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在加拿大,父母們喜歡這樣的兒科醫生

在加拿大,父母們喜歡這樣的兒科醫生

原標題:在加拿大,父母們喜歡這樣的兒科醫生



加拿大看病跟國內不同,醫院裡永遠看不到人頭攢動的景象。除了急診,平時是沒有人去醫院的,去了也掛不著號看不上病。醫院裡除了做手術就是提供一些大型檢查設備,而這些都需要通過醫生跟醫院預約。平常看病,大家都找自己的家庭醫生(family doctor),沒有家庭醫生的去那種不需要預約的小診所(walk-in clinic)。這些都是全科醫生,一般的病情,他們在自己的診所里就處理了,如果有需要再由他們把病人轉給專科醫生(specialist)。

兒科醫生(pediatrician)的角色介於全科醫生和專科醫生之間。說他們像專科醫生,是因為他們術業有專攻,並不接診所有病人。有的只看小兒科,有的從新生兒一直看到十幾歲的青春期,還有的不是專看兒科,而是婦產科醫生從產前照顧媽媽延伸到產後為兩三歲以前的新生兒提供醫療服務。我家小姑娘的兒科醫生屬於第二種,兩位老醫生合開了一家診所,名字就叫兒科和青春期診所(Paediatric and Adolescent Clinic)。


事實上,兒科醫生起到的作用更像是全科醫生。小病人的一切基本衛生保健問題都由兒科醫生負責,遇到更加專門的問題也是由他們轉診到專科醫生。也有的孩子不看兒科,而是跟父母看同一個家庭醫生。最大的不同大概是兒科診所會在候診室放些兒童玩具和書籍,看完病醫生爺爺給發塊棒棒糖。


看兒科醫生的流程跟看家庭醫生類似,每次去都需要提前打電話到前台預約。電話通常都沒人接,而是語音信箱,留言以後工作人員有空的時候會打回來。一般來說,年輕醫生的門診時間會長一些。有點資歷的,很多人都在醫學院兼課,診所就不能全天開門了。我們的這位兒醫大約是年紀已經大到不再從事教學了,門診時間還挺長,而且每周有兩天傍晚到七點半才關門。這兩個晚上即使沒有預約也可以去,等候時間會長一些,但醫生一定看完才下班。對不太嚴重的病情,夫妻兩個人都得上班的家庭,這在加拿大實在是很難得的方便。


接診時間固然重要,當初我們選擇這位大夫最要緊的原因卻不是這個。女兒出生以前,太太做了很多功課,到各種網站查找兒科醫生的資料。挑來揀去,選出幾位中意的醫生,電話打過去,對不起客滿,醫生不收新病人了。加拿大全民公費醫療,政府根據醫生接診病人的數量支付醫療費用給醫生。出於對醫療質量和其他種種因素的考慮,政府為每年支付給每個醫生的費用設置了上限,因此醫生接治的病人也有一定限額。口碑好、診所位置方便的醫生往往供不應求。接連碰壁之後,太太決定就近聯繫一位兒科醫生,於是找到我們現在的這位M大夫。孩子出生以後我們才意識到診所離家近有多麼重要,尤其在大雪紛飛寒風凜冽的疾病高發季,帶著那麼小的孩子出門看病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除了近,我們的這位M大夫其實在各種網站上的評分也相當不錯。當初不是我們的首選,是因為我們著力想要一位華人醫生。英文畢竟不是我們的母語,跟醫生交流起來不那麼方便。可惜多倫多雖然華人眾多,華人醫生卻仍然很少,找個說中文的家庭醫生不難,華人兒科醫生就真是鳳毛麟角了。


說到病人給醫生打分,這並不是官方的評價體系,而是類似於淘寶買家給賣家打分,純屬病人自發的交流信息。官網也能查到醫生信息。醫生協會的網站上有全省每一個執業醫生的基本信息,包括哪年從哪所醫學院畢業,哪年拿到行醫執照,又是哪年拿到專科醫生的執業資格,等等。更重要的是,如果醫生受到過投訴或者被醫生協會調查過,官網上都會有記錄,任何人都可以查到。而病人給醫生打分,最著名的網站就是ratemds.com。在這個網站上,病人可以分門別類地根據自己所在的地區找到不同專科的醫生,不但打分,還寫下幾句評論。


