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音大智慧:照見五蘊皆空!
文/溫金玉
曾在許多年前知道一位學者鄭僧一於1976年發表一篇觀音的論文,其副標題就是「半個亞洲的信仰」,論及觀音信仰的普及性。後來又讀到了於君方教授的研究著作,知道觀音信仰不僅僅是限於東亞,而且遍及整個亞洲。
隨著佛教在歐美世界的傳播,觀音菩薩在歐美地區也廣為人知。那麼觀音菩薩要告訴我們什麼?或者說觀音法門的核心是什麼?
在《楞嚴經》中有這樣的描述:
爾時觀世音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世尊,憶念我昔無數恆河沙劫,於時有佛出現於世,名觀世音,我於彼佛發菩提心,彼佛教我從聞思修,入三摩地,初於聞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動靜二相,瞭然不生。如是漸增,聞所聞盡,盡聞不住。覺所覺空,空覺極圓。空所空滅,生滅既滅,寂滅現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間,獲二殊勝。一者上合十方諸佛本妙覺心,與佛如來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眾生,與諸眾生同一悲仰。
這是觀音菩薩在楞嚴會上向釋迦佛與大眾報告修行的經過。從聞思修,入三摩地。入法性流,心念空寂;覺所覺空,空覺極圓。如此則一真法界,寂然現前。
《心經》中說「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這就是觀自在菩薩緣起性空的般若之智,其所破的是眾生執著的自有、獨一、常住的自性見。因為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金剛經》說:「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無為法則是解脫生死、超越輪迴、究竟涅槃的生命智慧。
叢林中常說:「十方同聚會,個個學無為,此是選佛場,心空及第歸。」般若之智所闡揚的就是真空不二、空有相即的意旨。
「眾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懂得既不執著於有,更不執著於空。認識到緣起性空這一實相,就是佛法的般若智慧。
所謂「獲二殊勝」:「一者,上合十方諸佛本妙覺心,與佛如來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眾生,與諸眾生同一悲仰。」這才是真正的「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既要起大悲心度化眾生,又要明白其實無一眾生可度。
觀音菩薩普門品中所說「觀」有:真觀、清凈觀、廣大智慧觀、悲觀及慈觀的五觀。真觀就是諸法性空。清凈觀是度生不住相。廣大智慧觀是中道。悲觀及慈觀是以上面三觀來拔苦與樂。可以說,真觀是空,清凈觀是假,廣大智慧觀是中,合起來是「空、假、中」三觀。
大乘佛教認為,僅僅認識到諸法無常、諸法無我是不夠的。不但要知道色即是空,還要知道色不異空,才是真正獲得了知不二的慧見。大乘佛教是不離色言空的,反對各種離色空、斷滅空的說法,並斥之為戲論。
大乘佛教的核心價值觀就是悲智雙運,悲是慈悲,智是空性。緣起是慈悲,性空即是無我。無我是空,慈悲是不空。雖知無我而不斷慈悲,故空而不空;雖行慈悲而不執有我,故不空而空。既要有「實際理地不著一塵」的見地,更要有「萬行門中不舍一法」的擔當。
菩薩心猶如虛空,一切俱舍,所作福德皆不貪著。大乘佛教不共的是出離心,不二的是菩提心。
世俗人常言「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滿衣。」而對覺者來說,是「百花叢中過,片葉不沾身。」眾生的煩惱來源於無明的執著,認假成真,執幻為有。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只有於相離相,於念無念,才能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建立萬法皆空、因果不空的正見。
法界無界,唯是一心,一心現六凡,一心現四聖。若以靜處為是鬧處為非,則是壞世間相而求佛相。離生滅而求寂滅。
所以世尊說:「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不惟入地獄,且常住地獄;不惟常住地獄,且常樂地獄;不惟常樂地獄,且莊嚴地獄。」
這是對生死的超越,空有的不二。生死即涅槃,煩惱即菩提。真俗不二,借假修真。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這就是佛陀的正知見,觀音的大智慧。
菩薩無心,以眾生之心為心;菩薩無境,以眾生之境為境。故能有感即通,不謀而應。不忍眾生苦,就是給予眾生正信;不忍聖教衰,就是要樹立正法幢。
本文為騰訊佛學獨家原創稿件,
轉載請務必註明作者和出處。
關注騰訊佛學 長享智慧清流
※德林老和尚:我們為什麼開不了悟呢?
※慈悲的觀世音菩薩,祝您生日快樂!
TAG:騰訊佛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