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生大地 心之震顫:李兆虯《故鄉人》《山之東》
---------------------------------
看兆虯的畫,讓人感受到震撼和感動。他的畫,像刀刻,像雕塑----是用滿腔的熱血和淚水,和著故鄉的泥土揉合而成的。它,直擊你的內心。
===========================
我畫《故鄉人》
三叔和他的牛 180x194cm
三十年前,當我作為一個地道的農民在高密農村老家種地或進城打工時,對社會懵懂無知,對未來充滿著無限幻想。只有一點很明確,假如有一天能離開這塊土地,我絕不再回來。然而,當穿上軍裝兩年後,重返故鄉的時候,我的心情竟是那樣的激動。
故鄉人--鞠志寶
當看到手指上纏著膠布滿身塵土的父親,反手捶著腰眼滿頭麥芒的母親時,我語無倫次,眼含淚水——為什麼我的眼裡飽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兒時的夥伴從遠處飛奔過來,我也快步迎上去,結結實實地撞了個滿懷。我的老師叼著我敬上的煙捲,深咽輕吐,滿足愜意時,我感到了一種莫名的壓力和責任。
故鄉人-李鴻義
現在回想起來,那就是故鄉對一個人的制約。對於生你養你,埋葬著你祖先靈骨的那塊土地,你可以愛它,可以恨它,但你無法擺脫它。那是你的「血地」。尤其對於我這樣一個二十幾歲才離開家的人來說,思想觀念已鈣化成型,方言土語將終生難改,你歌哭於斯,感受過痛苦,享受過歡愉,宣洩過仇恨,表達過情愛,這一切一切已深入骨髓,你刀刮不掉,石磨不褪了。
故鄉人-白玉蓮
打從那時起,我畫過工農商學古今中外天上地下各色人等,然而,隨著年齡閱歷的增長,情況就慢慢地發生了變化。如今到了知天命之年,思路漸漸明晰了起來。山東藝術學院的岳海波老師講過,從現在起,要把每一張創作當成生命中的最後一張畫來畫,那會是你最想畫的,就有可能畫好。
故鄉人-王月蘭
那麼,我畫什麼?方方面面依次排除,最後剩下的,就是故鄉,唯有故鄉了。雖然身居鬧市,但我的精神已回到故鄉,我的靈魂寄托在對故鄉的回憶里,失去的時間突然又以充滿聲色的畫面出現在我的面前。我不知道,就在我做著遠離故鄉的努力的同時,我卻一步步地不自覺地向著故鄉靠攏。也曾畫過各個行業的林林總總,戰場、士兵,機器、工人,汽車、時尚女,雖說也曾動情地投入過,但總有一種「隔」的感覺,而一想到故鄉,那些場景,那些鄉親便奔涌而來,如在目前。
故鄉人--來福
他們個個精彩,形貌各異,妙趣橫生,每個人都有一串故事,每個人都是現成的典型人物。莊稼地里,打穀場邊,飼養棚里,槐樹底下,熱炕頭上。。。。。。移步換景,和諧生動,取之不盡,用之不竭。這張還沒畫完,下一張的想法又有了。思維活躍,激情飽滿。有了這種創作狀態,夫復何求?
