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中國製造強國綜合指數首次下滑,原因在這兒……

中國製造強國綜合指數首次下滑,原因在這兒……

中國工程院《2017中國製造強國發展指數報告》(下稱《報告》)2日在北京發布。經過測評,中國的指數自2012年以來,首次出現下滑。中國要想實現由製造大國向製造強國的轉變,任重而道遠。

中德工業4.0智能製造實訓基地教室。中新社記者 賀俊怡 攝

此次發布的《報告》,是繼2014年和2016年後中國工程院第三次正式對外發布。通過指數測評,《報告》指出在世界9大製造強國中,美國持續大幅領跑各國,處於第一方陣;德國和日本穩居第二方陣,特別是日本實現了2012年以來的觸底反彈;中國列第四位,處於第三方陣。

引人注目的是,自2012年以來,中國的製造強國綜合指數首次下滑。《報告》項目組組長、中國工程院院士朱高峰說,引起中國指數下滑的因素是: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大幅下降,生產價格指數(PPI)持續為負,國際市場不景氣導致出口下降。「這三大因素同時作用於我國製造業,大大拉低了我國在全球製造業中所佔的市場份額,造成了2016年我國指數首次下滑。」

但也不要把下滑現象看得過於嚴重。項目組做了一項測算:如果2016年的匯率不下降,依然保持2015年的匯率水平,則中國的製造強國綜合指數與2015年的相比不但不下降,而且還會有所上升。

此外,本次列入統計的世界9個製造強國或大國的綜合指數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波動,情況差異較大。而中國儘管在綜合指數上同比有所下降,但中國依然是9國中指數值增長最大的國家。

項目組所開展的製造強國綜合指數測評是否客觀?

機械科學研究總院裝備製造業發展研究中心是項目的承擔單位之一,該中心負責人吳進軍告訴科技日報記者:製造強國戰略研究是2013年啟動的,項目組50多位院士和100多位專家經過一年多的研究和廣泛徵求意見,確定了指標體系的指標構成、權重等,包括規模發展、質量效益、結構優化、持續發展4個一級指標,18個二級指標、上萬個基礎數據。數據均採集于于世界銀行、世界貿易組織、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及主要國家統計局等權威機構。測評工作均基於該指標體系開展,雖受制於主要數據源的滯後(一年以上)及事後修正,導致我們的測評結果滯後一年,「但卻保證了《報告》的客觀性、科學性和權威性。」

細分析《報告》是有喜有憂。

中國製造在「規模發展」上,2012-2016年指數值和佔比均為世界最高,這說明發展趨勢的持續性。然而這種大規模發展,並沒有伴隨著質量效益、結構優化、持續發展(即創新能力)三項的大發展。製造業全員勞動生產率雖有明顯提高,但與美、德、日等相比仍差距巨大,製造業增加值率、高技術產品貿易競爭優勢指數等指標均出現下滑。

朱高峰院士指出,中國經濟向高質量發展的轉型仍處在起步階段,「製造業總體仍未擺脫規模拉動的路徑依賴,由數量擴張向質量提升的轉變將是一個較長的過程。」

「中國製造由大國變成強國有兩個瓶頸:一是質量的提升,一是創新能力的加強。」中國工程院院長周濟說,工程院開展製造強國戰略研究,這裡的「強」字有兩重含義,它首先是個形容詞,我國已經是製造大國,要努力變得更強;其次,這個字又是個動詞,要通過製造業的強大,使我們的國家更強大,「製造強則國家強」。

來源:科技日報

編輯:朱麗

審核:管晶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技日報 的精彩文章:

光有顏值遠不夠!美科幻戰艦作戰面臨「有炮無彈」尷尬境地
多幅老照片首次公開!中國航天員中心50歲生日快樂

TAG:科技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