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的子孫,平涼末代韓王,竟然是最後一支抗清義軍的領袖
平涼末代韓王疑蹤:最後一支抗清義軍的領袖
他們曾高高在上,他們曾貪得無厭,他們也曾慘遭屠戮,他們也曾參加了抗清鬥爭,成為堅持抗清最久的農民起義軍的精神領袖。
韓王,明初分封在甘肅平涼的朱氏子孫,留下了諸多令人扼腕嘆息的往事。五百年後,曾經的王孫,早離我們而去,如今能找到他們留下的蛛絲馬跡嗎?尋跡韓王,揭開末路王孫的神秘面紗。
荒野古墓
平涼城外,有一個叫廟底下的小村。小村背後的大山中有座古墓,鄉親們把這座墓叫王子墳。傳說,曾經有一位王子埋葬於此。對於這位王子的身份人們眾說紛紜。然而,當地村民認為,這裡埋葬著一位韓王。事情真如他們所說的那樣嗎?埋葬的王子真是韓王的後裔嗎?如果是那麼他會是哪一位呢?
這是一個初春的午後,我們找到了家住在平涼隍廟巷一帶的劉玉林。劉玉林今年60多歲,長期研究平涼地方史志,曾任平涼博物館館長,熟知平涼境內眾多文物點。我們特地請他帶路,去尋找末代韓王的迷蹤。對這些遠道而來的尋訪者,劉玉林非常熱情,見面後匆匆寒暄幾句,我們便出發了。離開平涼市區,我們一路往東,直奔距離平涼40多里外的那個小村,去探尋王子墳的秘密。從平涼市區往東,大部分人沿著高速而行,一路上暢通無阻,直達目的地。劉玉林建議,我們不要走高速公路,有條新修不久的公路,可以直通那裡。劉玉林說,那條路上車少路平,而且可以隨時停車,拍照比較方便。
在劉玉林的指點下,我們直奔平涼火車站。果然,非常順利地找到了那條新修的公路。順路前行,劉玉林給我們講述了王子墳的來由。劉玉林明確說,王子墳就是韓王子孫的墓地,但究竟是哪位王孫的墓葬,卻無法確定。明代分封在平涼的韓王一系,親王、郡王多達70人左右,現在很難確定那裡究竟埋葬著哪位王孫,只能留下諸多的謎團和猜測了。
韓王是明初分封在甘肅的幾位王爺之一。如今,人們都知道朱元璋分封在甘肅的王子中,名氣最大的是肅王。肅王先封於甘州,後遷移到蘭州。到了清代,蘭州上升為省會城市,故而人們對肅王的功績,越發看重,卻往往忽略了其他幾位王爺。
「論貢獻,韓王對平涼的貢獻絲毫不弱於肅王對蘭州的貢獻,但如今知道肅王的人多,聽說過韓王的人卻不多。這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劉玉林說。
歲月久遠,再加之明末、清初戰火摧毀,以及清政府有針對性地剷除朱氏子孫,韓王留在平涼的遺迹並不多。廟底下村的王子墳是我們要去的第一個目標。半個小時後,我們到了一處三岔路口,向東可通往索羅,向南可通往四十里鋪鎮。由於沒有走老路,劉玉林的記憶在此刻有些模糊了。
停車等過路行人詢問。新路上的行人不多。好不容易才等到了一輛三馬子,開車的鄉親非常熱情地給我們指路。我們順路向東而行,穿過一座小橋,在公路的拐彎處,找到了一戶村民,經過再次確認後,這裡就是廟底下村。
我們向一位四十多歲的村民詢問王子墳。他說,王子墳就在村子背後的山裡,好找得很。我們沿村中一條很窄的鄉間便道上山。順著山路,東拐西拐,很快就穿過了小村,然後又從一座磚瓦廠邊經過。此時,小路緊挨著磚廠取土的崖邊,極其狹窄。我們小心翼翼地通過後,發現這裡已經到了半山坡上了,山下地形大致是兩山夾一河的走勢,河流自然就是涇河了。古老的絲綢之路就是沿著這條川向西而行的。我們腳底下的磚廠生產正紅火,對面的潘原古城則很寂寥。而王子墳就在前面不遠的山窪中。順著山路,我們慢慢找到昔日的王孫墓地,可惜已經看不到多少遺迹了。
劉玉林說,他曾經多次來到王子墳考察,那時能看到一個非常大的墳包,墓室是用青磚砌就的,依稀能感受出昔日王孫的氣勢。可惜的是,三四百年後,僅僅剩下了土堆而已。
如此宏大的墓葬背後,隱藏著一個怎樣的王族呢?
