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麻栗坡植物考察-蘑菇篇

麻栗坡植物考察-蘑菇篇

麻栗坡縣地處我國雲南省與越南河江省交界處,北緯22°-23°之間——太陽回頭的地方!該地區植被豐富,相關的科考研究卻很少,牛B的朱老師說:「這裡隨便採到馬兜鈴都是新種!」小黑非常榮幸能夠參與本次麻栗坡植物考察,一覽邊境豐富的物種!麻栗坡遊記將分為兩部分,蘑菇篇和動物與感悟篇,植物部分麗江椰子的《麻栗坡植物科考》已經介紹得非常詳細了。

考察隊天保交易市場外合照,上官老師供圖

麻栗坡植物考察 - 蘑菇篇

3月氣溫尚未回升,在廣州並不是一個出菇的季節,但同緯度的麻栗坡已有大量蘑菇出現,小黑自己也沒有想到這次旅行能夠見這麼多腐生菌,甚至共生菌!

小皮傘科Marasmiaceae

亞熱帶森林最常見的蘑菇非小皮傘莫屬,它們幾乎存在於所有的枯枝落葉上。

馬鬃小皮傘Marasmius crinisequi

馬鬃小皮傘子實體微小,菌蓋直徑2-4mm,髮絲狀的菌索(黑色菌絲束)發達,這些菌索可以生活於活的樹榦或樹枝上,便於馬鬃小皮傘通過樹冠擴散並定殖於新的營養源上;菌索密集時如同半開的網一般,可用於攔截空中墜落的枯葉或小樹枝,位於地面的分解者就不能分享馬鬃小皮傘的美食了。

白色的小皮傘Marasmius sp.

如此般白色的小皮傘在森林中非常常見,不論在黑石頂、鼎湖山還是麻栗坡都成片存在,該類群種類繁多形態相似,共同特點是群生於枝條、樹杈或木屑上,像一把把小的摺疊傘。由於其枯萎的子實體在雨後能夠迅速復甦,他們通常是雨後最先見到的蘑菇。

Marasmius meridionalis

相較於其他小皮傘,Marasimus meridionalis的子實體更加微小,即便大片生長也不容易被發現,是存在感比較低的一個物種。M. meridionalis菌蓋小於3mm,中部凹陷如盤,無菌褶;偶爾只能見到菌柄。

帽形菌屬Calyptella sp.

帽形菌也是一種白色真菌,菌柄短小,菌蓋膨大呈杯狀,成熟後杯口朝下如帽狀。小黑是第一次在野外見到帽形菌,潔白又形似風鈴的子實體煞是可愛。

毛皮傘屬Crinipellis sp.

毛皮傘因菌蓋表面被有長毛而得名,該屬所有物種的子實體都相當小,菌褶白色且密集生長,菌柄相較於小皮傘要短一些。圖中所攝物種在麻栗坡原始森林中及其常見,腐生於枯萎的竹枝上,其菌蓋表面的長毛呈輻射狀分布,像一朵朵小葵花。

小菇科 Mycenaceae

小菇屬Mycena sp.

小菇也是森林中常見的蘑菇類群,它們的菌柄比小皮傘的粗卻更易折斷,大多中部空心;小菇的菌褶白色或其它淺色較為常見,菌蓋也大多為淺色,是非常可愛的一個類群。

潔小菇Mycena pura

潔小菇顏色多變,從粉色至暗黃色。潔小菇菌蓋表面光滑,邊緣有輻射狀條紋;菌褶白色或淺粉色,褶間細小的橫脈讓這個物種的結構看起來非常精巧,甚是惹人喜愛!

柔弱小菇Mycena tenerrima

柔弱小菇著生於枯葉或枯樹皮上,菌蓋乳白色有輻射條紋幼時鐘形成熟後平展,菌柄細長且晶瑩剔透。全株幼時被毛,真是一個毛孩子!

Phloeomana minutula

Phloeomana minutula由Mycena olida更名而來,該屬腐生於樹皮上,產生暗色至白色的小菇狀或臍菇狀的半透明子實體。屬名Phloeomana由phloeo和mana組成,前者指生長基質樹皮,後者指生命或者靈魂。

膨瑚菌科 Physalacriaceae

金黃鱗蓋傘Cyptotrama asprata

《蘑菇博物館》記載,金黃鱗蓋傘全球廣布,僅歐洲未見報導,著生於腐木上。菌蓋表面若干小刺扭曲,尖端連在一起形成明顯的鱗片,也就是鱗蓋傘屬蓋表常見的鱗毛。

黏小奧德蘑Mucidula mucida

膨瑚菌科的成員都是可愛的小萌物,黏小奧德蘑菌蓋晶瑩剔透,且有一層薄薄的粘液,摸起來滑滑的,菌褶也是輻射對稱,長短錯落,小巧玲瓏的!薄而寬的菌環掛在腰間,小裙子一般,易脫落。

糞銹傘科 Bolbitiaceae

糞銹傘屬Bolbitius sp.

