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有史以來最長的文

有史以來最長的文

作者:木影(主要今天他沒問我···我還是主動報備一下吧)

(不知道什麼情況,這個演奏者沒有顯示,是項斯華老師)

今天木影想來和親故們淺薄的說一下自己最近所理解的「孝」。中國古代大戶人家的孩子,通常6歲開始讀書識字,而他們所學的第一個字就是「孝」。中國文化大多講求一個層次,處於不同的層次就有不同的要求,對於孝也是這樣。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那麼接下來木影就以這個層次為線索,來說說我理解的孝,也希望親故們說說你們理解的呀。

首先從「事親」說起,木影先不說這個層次的規則是什麼,先來看一下現狀是什麼。「能養」,就是給父母吃飽喝足,然後提供一定的生活費。當年養動物造模的時候,木影每天早起去動物房給所有的小鼠換墊料加水添飼料,每天晚上回宿舍之前還要再去檢查一遍。講真養的還不錯,但我絕對不會說我在孝順她們,因為我對她們沒有愛的心情,所以就不是真的孝順。原諒我接下來的說法,有些人養父母就和我養小鼠一樣,沒有把自己的愛注入到這個過程中去,只是走形式,所以能養不是孝。反過來想像一下父母看著你寄去的空洞的生活費,「流淚眼對流淚眼,斷腸人對斷腸人」心不會痛嗎?那麼有些在父母身邊的人就會說自己可以做到「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但是你的態度呢?頂著一張借多換少的臉去幫父母做一些事情,或者冷言冷語的說一句「快吃!」?木影寫出來親故們肯定會覺得不對,但是沒有被刻意觀察和反思過的平時呢?

常聽人說「你就應該孝順,因為天下無不是的父母。」,所以父母做的全是對的嗎?這句話顯然是有問題的,天底下卻是有些不是的父母的。這不是孔孟的思想,但卻是孔孟思想要被打到的罪狀之一。其實古人講的「孝」,是一種相互的感情,即「父慈子愛」、「兄友弟恭」,再說直白一點,就是感受到之後反過來回報的愛。想像一下我們小時候生病父母的態度,焦急、心痛、無助又要堅強,真正的孝順就是我們懷著這種「疾之憂」的心情,反過來照顧父母。有孩子的親故會很直接的體會到那種心情,沒有孩子的親故就請會議一下當年自己父母的那份憂慮。用這樣的心情和態度,才是事親的正道。

說完事親,接下來再來說一下事君。因為孝擴而充之是大小於天下,愛天下人。

中國有「求忠臣必於孝門之子」的說法,為什麼呢?因為他們的心底有愛,沒有這個基礎盡忠孝是不太現實的。都說「慷慨捐軀易,從容赴死難」,兩個人打架,腎上腺激素分泌一下子飆升,一股子不是你死就是我死的架勢,好不勇敢,視死如歸呢。但是你停下來,思考五分鐘該不該這麼死,或者選擇一下要不要死。所謂「從容」就是考慮清楚慢慢的思考,謹慎的做決定,結果真的未可知。親故們來對比一下荊軻和秦武陽就高低立顯,不是衝動之下的拼個你死我活,是懷有真感情、真認知,帶著對這個時代的責任,堅定的一步步走向死亡。所以只有心懷大愛的人才能盡忠盡孝。

中國以農立國,所以是一種宗法社會,之後才延伸出中國特有的封建,而在宗法社會所形成的孝道是一貫的。而孝登上政治舞台是從西漢之後,魏晉時代正式提倡要以孝治天下。感覺政治是個有趣又可怕的東西,同一個孝道,在漢朝有「文景之治」,歷史上用了八個字說明「內用黃老,外示儒術。」到了康熙呢,卻利用孝道作為通知手段,我想這也是之後有人討厭孔孟的一個原因吧,但是這個鍋真的不應該背啊。

最後說道立身,木影打算以太史公為例(講真比上次說秦始皇壓力小多了)。

《孝經》中說:「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那麼司馬遷因為李廣將軍的兒子李陵的事情受了肉刑(因為篇幅的關係就不展開了,感興趣的私聊或者自己查一下,比較窩心),那司馬遷就是大不孝了呀。木影之前說過,孝是分層次的,司馬遷在完成的是孝的最高層次立身。其實剛開始漢武帝不是要讓司馬遷受肉刑的,是死或者交錢,可能有人覺得司馬遷是怕死,並不是這樣的。在中國古代,受過肉刑的人是無處容身的,這個無處是抽象的,是指政治和社會雙重的拋棄,這樣的人就意味著現世的功業已經走到了盡頭。是不被主流文化所接納的。親故們知道太史公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嗎?「年十歲則誦古文。二十而南遊江、淮,上會稽,探蜀穴,窺九疑,浮於沅、湘;北涉汶、泗,講業齊、魯之都,觀孔子之遺風,鄉射鄒、嶧;厄困鄱、薛、彭城,過梁、楚以歸。於是遷仕為郎中,奉使西征巴、蜀以南,南略邛、笮、昆明,還報命。」作為一隻地理知識貧乏到不行的工科女,腳趾頭用上木影也只能說司馬遷去過浙江、湖南、山東、河南、湖北、四川,儘管現在交通如此發達,但看看太史公的路線圖還是讓本90後深深動容。總結起來十歲能背誦先秦典籍,壯遊天下,能文能武。就是讀過很多書,走過很多路,有酒有故事閃閃發亮。就這樣一個年輕人,他如果不是為了盡孝,他也許會選擇另一條路。忘了說了,太史公的老師是孔安國和董仲舒,已經不知道還要說什麼了。