前後兩王
平涼是控制西北的交通要地,這裡既是通往西域的最為便捷的路徑,也是連接塞外的要道。歷史上游牧民族曾多次襲擾平涼,並且進而通過平涼進襲關中。
明初,徐達、馮勝等人率軍攻取甘肅後,明政府為加強對甘肅的管理,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同時,朱元璋又在甘肅大封諸王,以便讓他的兒子們「控要害,以分制海內」。朱元璋先後分封了23個兒子為王,其中在甘肅的有肅王、韓王等。
其實,韓王最初並不是封在甘肅。劉玉林給我們揭開了韓王分封在甘肅的秘密。實際上,最先分封在平涼的並不是韓王,而是安王。安王是朱元璋的二十二子朱楹,洪武二十四年分封,永樂六年就蕃來到平涼。可惜,這位王爺是個短命王侯,在平涼就蕃六年就死了,估計歲數也不大。由於沒有後人,只能身死國除。
明初,親王的待遇非常高,不僅有屬官,而且有眾多的護衛甲士。這些護衛甲士是國家專門劃撥給親王們的,少者三千人,多者至一萬九千人。在朱元璋的思維里,親王們或屯兵於腹里,或駐防邊塞要地。他們同在中樞的太子遙相呼應,以「立太子為天下本」、而「用宗室以為天子屏藩」,就可以永保朱氏王朝的天下了。然而,讓朱元璋料想不到的是,他採取的措施,的確防範了權臣的作亂,但給兒子的造反提供了便利。他的第四個兒子朱棣從他的孫子手裡奪得了天下。分封在平涼的安王死時,朱棣早已奪得了天下,有了奪天下的經歷,對分封在各地的兄弟們便異常提防。不僅收繳各地王孫們的兵權,而且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讓王孫們只擁有虛名,沒有實權。到了後來,對藩王的管理更為嚴格,即便是出城掃墓也要批准後才能前往,更嚴禁各王私下相見。
安王的去世,正中朱棣的下懷,不用費多大力量就取消了一位王爺。安王去世後,謚號為安惠王。
劉玉林說:「安王的墓地,在安國鄉的涇河北岸,一個叫油坊庄的地方。這座墓葬構造為『亞』字形,整個墓葬由墓室、甬道等組成,長近70米,寬達38米,墓門高達2.3米,塗著硃紅色。當時,陵園的面積更大,南北長達312米。」
安王死後,他的王府空置了下來。十幾年後,原本分封在開原(今遼寧鐵嶺一帶)的韓王,看上了安王的府邸。韓王的封地開原,距離蒙古草原非常近,為了安全起見,他只能長期滯留在京城。朱棣上台後,一方面極力打壓手掌兵權的兄弟們,一方面又作出關愛兄弟們的姿態。這時,長期滯留南京的韓王就成為施恩的對象,於是,韓王就被改封了。
韓王的分封可謂是歷經波折,他始封於洪武二十四年,永樂五年第一代韓王韓憲王去世,葬在了南京安德門外,永樂八年韓憲王的兒子即位,但是直到永樂二十二年才接替安王,被改封在平涼,直到宣德五年才到平涼就蕃。
此時,明王朝已經是第四位皇帝了。從江南水鄉來到黃土高原的韓王,他們是怎樣生活的呢?
