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田兆麟談太極拳的化勁與發勁

田兆麟談太極拳的化勁與發勁

點擊「精英太極學堂」關注我

田兆麟(1891-1959),字紹先,太極拳家。1904年進入楊府與楊建侯的兩個兒子楊少侯、楊澄甫同宿共餐,楊建侯親自執教。1912年首次在南京全國南北武術擂台賽代表楊家參賽一舉成名。1917年尊師命正式拜帖在楊少侯門下。1921年隨少侯公至杭州。此時田兆麟盡得楊門絕技真傳, 一身兼諳楊氏大、中、小拳架精粹,以及推手、大捋、散手、刀、劍、槍、棍,還有楊家秘傳之八段錦、閉身撇身捶、錯骨分筋、點穴諸技藝。1923年,澄甫公在北京重開山門,田兆麟尊師命正式拜帖在澄甫公門下。

一、太極拳化勁

太極拳全尚外柔內堅之勁,具伸縮性,如鐵似棉,有時堅如鐵,有時柔似棉,其柔虛堅實之分全視來勢而定:彼實則我虛,彼虛則我實,實者忽虛,虛者忽實,反覆無端,彼不知我,我能知彼,使人高深莫測,自然散亂,則我發勁,無不勝敵。欲探其妙,須明了化勁之法,曰「黏」曰「走」。走以化敵,黏以制敵,二者交相為用。

1.黏勁即「不丟」,不丟者,不離之謂。交手時,須黏住彼勁,即在粘黏連隨處應付之,不但兩手,須全身各處均能黏住彼勁。我之緩急,但隨彼之緩急而為緩急,自然黏連不斷,感覺彼勁,而收我順人背之效。所謂「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也。惟必須兩臂松凈,不使有絲毫拙力,方能巧合相隨,否則遇彼動,便無復活之望,且有力則喜自作主張,難以處處捨己從人。初學者戒性急,久之用勁自有似松非松,將展未展之意,自能隨意應用,百無一失。

2.走勁即「不頂」。不頂者,不抵抗之謂。與彼黏手時,不論左右手,一覺有重意,與彼黏處即變為虛,松一處而偏沉之;稍覺雙重,即速偏沉。因彼之動作必有一方向,吾但隨其方向而去,不稍抵抗,使彼處處落空,毫不得力。所謂:「左重則左虛,又重則右杳」也。初學者非大勁不走,是尚有抵抗之意,若相持不下,則力大者勝,故曰:「偏沉則隨,雙重則滯。」技之精者,感覺異常靈敏,稍觸即知,有「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之妙。練不頂法,首在用腰,腰有不足時,方可濟之以胯或步。

「黏勁」與「走勁」合而用之,則曰:「化勁」。走主退,黏主進,進退相濟不離,方為「入門」。進言之,由黏而聽,由聽而懂,由懂而走,由走而化。用走勁能使彼重心傾斜不穩,用黏勁能使彼不能由不穩復歸於穩。因不丟不頂,彼之重心穩定與否,皆由我主之,彼之弱點我皆能知之,總須以靜待動,隨彼之動而動,所謂「彼不動,己不動,彼微動,己先動。」若用純剛之勁,則逆而不順,不順則無由走,不走,則無由化。

二、太極拳發勁

1.引勁由化勁用逆來順受之法,先引進,然後從而制之。彼屈則我伸,彼伸則我屈,虛實應付,毫釐不爽,忽隱忽現,變化不測。將勁之動作俱作圓形,一環之中即含有無數走黏,隨機應變,純恃感覺,其要點則不外一「順」字。我順彼背,則彼雖有千斤之力,亦無所用,故有「四兩撥千斤」之句。能引,遂後能拿,能發,故有「引進落空合即出」之句。

2.拿勁引後能拿,則人身無主宰,氣難行走。拿人須拿活關節,如腕、肘、肩等處。拿之樞紐,全在腰腿;拿之主使,全在意氣。欲能發人,必先知拿人,不能拿,即不能發,故拿較發重要。

能引、能拿,隨後能發。發之不佳,多由引之不合,或拿之不準,故引拿與發有莫大關係。而發的機勢、方向、時間,也頗重要。若機勢確當,方向不誤,時間適合,則發人猶如彈丸脫手,無往不利。其法硼、捋、擠、按、采、挒、肘、靠等,式式能發人。其用掌、拳、肘、腕、肩、腰、胯、膝、腳,處處能擊人。其勁開、合、提、沉、長、截、卷、鑽、冷、斷、寸、分,各勁都能攻人。總之,隨屈就伸,逆來順受,乘人之勢,借人之力,變化無窮。其理則一,得一,則萬事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太極 的精彩文章:

ChiRunning太極跑文懿:啐啄同時
皇太極的汗位是怎麼得來的?他最大的對手是誰?

TAG:太極 |