故鄉人--周麗娟
如果沒有當初的出走,自己仍然置身故鄉時,那麼,那裡的一切都是爛熟的景色,絲毫不能顯出它的價值。所有的男女老少,都和自己有著各種因素的牽纏,也看不到他們的與眾不同。當我離開故鄉,再反過頭來重新打量他們時,想像中的藝術的美好就產生了。儘管現在的故鄉已全然不是我兒時或想像中的故鄉。
麥子.麥子 180x291cm
接下來,我將繼續我的故鄉之旅,畫自己想畫的畫,說自己想說的話。唯心是瞻。盡量地排除其他因素的干擾,避免浮皮潦草,追求深刻含蓄,把自己對生活的感悟,對藝術的認識,加進去,完成我自己心中的故鄉的重建。
李兆虯 2009.9.10
=====================
《山 之 東》
-----我的故鄉人,我的生活
以美的藝術形式去表現現實生活中最普通的具象事物,這是著名人物畫家李兆虯一直以來的審美取向。他經常說自己就是「莊戶人」,正是這種純真質樸的「莊戶人」情結,讓他的藝術感悟與現實生活交融在一起,釋放著人性真實的美。在李兆虯最新創作的《山之東》作品中,他以生活的厚重經歷為題材,並將民間版畫剪紙藝術融入其中,賦予了「筆墨當隨時代」以新的藝術內涵。
李兆虯:這件作品是為自己而畫的,取名為《山之東》,想要表現的就是我內心對於家鄉的情感。每每觸及家鄉的思緒,就會有很多景物人物浮現在眼前,彷彿就是昨天剛剛經歷的一幕幕生活場景,又感覺自己正在他們當中忙著春播秋收。無論在何時,我都清楚的知道自己始終是一個莊戶人。高中畢業後,沒有上大學的機會便回家務農兼當民辦教師。22歲我參軍入伍,到如今屈指算來已離家鄉三十多個年頭。可是鄉音難改,很多思想觀念也已烙印在心中。很多時候,我會卡著點看天氣預報,一是可以注意第二天的天氣,好安排自己的衣著和工作,更主要的是想看看家鄉有沒有下雨,如果長時間不下雨,我會感覺到一種焦慮和煩躁,總感覺自己的心還在故鄉,故鄉人的喜怒哀樂就是我的喜怒哀樂。
我已經在城市生活這麼多年了,卻依然保持著故鄉的那種心境。總感覺我的根依然在那裡,正是這樣思源的情感,我更加深刻地體會到了孫犁之於荷花澱,老舍之於北京的那份情感。那油光光的鐵杴,鐺鐺作響打鐵的鎮子,偶爾在電視或影像中出現的木犁,都會將我的記憶拉回到故鄉去,這些承載了中華文明的大器件,讓我折服於歷史的厚重,折服於歷代故鄉人智慧的精華。
看一張畫的好與不好,人人都有發言權。說一個畫家的高與低,則更是見仁見智。然而,作為畫家本人,對自己和他人的作品,就不應該模稜兩可了,是有一個明確的底線的。這個底線,就是對造型的認識,對畫面造型的認識和表達。而這對繪畫來說是至關重要的,它直接影響並決定一幅繪畫作品,甚至是畫家本人整體的風格和品位。不斷地提高對造型的認識,是一個畫家的首要任務。如果對造型的好壞不清楚,不敏感,甚至始終停留在原來的造型觀念上,就不會長進,將難免有被淘汰的可能。我們所應該做的就是,不斷地對繪畫傳統深入研究,結合現代繪畫的理性分析方法,在認識上改變先前傳統造型程式化的理解,不再去關注單純的一筆一划那些外在的東西,不去追求那種表面上的真實,注重表達精神上的真實,即內心情感的真實。這樣產生出來的作品,才能真切感人。
在這件作品中,我以厚重強烈替代了過去那種輕描淡寫的表現方式,借鑒了版畫的一些形式,在畫面中有強烈的黑白灰對比,並對人物和景物打亂了時空進行疏與密的組合。雖然是寫實手法,但是具體到某一人或物又不是寫實的,是一種模糊的。模糊,朦朧,影影綽綽,似有若無。留給觀賞者一個領悟、選擇和咂摸的彈性空間,我覺得這是一種高級的語言技巧。是為了達到一個特定的美學效果而百試不爽的修辭方法。不窮盡自己所欲言,讓接受者在接下來的空間里任意想像,發揮。我們的語言表現力是很有限的,要準確地表述一個具體的事物是一件費勁並很難的事,而要表述思想、情感,難上加難。對於這類抽象的東西的描述,則必須是模糊的。
