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有些藝術,比大咖名作更能挑逗你的神經

有些藝術,比大咖名作更能挑逗你的神經

在香港巴塞爾現場,最搶眼的不僅是藝術大咖們的天價名作,也不僅是對年輕人充滿誘惑力的潮流藝術品,還有遍布公共空間的各種奇異雕塑和各種跨媒體裝置,它們用自己的獨特方式,不斷從視覺和觀念上給予你的大腦全方位的刺激——

Chou Yu-Cheng 周育正

GIF

刷新,犧牲,新衛生,傳染,清新,機器人,空氣,家政,阿姨幫,香煙,戴森,現代人2017Edouard Malingue Gallery畫廊

想引人矚目嗎?要麼足夠多,要麼足夠大,要麼足夠奇特。這一次,來自台北的藝術家周育正上就用他的一套巨型 「 碗筷 」 裝置吸引了全場的目光,藝術家還變身清潔阿姨,上演了一場潔癖式的勞動者表演。

周育正的裝置作品旨在探討衛生的概念及形式上的現代演進,透過雕塑、表演及朗讀形式,為觀眾提供多層次的演繹。作品由一組巨型餐具的雕塑物件與一個程序系統的預約清潔服務平台結合而成,同時一個機器驅動的清潔機械人頑皮地在台上徘徊,展示人類與機械之間的「分工」樣態。另一位表演者則像詩人般於現代雕塑前朗讀一段產品說明,在整體上創造了一個日常生活的劇場。

Jorge Pardo

Untitled 2017 neugerriemschneider畫廊

當代藝術家Jorge Pardo1963年生於古巴哈瓦那,目前生活和工作在美國洛杉磯。他用充滿視覺誘惑的作品探索當代繪畫、設計、雕塑和建築的交集。他利用充滿活力的色彩、不拘一格的模式以及自然和工業材料進行創作,常常把熟悉的事物製作成具有多重意義和目的的作品。他的創作超越傳統美學學科的定義,他用產生極大視覺愉悅的作品吸引國內外大量觀眾的同時,也讓人們對藝術與設計的邊界發出質疑。

Anish Kapoor

Glisten (Burple over Oriental Blue Satin) 2018 Galleria Continua畫廊

Mirror (Lime and Pagan Gold to Burple and Wild Cherry mix) 2017 Kukje Gallery Tina Kim Gallery畫廊

Anish Kapoor(安尼施·卡普爾)是當代雕塑範疇里非常重要的藝術家,作為全球藝術頭條的常客,他不論是因為著名的公共委託作品,還是大膽的抗議行為,都能掀起一番波瀾,是最多產、最直言不諱的當代藝術家之一。

他1954年出生於印度孟買。70年代初他到倫敦學習藝術,後來就在倫敦工作和生活。因為這樣的經歷,他的作品被視為是印度和西方精神的結合。

1991年他獲得英國特納獎。他的作品往往以簡潔弧線的方式出現,配以簡單,鮮明的色彩。他的創作是形而上學的,超自然層面的探討,涉及物質和非物質,存在和消逝,空間和非空間等玄學問題。

Shinji Ohmaki 大卷伸嗣

GIF

Liminal Air Space-Time 2018Mind Set Art Center畫廊

日本當代藝術家大卷伸嗣1971年出生於日本岐阜,現於日本東京生活及工作。

他在今年的新作《臨界之氣—時空》以絹布為媒介,讓觀眾感受重力和時間的關係。在空間流動飄浮的絹布,消除了觀者在身體與想像之間的界線,塑造出一個近似禪觀或日式庭園的冥想空間。

儘管絹布經由系統程序操控,但隨著其持續搖晃變化,在空氣、燈光、溫度及濕度等都滲進了複雜的平衡。與絹布所在位置周圍的外來因素偶爾相互影響,加上人工控制,產生程序動作上的衝擊變化與矛盾失調。機械力量是無法永遠存在的,但透過與自然因素相互影響,再引入非常態的因素,破壞其規律性,從而可創造出永恆。觀眾可通過單一物料—絹布—的動態及狀況,對存在的脆弱及不確定性提出詰問。

Yayoi Kusama 草間彌生

The Passing Winter (detail) 2005 Ota Fine Arts畫廊

圓點女王、日本藝術天后、話題女王、精神病患者、怪婆婆等諸多標籤加在一起,都不足以囊括草間彌生複雜而多變的一生。草間彌生10歲左右就開始運用非對稱的袖半身紅半身白的毛衣裝飾自己。至今為止,她的服裝全部由自己設計的。圓點和她的精神病一樣,成為藝術家身上最深的印記。

40年前,她就成為紐約前衛藝術的先鋒人物,影響力堪與波普藝術領袖安迪·沃霍爾匹敵。

Gabriel Barredo

Madamadam 2018Silverlens畫廊

菲律賓藝術家Gabriel Barredo(出生於1957年)在他的雕塑裝置里創造了一個微觀世界。Madamadam這件新作繼續了藝術家對性別流動性(特別是在當代)錯綜複雜的詮釋,他用以恐怖為特徵的圖像,指向人類心靈的象徵和比喻,填補了人類輪廓的裂縫。繁複的變化和折衷的性質是他作品的很大一個特徵。

這位深居簡出的藝術家在菲律賓首創了動態雕塑,他經常要通過幾個月的拼裝、素描、繪畫,把他的雕塑提升到近乎戲劇化的長度,讓觀眾身臨其境。

Philippe Parreno

Wall for The Bride 2012 Esther Schipper畫廊

法國藝術家菲利普·帕雷諾(Philippe Parreno)1964年出生在阿爾及利亞,從小在法國格勒諾布爾長大。他喜歡觀察人們聚在一起的行為模式,因此他經常利用自己的展覽來探索人類活動。他的作品涉及電影、雕塑、繪畫、文學等多種藝術媒介,主題總是圍繞時間、記憶、還有虛幻和現實而展開。他經常將展覽設想為在空間中的一系列劇本,試圖讓參觀變為一種奇妙的體驗,通過聲音和圖像的編排在空間中對觀者進行引導。

