為Ta的絆腳石。」不知道你是否同意這句話?
在教育孩子的漫漫長路中,你覺得自己嘮叨嗎?有沒有某一天突然意識到啰嗦對孩子沒用而採取其它教育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