清晰的繪畫叫標本挂圖。思想情感越內在,實際的表現上就越模糊。沒有模糊就沒有藝術,沒有模糊就沒有美。所謂的「朦朧美」大概也就是這個意思。這樣的一幅畫,不同的人看就會有不同的理解與感受,且常看常新,永遠的不定式。需要說明的是,模糊,不是含糊、含混,含糊是表達不到位,思想意識混亂,或信息不充分以及語言表達能力低下。
我們就是老百姓,我們所表現的就是大眾的生活和喜怒哀樂,絕不是高高在上的。記得有一次,我經過衚衕口,聽見賣雜貨的一對夫婦高興地說,明天又是一個大晴天。大晴天對他們意味著可以出攤,可以掙錢養家,他們因此心情晴朗。這就是我們身邊最可愛的人們,他們的心情是明朗的,那我們的國家一定也會是晴朗的。這種來自生活的情感比拿捏著腔調的情感更可貴更感人。
我畫的題材很多,但最動心的還是自己曾經經歷過的東西。現在回去看看故鄉,景、物、人發生了太多變化,可是記憶中留存的那份真善美是不變的。很多畫家喜歡出去寫生,爬山涉水,足跡遍布大江南北,我從沒有想出去的衝動,畫好山水畫不一定非要到黃山,把眼前身邊熟悉的山水畫好就很不容易了,山東的畫家有義務畫好山東的人物和景物。黃賓虹先生表現的是南方山水,學他的創新執著精神固然重要,但是將他的筆墨一成不變地引用於北方山水顯然不合適,北方山水的崇高與鐵骨是南方山水筆墨所表現不出來的。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一方水土也養育一方畫家。
藝術家要不斷地突破,要改變自己如傷筋動骨般,這期間需要借鑒。我家鄉便是民間藝術的寶庫,兒時接觸剪紙,自以為懂很多,實際只是皮毛而已。後來看了很多資料,才體會到這裡面的藝術含量太大了。這是一種生動而凝練的藝術表現形式,非常高級,長期困擾我的寫實與寫意的問題,就在民間藝術這裡得到了解答。我暗自對自己說,不再東張西望了,更不能這山看著那山高,腳下就是藝術創作的寶庫,從這裡才能錘鍊出好的藝術語言。市場雖是試金石,但藝術家水準的高低又不能完全靠市場來說話,藝術家要尊重市場,但又不能受市場干擾太多,不能跟著市場走。表達出自己想表達的東西,可能一時市場不接受,但是好的東西隨著時間的流轉,大家終究會接受。「嚶其鳴矣,求其友聲」,尋到知音是一種快樂,讓更多的人感動那就是成功。
《山之東》反映的是秋冬時節故鄉人們的生活,以後我還要以春耕、夏種、秋收,冬藏等為題材繼續畫下去。在創作上我一直不希望重複自己,從現在開始我都要把每一張創作當做生命中最後一張作品來畫。
====================
餃子,餃子!
——《水火既濟,萬象包羅》創作隨想
「舒服不過倒著,好吃不過餃子」。對咱中國人來說,這餃子,可有著非同一般的重要意義,這裡面寄託了太多太複雜的情感。而對於我這樣一個自幼酷愛吃飯,想吃敢吃而且能吃「餓死鬼托生」(母親語)的人來說,餃子,就是我的最愛、最想、最高,頂著天了,它就是我的天!
創作過程
我出生於上個世紀50年代末,大饑荒,飯都吃不飽,就別說餃子了。一年到頭,捱到大年夜,才有可能吃上一頓餃子。這頓餃子,對於我這樣一個飯量奇大眼放綠光哈喇子直淌的饞蟲來說,意味著啥,就可想而知了。每每因胃口超大吃相兇惡而招致家人的集體厭惡。我也顧不了那些了,吃著碗里的看著鍋里的,風捲殘雲,狼吞虎咽,一口兩個,一口三個,直噎得公雞打鳴般抻著脖子倒不過氣來,直翻白眼…….。我常常揣想,天上的玉皇神仙王母娘娘們是不是得天天吃餃子?啥時我一個月能吃一次餃子?
