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良藥苦口:好的中藥方劑一定是苦的嗎?

良藥苦口:好的中藥方劑一定是苦的嗎?

良藥苦口,這個成語的意思是,好葯往往味道很苦,難以下咽。

生活中,人們更多地用它的喻義:衷心的勸告、尖銳的批評,聽起來覺得不舒服,但可幫助我們改正缺點。

正所謂「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

葯都是苦的嗎?

葯是苦的嗎?

我們會毫不猶豫地回答:是。

但學過中藥學的人會說:葯有五味,辛、甘、酸、苦、咸,比如甘草就不是苦的,而是微微甘甜;山楂能入葯,它是酸的;蜂蜜能入葯,它是甜的。

還有更多的中藥,其實沒有什麼明顯的味道,很清淡,近乎無味。

為什麼我們覺得葯苦?

可是,為什麼喝中藥湯時,那種苦味令人難以下咽?

本來,自然界的藥物有豐富的滋味,不止苦味一種,但吃藥時,我們的味蕾對苦味特別敏感,接觸到苦味時,把其他味道都掩蓋了,通常只覺察到苦味一種。

大千世界,藥材豈止「五味」?

誰那麼聰明,把葯的滋味歸為「五味」?辨別藥味,是一個靠味覺品嘗判斷的過程,通俗地說就是親自嘗,一種一種嘗,最後把它們歸類。

口嘗藥味,是憑直觀感覺,不可避免帶有主觀因素。比如:黃連是苦味,甘草是甘味,這個很明顯。但有些藥物滋味多樣,比如五味子,它五味齊全,這該怎麼辦?另外,有些藥物的滋味,並不是像甘草、黃連那麼顯著,味道似是而非,怎麼辦?

我們要知道,葯之五味,是一種概括,也是一種歸類,自然界千變萬化的滋味,中醫將其歸為「五味」。這就好像說「七情六慾」,難道我們人世中的情只有七種?欲只有六種?這也只是概括,是一種大致的分類。

藥物的「五味」是對其功能的概括

中藥藥味的確定,最初是古人憑藉自己的味覺、嗅覺,口嘗而得,並在葯書中予以記載、流傳後世。在這個過程中,古代醫家發現各種藥物所具有的不同滋味與醫療作用之間,存在著若干規律性的聯繫。中藥的「藥味」概念,不僅表示每一種草藥用味覺感知後的真實滋味,同時也反映了藥物的真實性能。

所以,藥味是對藥物作用規律的高度概括。換句話講,不同的藥味具有不同的功能,這種功能是帶有普遍性的。

不同藥味的功能

味辛能行、能散、能潤、能通竅,如川芎味辛,行血散腫、通竅止痛。

味酸能收、能澀,如烏梅能斂汗止瀉、固精止帶。

味甘能補、能和、能緩,如蜂蜜能補中潤肺、緩急通便。

味苦能泄、能燥、能堅,如黃連味苦泄熱燥濕、堅陰止瀉。

味咸能下、能軟,如芒硝泄熱通便,鱉甲軟堅消結。

吃完苦中藥勿食甜食

中藥的苦味有清熱解毒、健胃、助消化、抗菌等作用。有的人受不了這麼苦,服藥後會自己喝些甜飲料,或者吃甜味的點心,這樣可能影響藥效。

健胃散、龍膽大黃合劑等健胃藥的苦味能刺激味覺和消化腺的分泌,從而增進食慾,幫助消化。吃甜食會掩蓋苦味,削弱這些作用。此外,甘味(甜味)走脾胃,量少時能補益脾胃,但服藥後吃甜食,不僅會有飽腹感,還容易滋膩傷脾,減少唾液分泌,讓食慾變得更差,影響藥物的健胃作用。甜食里的糖還可能與藥物結合,影響藥效。

除了健胃藥外,服用治療濕熱病證的苦味葯,如治療大便不通的大黃清胃丸時,吃甜食容易留住病邪;服治療濕濁病證的藿香正氣丸時,也不宜吃太多甜食。

服這些不宜和甜食一起用的藥物時,可以嘗試以下緩解藥苦的方法:

湯劑的溫度服用時控制在15℃~36℃之間較好;

丸劑用溫開水送服;

服用苦味中藥宜快不宜慢,以減少葯汁在口中停留的時間;

服藥後立刻喝些溫開水,或用涼水漱口,以減少苦味對味蕾的刺激;

在熬制中藥膏劑時,如果藥物很苦,可以在醫生的指導下加蜂蜜、飴糖等甜味輔料收膏,這樣既可以改善口味,又便於湯液成膏。

需要提醒的是:並不是所有的苦味葯都不能與糖或者甜味食物同用。有些藥材就同時含有苦味、甘味,如當歸。甜味對於這些葯的影響並不明顯。

快,關注這個公眾號,一起漲姿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福佑中醫 的精彩文章:

常見中藥材——麻黃
中醫防病保健——簡易足跟撞擊

TAG:福佑中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