英國《衛報》知名藝評人Adrian Seale曾經這麼評價帕雷諾:「 我不喜歡吹捧任何一位藝術家,但我認為他能讓人感到活著是多麼地複雜,多麼困難,但同時又那麼愉悅。」

Jim Dine

Seeing thru the Stardust, The heat on the lawn (Claude) 2017 Richard Gray Gallery畫廊

吉姆·戴恩(Jim Dine)是美國著名的藝術家和詩人,因其對行為藝術和流行藝術的形成作出的貢獻而聞名。他利用包括匹諾曹、心形、浴袍和工具等基本圖案,創造出色彩豐富的繪畫、照片、版畫和雕塑。「 我是用工具長大的 」,Dine說:「 我來自一個賣工具的家庭,我總是被這些無名工匠製造的東西迷住。」

Dine1935年出生於美國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先後在辛辛那提藝術學院、波士頓美術館學院和俄亥俄大學學習詩歌和藝術。目前生活和工作在紐約和華盛頓沃拉沃拉。

雖然他與20世紀60年代的波普藝術運動緊密聯繫在一起,他的作品也經常被放在羅伊·利希滕斯坦和安迪·沃霍爾旁被展出,但他從來不認為自己是波普藝術運動的成員。

Subodh Gupta

Start.Stop. 2008Arario Gallery畫廊

Cosmic Void 2016Arario Gallery畫廊

作為印度最先鋒、最知名的當代藝術家之一,生於1964年的蘇伯德·古普塔(Subodh Gupta)曾被媒體譽為「 印度當代藝術教父 」、「 印度的達明·赫斯特 」。

古普塔的藝術實踐涉及雕塑、裝置、繪畫、攝影、行為和影像等,最出名的是他巨型的雕塑及裝置。他常使用印度日常生活所見的金屬用品如鐵制水桶、不鏽鋼器皿、午餐盒、錫罐、金屬廚具、自行車、小板凳等傳統用具,用極簡的方式重新組合成讓人過目難忘的超現實雕塑。

在古普塔看來,這些在印度無所不在的日常用品有著深刻的意義,不僅飽含著他對家鄉的記憶,還呈現了家鄉這些年來的經濟變遷。對於藝術家來說,這些大規模生產的用具就是他童年的一部分,也是本土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古普塔的作品探討了在傳統和全球化中搖擺的社會、貧富懸殊的現象、迂腐的社會等級政治與宗教信仰,一方面反映著他自身的印度文化,同時也探索著世界的普遍話題。

Pablo Bronstein

Town 2017 Galleria Franco Noero畫廊

Pablo Bronstein(生於1977,布宜諾斯艾利斯)是一位生活工作在倫敦的阿根廷藝術家。他曾就讀於倫敦藝術大學中央聖馬丁藝術與設計學院、倫敦大學斯萊德美術學校,畢業於金史密斯藝術學院。

他的作品從繪畫、編舞到行為藝術,總是以建築為中心。他的建築插圖有點像18世紀法國建築和上世紀80年代的建築設計,並大量參考巴洛克風格。然而,這些都不是真實地方的圖紙,它們只存在於藝術家的想像中。

這次參展的作品《Town》是一面牆紙,是在18世紀從中國進口到英國的壁紙。這些專為出口的壁紙,用透視投影的畫法,把建築放入一個理想化的風景中。藝術家為這些壁紙創作了風格化的建築,並讓它們形成無限大的一個城鎮。

Haroshi

Ramp 2017 Nanzuka畫廊

東京NANZUKA畫廊一直不遺餘力地在國際上支持新興日本藝術家。這次帶來的藝術家Haroshi也非常獨特。Haroshi來自日本東京,生於1978年,在成為藝術家之前,他是一名滑板運動發燒友,從15歲就開始一直玩滑板到現在。

因為對滑板的熱愛,他收集了大量舊板面。在Haroshi的手中,那些斷裂、失去彈性、板尾磨平、開膠......原本被視作廢品的舊滑板,變成了一件件漂亮的藝術品。

雖然從未受過正規的藝術教育,但他通過不斷努力自學成才,最終證明了自己的才華和獨特的藝術眼光。

J. Park(Jong Kyu Park)

Residuals and Error 2017 Leeahn Gallery畫廊

韓國藝術家J. Park1966年出生於韓國大邱。他從大邱啟明大學獲得油畫系美術學士學位後,又前往巴黎國立美術學院深造。

他在作品中涉及許多社會和政治主題,包括監視、通訊和社會秩序,貫穿無所不在的技術框架,創作形式涵蓋繪畫、雕塑、攝影、錄像和裝置等。

他的畫面由精心設計的圓點和線條組成,引發複雜的計算機編碼、微晶元、盲文、條形碼和無數其他技術聯想。

這些看似編碼的繪畫實際上是以任意排列的放大像素的手法,導致作品既有節奏感又有沉思性,手工製作與機械化,極簡主義與抽象化,有序化與隨機性奇異地在他的作品中並存。

香港巴塞爾現場的不少裝置,都不是平面圖像可以體會,需要在三維空間或運動中感受其中的奧妙~

專註青年藝術

大藝博一直在前行

微信掃一掃 關注成長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藝博 的精彩文章:

巴塞爾這些放飛自我的雕塑,你服了嗎?

TAG:大藝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