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逛窯記之定瓷背後的匠人們
編者按
一件瓷器可以千百年傳承,無損它的美感,藝術價值。然而,多少有點殘酷的是,器物只保留美感而沒有保留匠人的故事。在這個意義上說,器物是沒有靈魂的。
作者楊帆是我們的同事,也是逛窯記的主推手之一。我們請他寫些自己和這些器物幕後匠人的交往小故事。通過這些真誠的故事,我們得以管窺匠人的精神。
時代潮起潮落,匠人裹挾其中,一代又一代,守著辛苦,守著寂寞,無法脫身,也沒有什麼新鮮的故事。他們的價值,在於讓某一種器物之美,持續百年、千年的延續下來。
器物是沒有靈魂的,匠人有匠心。
1998年,我爸30出頭,跟我今天年紀差不多,不知道創業十年的他對未來的工藝美術是怎麼判斷的,但是有一點可以肯定,那就是先靠手藝吃飯,肯定沒想過傳承這事兒,吃飽才是硬道理。
那一屆博覽會上同是我們河北省保定市人的定瓷領軍人是陳文增大師,那年他40多歲,已經表現出一代大師風采,晚上吃飯的時候,與我爸爸聊了很多自己對定瓷的想法、對工藝美術環境的看法,鼓勵楊老弟要堅持下去,匠心不是一朝一夕,也不是賺多少錢,而是要讓中國這份文化走的更遠,倆人越聊越嗨,酒沒少喝,工藝美術的人都是性情中人,一瓶二鍋頭是喝不夠的,喝大了的倆人很慷慨,陳老師展出的定瓷讓楊老弟挑幾件,我爸也不是吝嗇的人,蘆葦畫作品也送了幾幅給陳文增老師,禮尚往來。
定窯蓮韻文具
在我的記憶里那幾件定瓷一直擺在我出生的那間屋裡的一組柜子上的,柜子是用玻璃門擋住的,有很多瓷器。現在看來才知道,有乾隆的墨盒、定窯的觀音瓶等等,那時候對瓷器一點認知都沒有,只是覺得是一些瓶瓶罐罐,也不知道好在哪裡,美在何處。住我們家房子後面的一個發小還說,這什麼東西?顏色看著跟奶油冰棍差不多,能吃不?也是模模糊糊的記憶中的點點滴滴。
後來到定州去旅遊,看陳文增老師在坯胎上用剃刀唰唰幾下一朵蓮花就被剔出來了,我當時很震驚,為什麼要在好端端的瓶子上刻東西,這不是搞破壞么?後來燒出來才知道,褐色的瓶子沾過釉,燒成了白色,更震撼,那朵蓮花栩栩如生,從那一刻起似乎這顆種子就種下了。
玉蘭盞
蓮瓣杯
2010年,這一年我23歲,陳文增老師和我爸又被邀請在上海世博會中國館做文化展覽,那一次讓我感受到的是原來有相當一部分老外對中國文化還是很喜歡,有幾個外國小孩兒每天都去中國館轉悠,清明上河圖真是看呆了很多人。幾乎每天都有無數的鎂光燈在曝光、合影、要求他們簽名,那時候我真的很難判斷是這是虛假繁榮還是真的文化認同。在榮光的時候,我反倒想起當年我爸的一些艱難。多年前,我爸為了在北京賣藝術品凌晨三點頂著大雪從村裡往北京運貨的事兒,甚至想起他跑到某部門主管家壘牆頭,好讓自己的作品為了進工藝美術服務部。
蓮瓣杯+杯墊
梅瓶
今年我30歲,很慶幸也投身了工藝美術行業。不過我選的路是不一樣的路。我在京東眾籌,能接觸全國最好的文化匠人,能讓個行業里的人多一口飯吃,能讓像我一樣骨子裡埋著對工藝美術喜愛種子的年輕人看到這些老師和作品。我提出了一句口號「給匠心一個希望,給文化一個未來」不是為了別人,是為了我自己,為了這個行業中的每一個倔強、孤傲、無奈、苦楚的心。時至今日定窯的領軍人,陳文增大伯已經去世了,他的學生龐永輝老師接過了他的衣缽,繼續讓定瓷傳承下去。
和煥老師
2018年京東眾籌推出了展示全國優秀瓷器窯口的活動,逛窯記第二季,主題我定為了傳承。我爸看了視頻中關於定瓷大師和煥老師的紀錄片,很滿意,從眼神中我看出的是感動和欣慰,他摸著我兒子的頭對我說了一句話「20年前我像你一樣大,那時候陳文增老師對我是提攜、幫助,於是有了蘆葦畫這麼大的產業。今天你做的是全國的文化,讓更多人能夠看到美好,但是不要忘記傳承和匠心,也不要忘記這個行業的人需要互相幫助、互相扶持,給匠心一個希望,給文化一個未來。」
為了讓更多朋友能夠更深入的了解到定瓷文化,溯芳齋&京東眾籌、匠倉聯合定瓷國大師和煥老師,一同展現定瓷的刻繪絕技與定瓷白的獨特魅力。
今日預熱,4月4日11點正式上線
TAG:京東眾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