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春花春華,往事知多少

春花春華,往事知多少

也就是這一兩周的時間,北京一下子結束了漫漫寒冬,春天倏然而至。可還沒高興太久,隨著氣溫陡然升高,春天又戛然而止。春天雖短暫,但仍然可愛,最重要的原因,恐怕就是那些盛開的春花了:明城牆遺址的梅花、元大都遺址的海棠、植物園的桃花、玉淵潭的櫻花、潭柘寺的玉蘭……光是看見這些地點和花名,就好像已經逃離霧霾天,置身明媚鮮妍的花海了。

地球上有三十多萬種能夠開花的植物,可人類卻只對其中很小一部分情有獨鍾。無論是中國的牡丹、梅花,日本的櫻花,還是西方的鶯尾花、鬱金香,從古至今一直吸引著人們的目光。讀讀古詩文,就知道古人們對花有多著迷瘋狂,春日花開時,有「若待上林花似錦,出門俱是看花人」,有「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也有「陌上花開,可緩緩歸矣」。

不知道讀者有沒有注意到,同樣是記述這可人的花朵,有時候用「花」字,有時候用「華」字。「花」字的例子不再多說。「華」字的例子呢,成語有春華秋實,詩句有「山有扶蘇,隰有荷華」、「桃之夭夭,灼灼其華」。花字和華字之間,到底是什麼關係呢?

翻開《說文解字》會發現,本來沒有花,只有華(華)。華字本有個草字頭,可以看出華和草木之間的關係。《說文解字》解釋華的本義是「榮也」。「榮」又如何理解呢?《爾雅》里說得很詳細:「木謂之華,草謂之榮,不榮而實者謂之秀,榮而不實者謂之英。」就是說,木本植物開花叫做華,草本植物開花叫做榮。所以《詩經》里說,「灼灼其華」,枝頭的桃花是「華」;而「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草的盛衰就對應「榮」和「枯」了。真正使用的時候,區分並沒有這麼細緻,榮華二字可以並舉換用。我們常說富貴榮華,榮華二字就是這麼來的;成語華而不實,翻譯成大白話就是只開花不結果,可以說很接地氣了。

花字是今天的常用字,其實是個六朝後才有的俗字。《魏書》記載,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在始光二年(公元425年),因為「篆隸草楷,並行於世。然經歷久遠,傳習多失其真,故令文體錯謬,會義不愜」,所以新造了千餘個漢字。根據《康熙字典》的說法,「花」字就在這千字之列。可惜現存的史料沒告訴我們這些新造字到底是什麼、花字是否位列其中,但花字在六朝後才出現,已經得到廣泛認可。

由此來看,華和花是一對古今字。華字歷史更悠久,是古字;花字雖然也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但仍屬「後起之秀」,是今字。先秦兩漢的文獻中,多用「華」字。光是《詩經》里出現的,就有「荷華」(荷花)、「舜華」(木槿花)、「苕之華」(凌霄花)、「唐棣之華」(扶蘇)等等。隨著字義的演變孳乳,華字從花朵這個本義出發,衍生出了華美、繁華、精華、奢華、年華等含義,又承擔起代表中華民族的重任,還把華山的華(本寫作崋)包攬了過來。隨著華字「兼職」越來越多,索性製造了一個分身「花」,分擔表示花朵的含義。

如果先秦兩漢的文獻中,出現了「花」字,多是後人修改加入的;六朝之後,花字先是替代了口語中的「華」,隨後也慢慢佔領了書面語「華」的領地。南唐李後主寫詞時,也是「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而非「春華秋月何時了」。時至今日,我們只有在成語「春華秋實」、「華而不實」中才會使用到華的本義,其他表示花朵的情況,一概用花字表示。

王安石在《游褒禪山記》里,記錄了這麼一件事。王安石遊覽華山(即褒禪山)的時候,發現地上有塊倒了的石碑,其文漫滅,獨其為文猶可識,寫著「花山」。原來華山不叫華山,而應該叫花山,「今言華如華實之華者,蓋音謬也。」看到這文字漫滅的石碑,王安石感慨道:「古書之不存,後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何可勝道也哉。」由此卻可以說明,在唐宋時期,花和華的讀音接近甚至相同,難以區分,所以才產生把花山當作華山的謬誤。

長居北京的晚明文人袁宏道,專門有篇文章談賞花的門道。按照季節氣溫,他把花分為溫花、暑花、涼花、寒花,分別對應春夏秋冬四個季節,需要配合不同的時機情境,不然「皆為唐突」。賞春花呢,得「晴日,宜輕寒,宜華堂」,意思就是天氣得晴朗,溫度得微寒,場所得華美。按照這樣的標準,近日的北京霧霾不散、沉悶燥熱,實在不適合賞春花。話雖如此,花是不能不賞的。僥倖探到幾分春色,總好過閉門不出、與整個春天擦肩而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北京市旅遊政務網 的精彩文章:

收藏就要藏出文化
香奈兒開遊戲快閃店劍指年輕人

TAG:北京市旅遊政務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