細讀病人的留言,其實也能體會到加拿大人在看病這件事兒上跟國內的觀念有所不同。女兒四歲了,四年下來,我們從這位M大夫嘴裡聽到最多的話就是「that"s normal這是正常的」,「don"t worry不用擔心」,「no need to do test不用做檢查」,「let her drink more water, no need to take medication給她多喝水,不用吃藥」。剛開始,初為人父母的我們聽到這些話自然是不放心,私下裡對醫生也頗有微詞。時間長了,聽他說的都對,沒出過什麼岔子,也就接受了醫生的這種風格。直到有一天,太太跟她的一位白人同事聊天,發現對方的孩子也看這位M大夫。那個同事對M大夫推崇備至,她最欣賞M大夫的一點就是不亂開檢查,不給做父母的沒事兒找事兒。聽到這樣的評價,我們不禁啞然失笑。


在ratemds.com網站上看了看病人對M大夫的評價,發現與那位同事持同樣態度的大有人在。


一位帶孩子看了M大夫15年的家長寫道:

He is not a doctor that will be quick to order additional testing for concerns that are minor as they can be typical for development but he will investigate if needed.


他不是一個為一點小事就馬上開化驗單的醫生,因為有些情況在孩子發育過程中是很典型的。但如果需要他會檢查。

另一位寫得更加直白:

Good doctor. Won"t waste time if he knows your child is fine. Which is good cause it"s less stressful for baby


好醫生。如果他知道你孩子沒問題他不會浪費時間(去做化驗)。這樣挺好,因為寶寶少受折騰。

當然也有父母跟我們一樣經歷了從懷疑到信任的過程:

At first, I was a bit apprehensive because he speaks very quietly and doesn"t talk a lot. Over time, this apprehensiveness subsided and I now have full confidence in him. Whenever any of my kids have an issue though, he always knows what the problem is.


一開始我有點焦慮,因為他說話總是一副波瀾不驚的樣子而且話很少。隨著時間推移,焦慮減少了,現在我對他完全信任。每次當我的孩子有問題的時候,他總是知道是什麼問題。

這個網站上的打分除了評價醫生的專業水平之外還有一項分數是打給診所的員工。這是因為加拿大的醫生多數都是自己開診所,前台工作人員的態度直接影響著病人就診的心情,她們的效率也直接影響預約的成功率和等候的時間,而且診所裡面大大小小的後勤事務也是由她們負責。

M大夫的診所里,除了他自己的辦公室,還有三間不大的門診室。按照約定的時間,帶著孩子到了診所,前台阿姨會把同一時間段的三個孩子分別帶到三間門診室里,各自的病例放在門診室外牆上掛著的小格子里。大夫取下病歷,走進門診室,關上門,開始看病。看完了出門,病歷放回原處,再進下一間門診室,而前台阿姨帶下一位病人進來的時候會取走前面的病歷歸檔。診所就這樣馬不停蹄地高效運轉著,病人的隱私也關在了門診室里,除了醫生,沒有其他人看到或聽到。


門診室的設計也跟國內的醫院不同,沒有寫字檯,裡面靠牆放著一張做檢查用的床。床頭放著一大卷白紙,前台阿姨的另外一項工作就是把白紙鋪開來攤在床上權作床單,病人離開以後,撕下扔掉,再鋪一張新紙。前些日子帶女兒去做體檢,在門診室里等候醫生的時間,小姑娘突然對這卷白紙產生了興趣。

她:爸爸,醫生爺爺也有媽媽嗎?


我:有啊,每個人都有媽媽。


她:醫生爺爺的媽媽病了是醫生爺爺給她看嗎?


我:那我不知道。可能不是吧,你的醫生爺爺是專門看小朋友的。


她突然指著床頭那捲快用完了的白紙說:紙用完了是醫生爺爺的媽媽去買嗎?


我忍住笑回答說:不是的,是剛才前台的那兩個阿姨去買。


她:那是醫生爺爺付錢嗎?

體檢完了,我把這事告訴「醫生爺爺」,M大夫莞爾一笑,對小姑娘說:「Don"t worry. I have a lot of paper. 別操心,我有好多紙呢。」


參考資料:www.ratemds.com;圖片來自Pixabay公開版權共享資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北美之北 的精彩文章:

TAG:北美之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