局部1
記得在我上五年級的時候,鄰居五姑媽來家串門,說青島市有家工廠的技術員會畫畫,給德國技師畫像,活龍活現,廠長特批這個技術員可以陪德國人一天吃一頓餃子。我天,一天一頓!就跟天上神仙一個樣!我問,要是我也學畫畫,是不是以後也能天天吃餃子?五姑媽盯著我看了一會兒,說,能吧,能!於此,我就在心裡發下了宏願,當畫家,畫畫,一天一頓,吃餃子!目標明確,幹勁充足,百折不撓,一路追隨著餃子的香味,我走上了繪畫之路。這,就是我鼓搗繪畫操持藝術的最初動機與原發動力。
「大肚圓圓兩頭尖,下到鍋里成萬千。金勺舀,銀碗端,敬神敬祖敬老天。天神見了心喜歡,全家四季保平安」!——民間歌謠。
局部2
你要問啥最有用?我說,餃子。充饑,不餓,好吃。啥最漂亮,最好看?我說,餃子。上至九五至尊,王侯將相,下至布衣百姓,販夫走卒,無不欣然享用,樂此不疲。說它美,其外形製作有特色,小麥磨粉晶瑩剔透,兌水和面,揉搓到軟硬適度,滾成面棍,掐成麵糰,擀麵杖擀成圓片,餡料包於其中,一手托底,一手封口。中間捏緊,兩邊捏合,將外沿捏出均勻的皺褶,左三道,右三道,集中收緊。橫著看,像上弦新月,側著看,如大肚羅漢。餃子包容,有容乃大,一張麵皮,包容八方,盛六畜,載七蔬,調八味,和九香。天上飛的,地上跑的,土裡埋的,水裡游的,紅黃藍白黑,酸甜苦辣咸,攏而統之,收之納之,萬象包羅。
局部3
《易經》上有水火既濟一卦,坎上離下,坎為水,離為火,既濟則是水上火下交相為用,表示亨通,順利,成功。自然界中熱氣上升,雨水下降,周而復始,雲霧潤蒸,陰晴雨雪,萬物蕃衍不息,故而成就咱這大千世界。中醫也是用五行學說中的相生相剋,來比喻心火與腎水的相互作用,心火下行溫養腎水,腎水上行以平心火,心腎相交,經絡通暢,氣血周流,水火既濟,人就身體健康,活蹦亂跳 。天和人是合一的。這也就跟煮餃子是一理,火在下,水在上,大火跟上,湯水滾開,熱氣騰暄,三沸三滾,這餃子,就可以出鍋啦!餃子的成形,歷經水深火熱,赴湯蹈火,千滾萬煮,水火既濟,終至涅槃重生,生成如許美麗,姿態各異,風情萬種,生動鮮明地呈現在我們面前。這不,說著說著,我的口水下來啦。
局部4
在我眼中,餃子們最有風度,如謙謙君子,虛懷若谷,腹中自有萬般錦繡,表面卻單純樸素,氣定神閑。地不分南北,人無論貴賤,百姓家常百吃不厭,大小餐館常備常銷,直至賓館國宴,餃子的位置無以取代,國人西賓,喜聞樂見。
好吃餃子。上溯千歲,下至永年,餃子文化,屬中華美食文化之重要組成部分,餃子歷史,書寫華夏文明發展詩篇。星移斗轉,社會發展,時代翻新,而餃子們,落落大方,始終如一,它,就在那裡。
一時心血來潮,莫名其妙地畫了這張畫,叫作《水火既濟萬象包羅》,還天上地下胡思亂想了這許多說辭。畫餅, 不能充饑,畫餃子,也就權當解解心饞,過過眼癮罷。
李兆虯 2017-03-16於濟南
李兆虯
1957年生 山東高密人
濟南出版有限責任公司美術總監
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
山東師範大學藝術碩士校外導師
濟南市美術家協會副主席
1992畢業於山東藝術學院美術系
2002年結業於中央美院李少文工作室
2004年結業於中國科技大學中國畫高研班
出版
《李兆虯國畫作品集》
《李兆虯水墨人物作品精選》
《水墨意象人物-李兆虯》-
《人物名家——李兆虯》
《改革開放30年畫壇30位傑出人物-李兆虯》
作品
2004年,作品《王貴與李香香》獲全國中國畫金獎
2005年作品《武工隊》獲抗戰勝利60年全國中國畫展優秀獎
2013年作品《膠濟鐵路大罷工》(合作)、《紅嫂》(合作)、《秋玉米》、《山之東》入選十藝節全國優秀美術作品展
2013年作品《轆轤》入選全國綜合材料繪畫特展
2016年《齊桓公稱霸》(合作)入選「中華文明歷史題材美術創作工程」
TAG:舊報刊剪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