昔日王孫
離開韓王墓地,我們從原路返回到市區,繼續尋找韓王留下的蛛絲馬跡。此時,初春的太陽,如同巨大的火球緩緩西沉。這一情景,讓我們想起了那些昔日的王孫。
明代的藩王,似乎是歷代藩王中最為悲催的王孫。朱氏掌天下時,他們受到了皇帝的嚴厲管束,無所事事。等到李自成、張獻忠等農民起義軍橫掃四方時,藩王又成為首當其衝的殺戮對象,當清人入關後,作為朱明後裔,他們又遭受了空前慘烈的清洗追殺。那些王孫不僅性命不保,就連相關的記載也大量缺失。如今人們只能通過為數不多的遺物、遺迹,尋找那些王孫的蹤跡。
返回平涼市區,我們直奔市區內的寶塔公園。這裡原本是韓王所修的延恩寺所在地,到了明英宗天順年間闢為正學書院。韓王將此地原有寶塔進行重修,前後費時大約30年之久。如今這裡成了崆峒區博物館的所在地。
韓王在平涼城內的遺迹,這裡算是最多的了。汽車在公園門口停車後,我們徒步進入公園。公園不是很大,散落著幾座牌坊,幾組仿古建築,最顯眼的就是公園一隅的那座寶塔了。雖在初春,但公園內卻很整潔,遊客寥寥,這一刻公園內極其寂靜。
劉玉林帶著我們來到公園的一座石牌坊前,停住了腳步。此時,落日正好打在牌坊上,暖暖的光線給牌坊塗上了一層金黃色的光暈。這座牌坊是純石頭製成的。劉玉林說,這座牌坊和明塔是韓王留下的為數不多的遺迹了。
當年修塔時,人們在塔邊上修建了一座東嶽大帝廟。石頭牌坊便是東嶽大帝廟的遺迹。牌坊為三層飛檐式構造,最上面是斗拱飛檐籠罩下面,四個巨大的石柱支撐,牌坊下面則點綴著各種石獸。基座上雕有二十八宿。尤其是為了彰顯皇家威儀,專門雕刻了龍鳳。牌坊的正面匾額上書「東嶽泰山行祠」,後面匾額上則寫著「永護封疆」。正面匾額的落款有「嘉靖、韓王、重建」的字樣。可惜年代久遠,石獸已經有些殘破了。最引人關注的是牌坊上的一隻飛舞的鳳凰。明代工匠們高超的製作技藝,在此時得到完美體現。看上去,鳳凰栩栩如生,即將騰飛。
從京城到偏遠的西北就蕃,那些王子王孫吃了一番苦頭。明朝時,平涼距離長城防線不遠,而距離平涼七八十公里外的固原,即為長城的九邊重鎮之一。當時,游牧民族和農耕民族圍繞著長城,曾經多次爆發激烈戰事。平涼城內也是間諜出沒,剛就蕃韓王就提出了遷徙江南的想法。終究,還是藩王為羽翼的想法佔據了上風,最後韓王不得不在平涼落腳。韓王府邸自然是工部派人依照王府的規制,在安王府邸的基礎改造而來。王府佔據了平涼城內四分之一的面積,周長達5里。
明代藩王的生活前期奢華,後期隨著王子王孫眾多,許多王孫的生活走向困頓。韓王憑藉著特權,侵佔土地,修建別院。明世宗實錄中記載,陝西,韓王兼并山田市肆,孽殺無辜,佔據了平涼府的大半土地。當時,今甘肅境內的各地歸陝西管轄,故此有「陝西」一說。韓王還將柳湖據為己有。 「春風蕭條白日斜,平涼西北見天涯,唯有青草王孫路,不入朱門帝子家……」這是明代著名文學家李攀龍的詩句。從這裡我們不難看出昔日的王孫是多麼的眾多。
韓王的子孫多到了什麼程度呢?劉玉林說:「韓王子孫眾多,有郡王19位,鎮國將軍40位。其他的更是不計其數。一年僅僅供給這些王孫的祿米就達到19個平涼縣的收入。」
那些王子王孫們為了過上奢華的生活,難免要四處積累錢財,大興土木,這也為我們留下了一些值得紀念的遺迹遺物。韓王一系在平涼城內修建諸多的建築,他們或者新建寺院,或者出資修建書院,亦或者修整道路城牆。這些建築見證了明王朝的興起和衰落。
末路王孫
平涼人把歷代韓王及其郡王的墳墓稱之為王子墳。人們曾經做過統計,這些王子墳多達七十座,實際上如今留存下來的寥寥無幾,完整的墓葬幾乎沒有。人們還發現,歷代的王子墳都是空的,似乎並不是遭受了盜墓,而是經過統一的公開發掘。顯然,只有在明亡以後才能出現這種情況。此時,明亡後,統治平涼的只有李自成農民起義軍政權和清政府。顯然,李自成農民起義軍不大可能有組織地挖掘那些王孫墓地。他們既沒有那麼充足的時間,也沒有那麼大精力。人們推測最大可能就是清軍。
清軍為何為挖掘韓王子孫的墓地呢?這背後有什麼樣的秘密?
