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養生 > 小蝌蚪都不放過,生吞這鍋中醫可不背

小蝌蚪都不放過,生吞這鍋中醫可不背

撰稿 │醫瞳君

今天醫瞳君朋友圈被「生吞小蝌蚪」的視頻刷屏了,就連騰訊新聞也有報道,很多朋友都諮詢中醫怎麼還有這麼奇葩的方法,醫瞳君覺得很可笑,中醫確實有使用蝌蚪入葯的記載,但從來沒有生吞的記載啊,那這個生吞小蝌蚪到底是怎麼出現的呢?今天來梳理一下。

小蝌蚪最初出現在《山海經》中,後來逐漸被醫家認可其藥用功效,在《本草綱目》中叫水仙子,在《本草拾遺》中叫蝦蟆(ma)兒,但無論在那本書中,都沒有直接吞服的記載。

在古籍中的記載,蝌蚪的治療主要是水火燙傷和痄腮的。一般的用法主要是外敷,炮製一般是三種,

第一種、是鮮用,直接將捕撈到的蝌蚪搗爛,外敷患處,

第二種、將蝌蚪開水燙死,烘乾或晒乾,

第三種、將蝌蚪拌生石灰封壇,深埋半年以上,這時蝌蚪基本都已液化了,和中藥調服外用

但直接吞服的方法沒有見到古代醫籍,考慮還是民間的土方子使用方法。

在這裡,我們要明確一點,中醫就沒有秘方,也沒有偏方土方,但凡能叫出個名字的方法,在古籍中都有記載,但很多古人都是不識字的,沒有辦法深研醫理,往往看到一個大夫用一個方法治好了病,就自己模仿的治療,這就是久病成良醫,但有時能治好,有時根本沒效果,但在以前那個時代,大家都是宣傳自己被治好了,沒治好一般都不聲張了,這就造成很多土方偏方,名氣很大,實際沒有任何作用,很多都是患者病程到了,自己好了。

例如今天這個吞蝌蚪,我考慮這個方法的形成主要有兩種可能,

第一、古人見到小孩子的痄腮被醫生用蝌蚪提取夜治好了,自己又不會製作這種藥液,乾脆就直接讓孩子生吞,蝌蚪有一種腥臭的味道,直接搗爛或烘乾內服,孩子肯定是吃不下的,即使現在服用蝌蚪粉劑的時候,也是需要填充膠囊再服用的。所以生吞還是最簡單易行方法。

第二、古人的飲食的結構是極度缺乏蛋白質的,平時草根都吃不飽,哪有可能獲取足夠的蛋白質,而動物幼體往往都是高蛋白的,這是一種不得已的蛋白質補充來源,很多小孩子在服用蝌蚪的烘乾品時,一些蛋白質缺乏症很快就消失了,這就增加了民間對與蝌蚪的迷信,認為小孩子只要吃了蝌蚪就能活下來,並且身體比其他的小孩子更強壯。但自己根本就不會炮製蝌蚪,最後只能讓孩子生吞蝌蚪了。

想法很好,但這種土方偏方非常害人。因為使用此方法的人並不知道禁忌和危害,很多人都是道聽途說,這就會出現很多危險的事情。

首先,現代生活條件已經非常好,小孩子的營養已經不成問題,現在都是營養過剩,那裡有營養不良的問題呀,小孩子每天都是吃飽喝足的狀態,最不缺的就是營養,缺的是運動。而現在生吞蝌蚪的目的不是為了治療痄腮,很多都是打著要讓孩子少生病,身體強壯的大旗,這其實是補充蛋白,但這點蛋白還不夠一個雞蛋含量多,讓孩子這麼遭罪,純屬是為無知買單,無知者無畏,這就造成了下面這個嚴重後果,那就是寄生蟲感染——裂頭蚴。

裂頭蚴在自然環境中可以耐受從零下10℃到56℃的溫度變化。在零度,也就是所謂的冰鮮保存條件下,裂頭蚴可以在宿主的肌肉組織內存活幾十天之久。裂頭蚴對高溫相對較為敏感,在體外培養的條件下,裂頭蚴在56℃的溫度下基本堅持不過5分鐘(360百科)

這種寄生蟲感染人類後很容易寄生在大腦里,想想都覺的家長得不償失,不過還是應了那句老話,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這裡的可恨就是無知。

因為這種寄生蟲,現在鮮品外敷已經不用了,但高溫炮製還在使用。這種炮製一般是將蝌蚪開水燙死,再高溫烘乾,烘乾溫度一般都是在70°--100°左右,持續時間在兩個小時以上。可以徹底做到杜絕裂頭蚴的感染。

而液化的炮製也是使用生石灰浸泡,密封存放時間是六個月,也可以做到徹底殺滅裂頭蚴,杜絕感染。

現在大家的日子都過好了,很多偏方土方在城市基本都已經不用了,但這些方法在一些偏遠的農村還非常有市場的,考慮原因,主要還是在偏遠地區的醫療投入不夠,民眾的科學健康意識普及沒有到位,這是一個漫長的道路,需要很多人的付出。

最後要說重點了,中醫從來沒有讓人生吞蝌蚪(至少醫瞳君翻遍家裡的古籍都沒有找到相關的記載),生吞蝌蚪的鍋,中醫可不背。

編輯│李佑微

校對│魚果醫醫

PS:文章為醫瞳原創,圖片均來自於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否則將追訴其法律責任,謝謝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醫瞳 的精彩文章:

古人的生物鐘
搞死美國總統的放血療法,西方比東方更瘋狂

TAG:醫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