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個字,你得用一生去註解!
研讀文字史,始終浸漬在別樣的情緒里,那就是:古人仰止於文字,我仰止於古人。唐代書畫家李嗣真在一篇書論中寫道:「昔倉頡造書,天雨粟,鬼夜哭」。意思是說,在文字誕生之際,天空下起了救命的糧食,群魔嚎哭不止。這是把文字的地位上升到了神量級。如此神聖的漢字,當然值得人們去解讀和敬畏。難怪書法家田蘊章說,在他們家族裡,一旦將字寫到紙上,就視為尊貴,絕不能丟棄到地上,任人踐踏。
先不說漢字的問世多麼神奇詭異,單就每一個漢字,都有讀不完的學問,這卻是實事。說古人造字付予了大智大慧,一點也沒有虛誇。我們不妨採用抽樣法,隨意選定常掛在嘴邊的「謙遜」二字來予以詮釋。你會發現,這並非易事,也許耗盡一生精力,都難以窮盡它的深刻含義。
《說文解字》里說,謙,敬也,從言兼聲。可以看出,「謙」是個形聲字,「言」作為偏部,表示字義,它告訴人們,要做到謙恭,首先是語言上的敬讓。「兼」是表示字音的旁部,卻遠遠沒有那麼簡單。漢字的聲部,並不一定標明了一個字的準確讀音,往往僅指明發聲方向,也就是現在所說的韻母,或韻母的一部分。所以古人將其稱作「聲」,而不叫「音」。這樣看來,可以作「謙」字聲旁的文符很多,卻為什麼偏偏選上這個「兼」字呢?因為《說文解字》又說,秉持一禾,兼持二禾。意思「秉」是手上拿了一把禾苗,「兼」是手上拿了兩把禾苗,這兩個都是像形字。當手上只拿一把稼禾時,可能完全屬於自己,不妨做到旁若無人,緊緊把持,無可厚非;那麼,手上同時握著兩把稼禾,有一把可能是別人的,就得反覆掂量、權衡了。從謙讓的角度上講,應該盡量委隱自己的一束,而突出別人的那一束,最起碼要做到平身等位,如此才能一團和氣。
現在再來看看對「遜」字的解釋。《說文解字》說,遜,遁也,從辵孫聲。原來「遜」竟是逃跑躲藏的意思。按照創造「謙」字的軌跡去猜測,原來古人拿「遜」告誡人們,為了表示自己與世無爭,應該像孫子一樣隱匿起來,這種說法似乎是個笑話,卻不完全胡謅亂扯,前人的訓詁之語里,就有「卑下如兒孫」的話。
辭書的註解,只是一堆文字而已,說不上難。拿一生去實踐,才是根本要義,也會有幾分難。在中國,幾千年「克己復禮」的教化,孕育出了燦爛的和合文化,其中最實用的還是謙遜的品質。一個弱者,似乎擺不出驕橫的姿態來,人們大概也不在意他表現出了幾分謙遜;但越是強者、高人,就越有可能因為不夠謙遜而跌跤子。倉頡在神嘯鬼鬧中給人類打造的行為標籤,一點都不是鬧著玩的。即便說謙遜得天下,驕橫失江山,也毫不為過。歷史上,此類例子很多。農民出身的劉邦,原本是個粗人,但悟性了得,只要高人一指點,就明白了謙遜的極端重要性。據《史記》記載,酈食其看到他的非凡氣象後,想去對他作一二引導,可劉邦坐在床上,讓兩個美女給他洗腳,顯得驕矜傲慢。酈食其也以傲治傲,給他來了個不拜直言:「足下必欲誅無道秦,不宜踞見長者。」一句話點中了要害,劉邦立即恭敬讓坐,虛心求教。從此,大漢的這位開國皇帝,懂得了禮賢下士,網路英才,以致擁有天下;反觀項羽,雖有「力拔山兮氣蓋世」的王風,勢力遠遠超於劉邦,卻因為「自矜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以致敗北。
當然,謙遜應該有個度的問題,似乎不是越卑下越好,見誰都像孫子一樣逃匿起來,難免不像個瘋子。常常聽到有人說「過分謙虛等於驕傲」,大概就是這個意思。裡面包含有一定的哲理性,在儒家思想中,應該叫作中庸之道。這就是中國人做事的智慧,不偏不移,恰到好處。謙遜在很多時候,是人與人相處的潤滑劑、調味品,卻不一定放之四海而皆準,在一杯牛奶里放勺蒜泥,味道就不一定可口。無底線的謙遜,有時甚至鬧出笑話。
歸納起來,在有些事情上,必須適度謙虛,甚至不言謙虛。一曰:救人危難之時,要勇往直前,避談謙遜。把謙遜作為逃脫的借口,似乎不是這個美麗辭彙的本意;二曰:身行孝悌之際,多幾分擔待,少言謙遜。父母兄弟,有恩於自己,他們不圖報達,即便在其需要攙扶的時候,也未必伸手。這個時候,還談什麼謙遜呢?三曰:接受選拔之機,應顯露賢能,慎作謙遜。平日里,謙遜待人,是自己成長的需要,唯有謙恭,才能取他人之長,被自己之短,也能贏得同僚的信任。好不容易成熟了,將委以重任,就應該以自己的信心,築牢上司的信心。假如在面試席上,滿口謙遜之詞,誰還敢任用你呢?我曾做過較長時間的組織、人事工作和公務員考官,喜歡在任用談話時聽到慷慨陳詞。對於那些磨磨唧唧、不敢正視的人,常常會在心裡獎賞一個難以出口的評價:扶不起的阿斗。
另外,在這個提倡創造的年代,似乎也應重新審視謙遜的品格,誰敢於衝到浪尖上,誰得到的尊重就會更多。這是我把在創造漢字和時代精神上的感受熔為一爐,以作此文的動機。
2017年11月12日於墨童村
您可以將此文分享到你的朋友圈,留下你的人情!
您可以關注公眾號「胡廣平藝巢」,留住我的友情!
TAG:胡廣平藝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