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終於退出了同學群」
在這個信息時代里
下面這個圖大家一定不陌生
這是我們經常使用的社交軟體,它讓我們相隔萬里也能立刻知曉對方的消息。曾幾何時,我們活躍在各自的同學群里:「求大佬剛出爐的作業copy~」、「你們發現了沒有,那誰今天的新髮型囧爆了!」、「那個老太婆講課也太能嘮叨啦!」……
不知不覺中,同學之間那些年的同窗情誼在我們的心中生根發芽,這就是同學群存在的意義。
後來大家各自畢業,同學們緬懷不舍這曾經珍貴的嬉戲時光,嘴裡說著永遠不忘記,尚且年輕稚嫩的孩子們,還沒能道別夠就各自奔向自己的未來。
01
起初同學群里還經常有同學們各自的吐槽,或是關於新環境,或是關於新舍友,或是關於新同學……大家迫切地希望從群里得到想要的存在感,認同感和優越感。
可是到了後來,這個群像是熄了燈的房間,沒了聲響,它悄無聲息。有時候閑著無聊發一句信息,半天沒人搭理。偶爾會有幾條複製粘貼或者調查問卷,消息的最後一句總是:麻煩大家幫下忙啦,謝謝!
小杜的高中同學前幾天也開始聯繫他,他們聊得很開心,緊接著就有個邀請信息,小杜一看是同學邀請的,二話沒說就進去了。進去之後,小杜真是大跌眼鏡,裡面居然是專門發放優惠券的水群。進群之後,那名老同學就招呼了他幾句就沒再聯繫過他。
小杜終於算是看明白了整個事情的來龍去脈。老同學原來這是有事相求才跟他聯絡的,他的心一下子跌到了谷底……
同學群似乎從畢業開始就變了味道。我們中有些人似乎把同學群當成了尋求各種資源的跳蚤市場,他們發言只是為了達到某種目的,目的一旦達成,他們就「功成名退」地隱匿起來,等下次再有需要再一次浮出水面。
從他們那客套和生分的發言中,你再也找不到當年半點的同學情節,有的只是利益化的試探和寒暄。沒人再去主動聯絡感情,大家都是有事相求。於是很多人都咬了咬牙,退出了群。
02
前幾天小米在高中同學群里po出了自家新生兒的照片,同學們都紛紛祝福了她,有個人卻偏偏來了一句:這麼早就結婚生孩子,以後還能有什麼出息?就是這麼簡短的一句話,全場變得寂靜,沒人再出來說話,好像此刻說什麼都是尷尬。
而作為當事人的小米卻顯得非常冷靜,她什麼也沒說,只是默默退出了群。群管理把小米退群的消息第一時間告訴了大家,有人才站出來說,也許她只是想和我們分享一下當母親的喜悅而已,為什麼要這麼針對呢?然而面對他的,又是一片死寂。
我們不得不承認也不得不面對——這時代變了,這人也變了,我們有了自己的三觀,三觀不同的人這麼不適合相處啊。
就像我們在宮崎駿大師的電影《千與千尋》中無臉男,他是真的想要和千尋交朋友,可是因為他和千尋的三觀不同,千尋儘管表面上很友好地對待他,事實上內心卻是畏怯的,她知道他們不是真正的朋友。
03
但是小編想說,同學群就像一個曾經一起生活過的村莊,同學們曾經一起生活過,打鬧過,不管現在是怎樣的人去樓空,但是這裡至少曾經熱鬧過,別輕易退群。
可能有的人要說這是一種道德綁架了,可是仔細想想這算什麼綁架?也許我們現在三觀不同了,不能跟以前一樣玩到一起去了,可是我們至少曾經玩到一起過,曾經有過共同點。
如果有一天你在同學群里感到歡快,就去盡情宣洩,無邊地回憶;
如果有一天你覺得同學群已佔據了你太多的精力和時間;
如果有一天群中的言談也隨著回憶的枯竭、無趣的泛濫,漸漸變淡變淺,直至最後只剩下個別人慣例般的問候,或發出幾條無關痛癢的獵奇,甚至索然無味的段子……
你也切莫失望,因為這就是「泡影效應」,是人與人之間感情的經緯界限,是早已透明的相互疲倦。
我們雖然不必指望用群去聯絡關係好的同學們,但是同學階段的意義不同於其他群體,不管喜歡與否,它是你人生中為時不短的一次共同經歷,至少你無法回到過去重新擁有它。再者如果你連一個對自己生活毫無影響的同學群都容不下,你還能夠容下什麼呢?
最美好的是,在那個常年死寂的高中群里,當有同學突然振臂一呼說要聚會時,大家紛紛響應,出席聚會的同學過半,氣氛融洽美好。
你會發現,那個看似死寂的同學群,就又像一個永遠不會滅燈的房間,你可以永遠不回去,卻不必去熄了它的燈,因為不知道何時,這盞燈都會給你帶來一點久違的溫暖。
退出同學群之後,我們真正失去的將不只是一個安安靜靜的群,那些年我們一起經歷的青春歲月將無處安放。我們把回憶的證據都清零,是該有多討厭那些年的酸甜苦辣呢?
比起退群,我們不妨把這份回憶設置成免打擾,就像《追光者》里唱的那樣:「我可以跟在你身後,像影子追著光夢遊;我可以等在這路口,不管你會不會經過」。
▍來源:青糰子
※2018女生的標準體重
※《中國有PPT》竟然真的拍出來了哈哈哈哈哈
TAG:in大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