糞銹傘是指喜好生長在糞便及腐殖質豐富基質上的一類蘑菇,它們也如鬼傘一樣,子實體生長迅速,但持續時間短暫。小黑上山之前還沒有看到子實體,7個小時之後下山它的子實體就已經展開了,可能第二天一早它就會凋零了吧。

傘菌科 Agaricaceae

天鵝色白鬼傘Leucocoprinus cygneus

本次見到唯一的傘菌科成員就是天鵝色白鬼傘了,該屬內物種子實體大都較纖弱,菌蓋薄,和一些鬼傘類的物種看起來非常相似,但是它們的邊緣不會液化。天鵝色白鬼傘子實體很小,純白色,菌環易脫落,最明顯的特徵是菌柄基部膨大。

多孔菌科 Polyporaceae

漏斗多孔菌Lentinus arcularius

漏斗多孔菌,也叫美味大孔菌,是香菇屬一種可以食用的蘑菇。據說味道味道鮮美!漏斗多孔菌菌蓋中部凹陷,背面菌孔棱形。

棱孔菌屬Favolus sp.

棱孔菌屬的特徵就是子實體背面菌孔呈棱形,其實漏斗多孔菌之前也是棱孔菌屬的成員,後來的分子系統將其劃分到了香菇屬。

硫色絢孔菌Laetiporus sulphureus

硫色絢孔菌,麻栗坡當地人也叫硫磺菌,是一種可食用的真菌;歪果仁叫它Chicken of Woods,說是用黃油煎熟後口感如同雞肉。同行的肖老師挺喜歡吃這個菌,於是當天晚上,我們就品嘗了一下傳說中的硫磺菌!

硫色絢孔菌Laetiporus sulphureus(下)和猶大木耳Auricularia auricula-judae(上),攝影自考察隊的漂亮小姐姐

硫磺菌洗乾淨後,撕成塊狀下鍋。口感肉質,非常不錯!

木耳科 Auricularaceae

猶大木耳Auricularia auricula-judae

我們常常食用的黑木耳其實是猶大木耳的一個栽培品種,野生的木耳肉質肥厚,肥而不膩,與黑木耳的口感完全不同!為什麼木耳又叫猶大木耳呢?相傳是猶大在背叛耶穌後內心非常愧疚,在一棵大樹下結束了自己的生命,這棵大樹也隨之枯萎,後來生長出了木耳,人們認為這是猶大罪惡的化生,由此稱之為猶大木耳。

銀耳科 Tremellaceae

銀耳Tremella fuciformis

野生的木耳和栽培的不同,野生的銀耳則與栽培品種差別不大。圖中所示銀耳尚未成熟,小黑第一時間都沒有認出來這個是銀耳ToT

炭角菌科Xylariaceae

炭角菌屬Xylaria sp.

炭角菌的「子實體」實際上是子座,大量微小、單個的子實體鑲嵌在子座內。在子座頭部還是白色的時候,會產生大量的無性孢子;當這些無性孢子散開,隨著有性孢子形成,子座頭部逐漸變成灰色,最後呈黑色。

炭角菌屬Xylaria sp.無性型

炭角菌的無性型就會呈現出這種棒束孢式的結構,其上灰白色的部分就是大量的無性孢子,輕吹可隨風飄動。

火絲菌科 Pyronemataceae

火盤菌屬Anthracobia sp.

該火盤菌子實體較小,產孢盤邊緣附有睫毛狀的細絲,這些細毛可能有助於保護正在發育的真菌免遭蟲子的破壞,也可能有助於維持孢子釋放保留所需的濕度。

柔膜菌科 Helotiaceae

橘色小雙孢盤菌Bisporella citrina

橘色小雙孢盤菌子實體微小、盤狀,典型的密集群生。上表面初期光滑、淺杯狀,成熟後逐漸變成盤狀或略圓形。整體鮮檸檬黃色,成熟後逐漸變為金黃色。

鬼筆科Phallaceae

鬼筆屬Phallus sp.

竹蓀因子實體會釋放出長長的裙擺成為鬼筆屬顏值最高的類群了,大多數竹蓀均可食用,唯有黃裙竹蓀記載有毒。3月份能在大弄見到竹蓀的蛋蛋可以說是運氣非常爆炸了,遺憾的是沒有看到竹蓀開裙。

(由於作者水平有限,好多標本並沒有鑒定到種,

若有鑒定錯誤,歡迎各位大師指出,謝謝!)

這趟麻栗坡之行,能看到這麼多蘑菇是非常驚喜的,畢竟憋了整整5個月沒有出門呢!然而,沒有提前準備採集標本的設備,好多標本等小黑回到學校的時候已經面目全非了,決定了,以後只要出門就得把傢伙們都備足,嘿嘿嘿!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采蘑菇的小猴子 的精彩文章:

TAG:采蘑菇的小猴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