石牌坊邊上,就是韓王修建的明塔了。這座塔修建得很有意思,既帶著為人們祈福的涵義,更是平涼城內的一個制高點。此時,夕陽漸漸西斜,我們繞著古塔談起了末代韓王的迷蹤。關於末代韓王的蹤跡至今人們眾說紛紜。然而,清代的《平涼府志》卻避而不談末代韓王的行蹤。這是一種很奇怪的現象。而其他的記載則說,末代韓王或者在平涼被殺,或者被抓到慶陽。大體上有兩種結局,一種是平涼城破被殺。另一種是逃跑後,被好幾支農民起義軍尊為領袖。
劉玉林說:「關於韓王的研究,已故的平涼地方史志專家祝世林曾經做過大量的研究。祝先生的研究,給我們揭開了末代韓王之謎。」
明末,李自成在西安建立了大順政權後,派將軍賀錦西征。義軍到平涼後,軍民打開城門迎接義軍,而末代韓王及其部分子孫卻逃到了慶陽。最後,末代韓王在慶陽被抓。人們考證,末代韓王在慶陽被抓後,卻並沒有被處死。順治二年,他趁機逃脫,一路東行,逃到了韓城。在韓城受農民起義軍李企晟等人擁戴,進行抗清鬥爭。後來這支農民起義軍內部分裂,李企晟勢力孤單,一路上輾轉南下,在均州黃家灣投奔了郝搖旗(郝永忠),為了便於號召,夔東十三家農民起義軍(也稱川東十三家,是清初活躍於川、鄂、陝、豫諸省的反清勢力,主要人物有郝永忠、劉體純、袁宗弟、李來亨等,共有16個營兵力。)推舉韓王為領袖。這便成為有些記載中韓王或者韓主了。當然,這種領袖只能是精神上或者道義上的。韓王以武定為年號,號稱武定王,堅持抗清18年。這是最後的一支抗清義軍。康熙三年,夔東十三家農民起義軍被圍困在茅麓山,糧盡援絕,舉營自焚,韓王也就此消失了。
由於歷史材料的匱乏,武定王的名字、真偽等等還存在大量的爭論。明史學家孟森、顧誠等也各執一種說法。也有人斷言:武定王是韓憲王朱松的後人,被李自成部將推立為帝,傀儡18年。人們確信,這位武定王即便不是末代韓王,也是韓王一系的王子王孫。
數百年前,戰火連天,末代王孫們倉皇出逃,最後輾轉流落,又被抗清義軍尊為領袖。那些王孫經歷的天地巨變,其心路歷程我們至今不得而知。
我們眼前的這座寶塔,正式的學名叫七級八角錐狀樓閣式無基座磚塔,高27.5米,底部周長36.6米,內有木梯、閣板,供登高眺遠。各層檐角綴飾獸頭鐵鈴,清風吹過叮噹作響。寶塔帶著警戒的作用,想必這也是王孫為保全自己的一點小想法吧,可惜晚明形勢一瀉千里,不是一些小想法就能扭轉的。
過去,寶塔四周槐樹眾多,塔自樹中突出,遠遠看上去幽靜,清雅。槐樹濃蔭中,塔身孤寂,悄然獨立,一如遠去的晚明。
參考資料
平涼古代史考述
王文元(蘭州老王)原創作品,未經授權,嚴禁轉載,違者必究!
歡迎朋友們轉發分享。
※詩仙死因至今無解!唐朝大詩人李白一生有三大謎團,你知道幾個?
※中國最早的彩陶,出自甘肅!原來它們長這個樣子
TAG:隴史薈王文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