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白領失業潮來臨:最牢靠的保障,源於你自己

白領失業潮來臨:最牢靠的保障,源於你自己

專註職場、心理與財商

更有一群上進積極的小夥伴

一起分享一起成長

一起活出自信美麗的自己

GIF

文|趙曉璃

微信公眾號|璃語職美人(crystal_words)

寫在前面的話:

在多數人的印象中,似乎只有體力勞動者才會失業。

然而這兩年間,從我接手的職業諮詢案例來看,失業問題已經開始衝擊教育程度及職業起步相對比較高的人群了。

正如很多媒體揭示的那樣,互聯網、信息技術、人工智慧等飛速發展,它們在推送人類科技和社會進步的同時,也會導致一個行業或者一個產業整體萎縮甚至消亡,就像《三體》里的那句話一樣:「我消滅你,與你無關。」

牛津大學的Carl Frey 和Michael Osborne根據各工種的可預測與可複製度,用美國勞工數據預測了各行各業將被機械化的概率。

試想一下,當曾經被視為穩定的工作被時代淘汰,這些行業的從業人員如果無法找到能夠利用已有知識或經驗的工作,也就意味著要捨棄之前從事這份工作所投入的時間、精力包括教育等各方面的投資,他們需要重新找尋自己的出路,重新出發。

問題是,接下來要學什麼、做什麼,是很多白領階層面臨的最主要而迫切的問題。

除了本職工作

我從沒有想過自己還可以做什麼?

諮詢者小凡(化名)畢業於一所重點大學,畢業後的她在家人的安排下進了一家國企工作,按照她的話說,也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自己就漸漸變成了他人口中那個「混日子的人」。

從第一天上班開始,小凡打心眼裡就不喜歡這份工作,但是做著做著,慢慢覺得也還不錯:工作也不需要費什麼腦子,每天按時上下班,雙休日節假日一天也不少,到手的工資不算多但也不算少,小凡每天大把的時間都在逛網店,和同事談論美食、服裝、哦,對了,還有孩子和老公。

直到過完年回公司不久,小凡這才發現部門上下人心惶惶:原來,由於行業大環境萎靡,小凡所在的部門已經連續幾年處於入不敷出的狀態,領導決定撤銷這個部門,便提前給大伙兒開了一個會,讓大家早做打算。

小凡不禁陷入了巨大的迷茫和焦慮中:如果自己失去了這份工作,又到底能做什麼呢?

事實上,小凡的境遇又何嘗不是千千萬萬職場白領們的縮影呢?

自我認知這件事,越早開始越好

為什麼你總是一而再、再而三地陷入迷茫與困惑?

為什麼你總是對現狀不滿,有過無數次離開的念頭,卻又始終不敢邁出第一步?

為什麼你始終理不清自己到底要什麼或者不要什麼?

......

為了說清楚這個問題,我們先從一張冰山圖講起。

這張圖源於社會心理學家麥克利蘭的一個理論:我們總是習慣用知識、技能去評判一個人的能力,卻往往忽略了更深層的一些因素,這種跟深層的因素,被稱為一個人的「內在素質」。

從這張圖我們不難看出,水面以上的部分是我們能衡量且常常強調的部分,但這部分對一個人的表現只佔了25%左右的影響,而絕大多數的影響恰恰是源於我們看不見的部分,即水面以下的部分,這部分是「自我認知」的重要組成部分。

放到小凡的案例中,小凡畢業後進了這家國企之後呈現出「混日子」的狀態,倒不是因為她的知識技能出了問題,事實上,小凡能考上不錯的大學,說明她的先天素質不差,而問題恰恰是出在「內在素質」上。

由於缺乏自我認知,小凡從小到大習慣了被安排,對於自己的特質等一無所知:她的「聽話」、「順從」讓她很好地適應了原來一成不變的環境。

然而問題在於,現在情況變了,她就不得不去面對自己,而想要找到適合自己的方向及定位,自我認知問題就凸顯出來,成為她繞不過去的一道坎。

每個人千差萬別的人生

源於內在動機不同

不知你發現沒有,時隔多年的同學聚會上,即便當年的起點相當,但每個人的人生結果及狀態千差萬別。

有的人成績優異起點很高但多年之後泯然眾人表現平平;

有的人成績一般折騰不斷多年之後反而風生水起甚至已經創立了自己的事業;

也有的工作一般但懷揣夢想始終不言棄,工作之餘勤勤懇懇地堅持一項愛好,慢慢地也小有所成......

到底是什麼東西讓原本起點很一般的人做出了超出他人預期的事情,又是什麼讓那些看起來特別優秀的人最終平淡一生?

在每個人的成長過程中,基於個人的動機和特質不同,你會發現同樣的環境甚至同樣的父母,不同的孩子走出來的路也不盡相同。

如果把最終的人生結果比作果實,那麼動機和特質就相當於人生的這顆種子。

20世紀70年代,美國政府設計了一套測試,用來篩選合格的外交官,但無奈篩選出來的人表現並不出色,於是他們邀請到麥克利蘭重新設計篩選機制。

麥克利蘭團隊進行了認真的研究發現,事實上,決定一個人能否成為出色外交官的,並非那些知識豐富、技能傑出的人,而是具備高度的人際敏感性、能夠迅速融入當地文化的人,而這一點在傳統測試中是完全被忽視的。

後來的研究也慢慢發現,動機才是一個人素質與人生取向的核心因素,正是因為動機不同,導致每個人的道路千差萬別。

那麼,什麼是動機呢?