現在說回讓太史公即便忍受莫大的恥辱也不能放下的是什麼。司馬遷他們家的祖先是周朝的史官,執掌天官,後來這個史官的事業就中斷了,到了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就終於又做到了史官的位置。但是漢武帝封禪的時候不讓司馬談去(這個故事就不展開了),老人家憂思成疾,臨終前就拉著司馬遷的手,說:「余死,汝必為太史;為太史,無忘吾所欲論著矣。」就是說我死了,你一定是太史,等你當了太史公,不能忘了我想寫的那部書,就是《史記》。驚不驚奇,臨終前沒有說財產要怎麼處理,或者要怎麼當太史,而是說要怎麼寫《史記》。在漢代,太史這個官職不是世襲制的,是漢武帝任命的,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司馬談就是有自信自己的兒子能成為太史公。為什麼,因為司馬談從一開始就在培養司馬遷成為這樣的人。曾國藩說:「辦大事者,多以選替手為第一義。」就是說要做一件大事肯定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所以一定要選好繼承人,所以司馬談就選了自己的兒子作為繼承人,自己身教,請當時最好的老師,然後花巨資讓司馬遷去遊歷,這一切的一切就是為了這一刻,責任傳承的一刻。司馬遷俯首流涕曰:「小子不敏,請悉論先人所次舊聞,弗敢闕。」歷史上的這一刻,對於中國歷史來說和孔子時期的文化情況是相似的,都處於存亡之秋。當年有聖人修舊起廢,而對於世代為史官的司馬家來說,保存住歷史就是他們家族的責任。在現在這個個人化的時代,我們考慮的是自己的意志,我不能讓親故們說理解或者認同什麼的,但是這就是中國古人,他們把責任看的重於一切,我也不需要你來抨擊,有意見的請放心裡,我只想你闡述這個事實。而在司馬遷承擔起從父親司馬談那裡繼承過來的責任之後就傾及所有,寫成了《史記》這部經典之作。

《論語》中有句話「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有人說這是說看一個人,他父母在的時候看他的志向,父母離開之後看他的行委,三年之中沒有改變父母的路線,那這個人就是孝子了。那木影想來問一下,假使父母生前作姦犯科,身為子女,為了盡孝我們也要作姦犯科三年嗎?這樣的理解是有問題的,這裡說的「志」,是意志的意思,有思想和態度在裡面。我們都有過人前一套人後一套的經歷,當著父母的面說好說是,轉過身去就是一套空氣拳。所以這句話的重點是說我們的態度、言行一定要一致。說不接收那就不做了,但是一旦接收,就要做到底,誠誠懇懇。過了很多年這個感情還是沒有淡薄,行為思想還是一致,這就是孝,而太史公就是孝。但太史公的孝又是超越了這個層次的,《孝經》「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業。」這就是孝的最高層次。

關於責任木影希望有機會在和大家討論,因為在我們的文化中,真的很少說升官發財,說的更本質和深刻的都是責任。最後想說一句,很多人埋怨自己的父母要強加於他們的意志在我們子女身上,或者專業或者工作等等,你不滿,你說你是一個有獨立精神和自主選擇權利的人,那麼我想說,難道你的父母沒有自己的理想嗎?父母為了我們的成長付出了他們的理想,幾十年如一日的,即便遭受再多的冷眼也要拼盡全力讓這個家維持下去。是為了教養我們成人,他們才犧牲和付出了那麼多。所以我希望大家能看完這篇文,為那些為我們做出巨大犧牲的父母們盡一份孝心。哎呦,最近這段時間太感性,什麼事情都能哭到不行,昨天看著麥考和卡特哭到腦袋疼,還好沒有事情。估計這幾天不會更文了,因為寫完這篇木影是真的覺得有點累了,而且有親故點了主體,木影也要去準備一下,最重要的歐冠已經倒計時了,養養精神要看比賽了,所以我就消失幾天嘍。

最後的最後,請看完的親故受累再給留言「7」,示意木影一下,大謝各位真愛。

感謝您的閱讀,如果喜歡請關注「雲陽木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雲陽木影 的精彩文章:

後知後覺的聊聊《水形物語》

TAG:雲陽木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