通俗說來,動機就是一個人獲得成就感的方式:你常常是通過怎樣的方式獲得存在感及成就感的,這一點非常重要。

如何尋找適合自己的方向?

根據麥克利蘭的理論,常見的動機分為三種:

1、成就動機

這種動機的人傾向於做事,他們獲得成就感及存在感的方式是通過做事達成,往往事情越複雜越具有挑戰性,越能激發他們的鬥志和熱忱。

這種動機同時自帶一個固有的缺陷,那就是成就動機高的人崇尚「個人英雄主義」——他們總是獨來獨往,不喜歡扎堆,覺得人際關係乃至團隊協作很麻煩。

2、親合動機

與成就動機不同的是,親合動機的人傾向於和人打交道,他們獲得成就感及存在感的方式多是人際交往:這種人比較注重他人的看法,希望和他人建立友誼並獲得認可及信任。

他們往往在團隊中充當協調者的角色,具有較強的結群動機,不太喜歡獨處。

3、影響動機

這類動機的人具備較強的掌控欲,他們希望一切盡在自己的掌控中,喜歡調配他人,希望別人都能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事。

通常說來,很多公司的老闆及創業者就具備強烈的影響動機:他們往往氣場強大,在團隊中享有一定的威望,具有很強的號召力,可謂「振臂一呼,應者雲集」。

而很多行業內的專家往往具備較強的成就動機:他們喜歡挑戰,以攻克難題為樂趣,例如數學家陳景潤、壽司之神小野二郎等,這類人做事追求盡善盡美,喜歡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在人群中會顯得不好相處。

當然,也有這三個動機比較均衡的人,比如出色的職業經理人。

當你對自己的動機及特質(種子)有了基本的了解後,下一步就是結合你的其他能力要素如知識、技能、角色定位等找到合適的平台(土壤),付諸持之以恆的付出與努力(深耕細作),直至獲得一定的成就(收穫甜美的果實)。

白領階層的職業轉型,到底難在哪裡?

在失業潮來臨之前,很多人都和文中的小凡一樣,認為工作僅僅是自己糊口的飯碗和工具,也就是說,對於很多人而言,工作對他們的意義僅僅是賺錢的工具。

想想看,我們從小到大,老師和家長始終在告訴我們,只有好好學習,才能找到好工作,而所謂的「好工作」,就是錢多、穩定、社會地位高。

從來沒有人告訴你,原來工作是需要用心尋找的;而一份適合自己的工作,恰恰是建立在自我認知的基礎上:它應該不斷地滋養你,讓你在這個過程中不斷地強大自身,最終找尋到生活的意義。

而絕不是像今天這般,每天像發條一樣定時上班賺錢,朝九晚五;每天身心疲憊、味同嚼蠟,甚至毫無意義;更可怕的是,你竟然漸漸習慣了這樣的生活,當你真的丟掉這份雞肋一樣的工作時,又會感受到憤怒、迷茫和焦慮。

我們對工作這個概念誤會的太深了。

站在本質上說,一份真正意義上的工作是建立在自我認知的基礎上,它是你能夠勝任且有潛力發揮的領域,在這個過程中能夠不斷打磨與強化你的核心競爭力,直至你能夠用它為自己創造一份工作,去滿足社會和時代的需求。

隨著社會的更迭及退休年齡的延遲,事實上,我們每個人都要去思索一個重要的問題,那就是:你真正想要做的是什麼?不是這一天,也不是這一個月,甚至也不是這一年,而是未來的十年、二十年、五十年甚至一輩子,你該如何利用自己的時間,給自己創造一份怎樣的工作,去發展怎樣的一份事業,過上一種怎樣的人生?

也許此刻,你聽說過也看到過身邊有人被裁員的消息,這些消息司空見慣到不再佔據新聞頭條的位置,他們在困境中彷徨,而我們,也比他們優越不到哪裡去。

如果有一天,你的職業消亡了,你想好自己要做什麼了嗎?

近期熱文回顧(點擊藍色字體即可跳轉至原文閱讀):

第一批奔三的90後:比失業更可怕的,是30歲還不知道自己能做什麼!

「從女兒出生的那一刻起,漲薪這件事就離我越來越遠了」

在體制內熬到30歲才想跳槽的人,後來到底怎麼樣了?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歡迎分享到朋友圈

評論功能已開啟,接受一切形式的吐槽和讚美

-關於作者-

趙曉璃,職場作家、職業生涯諮詢師,國家三級心理諮詢師,LinkedIn領英中國專欄作者,36氪特邀作者。著有《怕麻煩才是你最大的障礙》、《請停止無效的努力》;2017年新書《停止盲目努力:你的人生需要再設計》三個月銷量破五萬冊。微信公眾號「璃語職美人」(crystal_words),新浪微博@趙曉璃。

點擊閱讀原文,開啟多一重保障~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璃語 的精彩文章:

TAG:璃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